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女为什么喜欢头上戴花?

静下心养生


女子戴花并不奇怪,无非是爱美。但是宋朝的男子也爱好戴花这是为啥呢?

其实古代男子戴花的习俗,最早在唐朝就有了!唐开元年间,李琎入宫为李隆基和曲起舞。李隆基很满意,便摘了一朵木槿花插在他的帽子上。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长安城开春游玩赏花时节,唐玄宗命故学士苏颋写了一首应景的诗句,其中有两句叫做“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唐玄宗觉得写得好,就把一朵御花插在苏颋头巾上,以示嘉奖。唐玄宗时代这种偶尔赏赐给大臣戴花,到了唐懿宗的时候就成了朝廷一项约定俗成的制度,每逢朝廷庆典、宴饮的时候,皇帝给大臣赐花,大臣戴在头上,大家以获得皇帝赐花为荣。

唐朝覆灭,但是这种赐花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经过五代十国,然后到宋代。

《宋史·礼志》规定,国家大典、宴会等场合,皇帝要向朝臣赏赐花朵。

戴花的习俗渐渐风行,到了梁山好汉活跃的北宋末年,戴花也就成了民间的风尚!明朝的宋徽宗是一个不错的代言人,每次巡游,都是"簪花,乘马",引领潮流。

随着戴花的风靡,习俗也渐渐演变成了制度!举办不同的仪式用的不同的花,不同身份的人群,也对应着不同的花,方方面面都有规章制度。

据《宋史》记载:卿监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戴绫罗制成的花,小官只能戴绢花。

而百姓们大多簪各种时令鲜花,有诗云:"鬓毛不属秋风管,更捡繁枝插帽檐"。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有三个好汉,十分喜欢簪花。

"短命二郎 "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

"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浪子"燕青:"鬓畔常簪四季花"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男子戴花有点娘,但是在唐宋时期,那却是一种风尚潮流!


文史漫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女人戴花从古至今都是一样,人面桃花相映红,相得益彰,这不奇怪。

奇怪的是男人戴花。

现代人如果这样,肯定给人很别扭的感觉。

下面我就讲述下为什么宋朝男子喜欢头上戴花:

回溯历史,宋朝男子头上戴花的习俗,来源于重阳佳节

在古代,重阳节的重要性与除夕、清明相比,毫不逊色,这一天甚至被认为是另外一个清明节。

登高旅游、祭祖敬老等活动,都是这一天的活动主题。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重阳习俗的写照。

古人认为,茱萸气味浓烈,插在头上可以起到祛病驱邪的作用。

这也是唐代重阳节人们要“遍插茱萸”的原因。

不过,重阳时分,茱萸的花期已过,当时人们插在头上的茱萸,不是花瓣,而是花房。

所以,发展到宋代,不分男女,都是头上插戴重阳节时节正在盛开的菊花。

这在许多诗词作品中就有证明,比如,苏东坡在《定风波·重阳》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随着风气的蔓延,不只是重阳节,一年四时戴花也逐渐习以为常。

宋人簪花习俗的兴起,与皇家的推波助澜有关

宋代重要的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话》,对此有详细的记录。

每逢重大节庆,例如郊祀回銮、宫廷会宴和新进士闻喜宴等,皇帝都要赐花给臣僚。

皇帝赐给臣僚们的簪花又分品级:

生辰大宴又有辽使在场时,用绢帛花;春秋两宴,用罗帛花;陪同皇帝游玩的小宴,则用滴粉缕金花……赐花时,还按官员的品阶决定多少。尊卑有序、多寡有数。

重阳节尤甚,皇宫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

《武林旧事》

重阳节前一天,皇宫内就摆满菊花,还要点上菊灯,灿烂夺目,如同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样热闹。

而除了摆放菊花、营造节日氛围以外,重阳节庆祝活动中很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皇帝给百官赐宴,并在宴会上给文武百官簪花。

“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史·礼志》)

“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就是对宴会的真实记载。

而为了彰显对皇帝的恭敬,大臣们不光要把所赐之花插到头上,并要戴着回家,否则就会被弹劾揭发。

“庆历七年,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筳,其所赐花,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侍戴,违者纠举’。 ” 《宋史》

有了皇家的推波助澜,上行下效,簪花现象也就逐渐蔚然成风。

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还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簪花典故。

北宋时期,韩琦任扬州太守,他家的后花园种植了一株芍药,盛开时花瓣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俗称“金缠腰”,也叫“金带围”。

