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不想错过明日深度文艺好料?

点开飞地主页,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国庆七天,我猜你的朋友圈一定比平时更精彩。

山清水秀、比心献吻,看似一片风光大好。你当然能够看出那些看似精致有格调的照片和视频是精心调整角度和滤镜之后的产物,可实际不止如此,你看到的朋友圈配文往往也并非即兴之言,而是经过再三斟酌的结果。

人们收起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那往往太过直白而缺乏意境。给文字添加一层隐形滤镜,屏蔽粗鄙的内心和贫瘠的现实,只展示出自己希望被看到的那一面。

旅行中的哲学家滤镜

对一部分人来说,旅行的意义不在沿途的风景,而是借旅行来感怀抒情。

登顶的那一刻他已经快虚脱了。但还是先找好角度摆POSE,光拍照是不够的,关键得有内涵。哲学家的深沉风格在这里尤其好用,若能穿过旅行的表象直击本质(实际可能连表象都没看清),逼格直接拔高好几度。

- 你看不到的内心戏-

真背!出门竟然忘了戴眼镜,眼前一片高斯模糊。只看到对面的山是绿的……

-你看到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伉俪情深婚礼滤镜

国庆假期,朋友圈里有几个人频频出现在婚宴的场合。他们并非真的热衷社交,当中可能有一半是几百年没联系的亲戚朋友,双方尴尬地寒暄半天之后终于吐露重点,“3号我结婚,要不咱聚聚吧。”她表面看似答应的痛快,其实背地里捂着钱包心在滴血。

-你看不到的内心戏-

下次再遇到老家打来的陌生电话绝对不接!这周已经随了三次份子钱了!

-你看到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深度文艺青年滤镜

偶尔发发阅读的动态,会让假期看起来更有质量。选书很重要,首先排除的是畅销书,其次是《西方哲学史》之类的领域知名书。选一本知名度低但看起来很厉害的书,最好是外国作者所著。发动态的时候附上自己阅读体验,顺便指出一些问题,深度立马突显。

-你看不到的内心戏-

这书看得我脑仁儿疼……半小时只看懂了一页……特喵的作者真的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吗……

-你看到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千年老饕食物滤镜

食物的高级不在于卖相,而在味道。于是他跟着导航走了三小时,找到一家隐匿在巷尾深处的陈年大排档,这才像是老饕们常出没的地方嘛。尽管这里的店面极破,桌椅腻到发光,老板面露凶相,排队俩小时以后终于吃上了,那味道令人泪流满面(多半是饿的),他发誓这是有生以来最好吃的烤肉!

-你看不到的内心戏-

味道是真不错,可是这地儿也是真破!突然怀念CBD花枝招展的门店,里面有锃亮的桌椅和服务周到的小姐姐……

-你看到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生命不能承受之加班滤镜

假期如何有尊严地展示加班?“加班使我快乐”的说法太过做作。更为聪明的做法是等到所有工作结束,最好深夜或凌晨,以云淡风轻的口吻结束一切,表达时忌抱怨、忌生气、宜简洁。苦涩的事实不需要过多语言修饰,直白地呈现它就已经够让人心疼的了。

-你看不到的内心戏-

你永远也不知道加班和假期哪一个先来!他喵的什么破工作,把老子累成孙子!既是单身狗又是加班狗,简直丧心病狂!真想辞职!

-你看到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通用后现代艺术滤镜

逛展览的无非两类人,一类是懂艺术的,一类是假装自己懂艺术的。

如果实在看不懂也没关系,用一些抽象朦胧、放诸四海皆准的话去形容它总没错,把看似矛盾的话组织在一起,比如“虚幻又现实”、“独立而有依附感”。艺术本来就是主观的嘛。

-你看不到的内心戏-

嗯,挺好看的,每幅作品都差不多好看。最喜欢多媒体艺术那块,能坐着看,不累。话说周围的人怎么都只看展不自拍的,我一个人自拍会不会显得特傻啊……

-你看到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资深影迷观影滤镜(批判型)

在所有电影观后感的动态中,逆潮流吐槽总比顺势称赞更容易吸人眼球。

你可能会留意到朋友圈里有个别人对大众都拍手称赞的电影持否定态度,他们的观后感往往很虚无,中间不忘夹杂几个术语以显专业,看起来不明觉厉。

-你看不到的内心戏-

来之前做功课看到好多影评人批判这部电影,但我还是觉得好好看啊。铺梗也很密集,笑得根本停不下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看到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戏中戏中戏中戏……

文字滤镜比图像滤镜更复杂,它过滤掉的不止是表层言语,还有态度、观点、知识……就像一件华而不实的漂亮衣服,但能让穿的人和看的人都赏心悦目。生活的苟且是台面之下的事情,当站上社交媒体的舞台,人们都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光彩。

这当中有一点点欺骗,一点点虚伪和很多的期待,当人们在网络上PO出一个不完全真实的自我,他在等待你的赞美。尽管那是一枚虚无而意义贫瘠的小爱心。

首发于飞地APP,更多内容请移步飞地APP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