一次,王珪、王安石两个人来到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此花。

当时韩琦还邀请了另外一位官员前来,正巧这位官员身体不适,就临时邀了路过此地的陈升之参加。

几个好友品酒赏花,当时正好花开四朵,应了四花之瑞的吉祥。

“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

金带围也由此成为吉瑞之花,传说此花一开,主人就会官运亨通。

男人戴花之风在宋徽宗时期更盛。

宋徽宗崇尚戴花,曾经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

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

一朵小小的簪花,成为了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等级的象征。

男子戴花习俗的消失

南宋度宗时,宫中流行簪戴琉璃花,就是玻璃制成的,世人争相仿效。

民间有诗:“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琉璃——流离,有识之士认为这是“流离之兆”。

确实,度宗逝后五年,南宋即告灭亡。

蒙古灭金灭宋,元朝建立,推行等级制度,北方原金国地区汉人为第三等,南方汉人为第四等。民生压抑,只为温饱,男子戴花之风日渐消失。

后世至今唯有中状元和结婚喜庆之时男子才戴花。


浮光掠影史海波澜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宋代,花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戴花、簪花礼仪的盛行,无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爱戴花、簪花。

在宋代,每逢朝廷典礼、喜庆、宴饮,都会给大臣们赐花、簪花,将花戴在头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朝廷的典礼制度,并且还成为宋代宫廷盛世的一个标志。

受到这种风气影响,士人、百姓均把簪花、戴花当作一种荣耀,夸示世人。

一、宋朝专用的固定流程——戴花、簪花

虽然说在宋代,戴花、簪花礼仪成为了宫廷的典礼制度,但把戴花作为一种宫廷宴饮的仪式,是始于唐朝的唐懿宗。

史书上记载:唐懿宗“宴进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金合,遣中官驰至宴所。宣口勅曰:‘便令戴花饮酒。’世以为荣。”

这在仪式便在唐代开始流行起来了,到了宋代,宋朝把戴花、簪花礼仪更加发扬光大了。


在宋朝,朝廷是极为喜爱,重视鲜花的,并且把戴花、簪花的仪式变为了固定的一种礼仪制度,大力提倡推崇这种礼仪,使得戴花、簪花的礼仪不止在朝廷、士人之间流传,在民间甚至也极为普遍。

1.戴花、簪花——宋代统治者的最爱

在宋代,每逢典礼、节庆、朝廷宴饮大臣,都有一个固定的礼仪流程就是戴花、簪花。

在《宋史·礼志》记载中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遇大灾、大札则罢,或上寿朝会,止令满酌,不劝中饮,更衣、赐花有差,宴讫舞。”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统治者与政府是极为重视戴花、簪花礼仪的,凡国家遇到大事,都必须有这个礼仪流程。而且戴花、簪花还注重庄重、喜庆、祥和的气氛与环境,并且带有心灵震慑力与政治上的意义。

宋朝皇帝曾亲自为新进进士设宴、簪花,且进士要簪花入朝谢恩,这种簪花礼仪既表达了皇帝对于文人群体的关心与照顾,又带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2.满不在乎——戴花、簪花礼仪

戴花、簪花其实在宋初的时候,在朝廷官员看来这并不是一种荣誉,更是对其不重视,在朝廷赐花后,也不主动戴在头上。

这种现象在宋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宋史》记载:“庆历七年,御史言:‘凡预大宴幷御筵,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

通过御史的言辞,我们可以知道在宋初,很多官员在得到朝廷的赐花后,根本就不在意甚至让仆从拿着,自己并不戴在头上。

在当时,以北宋文人代表的司马光也并不赞成这种行为,认为此举太过铺张浪费。但因为戴花、簪花这种礼仪乃是宋朝最高统治者所认可的礼仪方式,所以社会百姓与文人群体便都逐渐认可了这种礼仪。

3.男子也爱戴花、簪花?

戴花、簪花其实并非是女子的专属,在宋朝男子之间也很流行簪花,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宋徽宗。在宋朝,有不少皇帝都极为喜爱花,不止喜欢赏花,还喜欢簪花,以宋徽宗最具代表性。

宋徽宗每逢出游回宫的时候,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就连陪行的侍卫、官员也都要簪花,当时的小小的一朵簪花相当于皇宫特别通行证。在民间,男子簪花更是流行,且涉及面极为广阔,广大百姓都纷纷参加。

就这样,戴花、簪花的礼仪制度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对于朝廷官员文人而言,得到朝廷的赐花,是一种志高的荣誉,是仕途升迁的重要标志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戴花、簪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表现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并且成为都市最具有季节性的礼仪活动之一。

二、世风的流行——簪花礼仪

戴花、簪花礼仪在宋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不仅单单意味着一种宫廷礼仪制度了,它还影响着世人,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慑力

它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并且对于世风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1. 士人群体的戏剧性关系变化

其实,受到戴花、簪花的礼仪影响比较大,比较有戏剧性转折关系的应该就是士人群体了。

因为在一开始,以司马光为首的士人群体对于簪花礼仪是非常抵制的,但随着时间的演变,簪花礼仪作为一种宫廷礼仪制度,代表着一种

朝廷恩典与荣耀

这就使得士人群体都想要得到朝廷的认可,想要得到这种个人殊荣,这就让士人群体接受了簪花礼仪,并把其视为一种荣誉。

在当时的宋朝还流行着“五荣”,《钱塘遗事》记载:“赴省登科五荣须知:两觐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

所以,可以说得到宫廷赏赐的戴花、簪花,在宋朝就被看作是一种光宗耀祖的盛事,成为了官员们追求的目标。

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也受到了朝廷戴花、簪花礼仪的影响。因为朝廷进行簪花礼仪时追求喜庆氛围的影响,所以在民间一部分百姓进行簪花、戴花是为了分享节日喜庆气氛,表达他们在国泰民安,四季丰登的生活中的喜庆。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每逢一些喜庆、祝贺嘉年的时候,百姓们也会在头上戴花、簪花,四处游走,自我营造一种浓郁的欢乐气氛。

2.宴饮游玩,文学意象

在宋朝,士人们在参与传统的宴饮、游戏的时候,大肆进行戴花、簪花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具有宴饮游戏中的环境,增添宴饮、游戏当下场所的欢娱气氛,渲染宴饮中的趣味。不仅在宴饮中可以看到簪花,在文学作品中更是有大量簪花词语的出现。

簪花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意象,被宋代文人广泛运用到了诗词之中,为宋代诗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簪花具有着丰富的思想蕴含性,能够表达多重思想与人生境界,为文人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在戴花、簪花活动中体现了士人的人格,大部分的文人都把戴花、簪花看成一种摆脱习俗成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独立个性的风流潇洒精神。

例如黄庭坚在《鹧鸪天》写道: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这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摆脱习俗禁忌,自我适意的坚强意志。这是将簪花与人生遭遇紧密结合的很好的例子,用簪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不为外物驱役的情怀。

而且宋代词人也借着簪花来歌咏盛世、惜时怀人、追思往事,展现了宋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这些文人中可见朝廷礼仪制度在民间传播以及对民间行为、习俗和风尚的影响。

3.国家标志,影响四方

簪花、戴花在宋朝朝廷内部是一种喜庆的盛事,所以,在对外斗争中,簪花戴花成为宋代官吏保持国家尊严的一种参照物,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它也是被羁留在北方敌国的宋代朝臣怀念故国,留恋乡关的一种象征物。

同时,戴花、簪花的习俗也影响了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如《辽史》中就记载了辽国皇帝对宋代使臣赐花的情景。“还幕次内赐花。承受官引从人出,赐花,亦如之。簪花毕,引从人复两廊位立。”

4.宋代朝廷之需求,奢侈风气之盛行

在宋朝,这种大肆渲染的戴花、簪花礼仪也使得宋朝奢侈慕华之风日盛。宋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比较多的国家。

但是,宋代朝廷及其统治者为了掩饰外在的忧患,就以营造繁华喧器的太平盛世来麻痹百姓,簪花礼仪也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梦梁录》“正月”条中记载了江浙地区浓郁的奢靡之风。

“无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因为簪花具有粉饰太平,与民同乐的重大政治功用,所以统治集团就大力支持社会上簪花活动的盛行,这对宋人的心态和社会习气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并且朝廷对于簪花的奢侈浪费以及社会上为簪花投入的大量资金,都使得宋朝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总结

戴花、簪花作为一种宫廷礼仪制度,在宋朝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世风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影响了整个的社会风气。无论是把簪花礼仪当作一种娱乐活动,还是把它当作一种蕴含政治意味的政治手段,它都走进了宋朝百姓的生活当中,并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论宋代朝廷戴花、簪花礼仪对世风的影响》

2.《从朝廷戴花簪花礼仪探微宋代礼仪制度》

3.《宋诗中的男子簪花现象研究》

欢迎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