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樓家Kening
任何一個單位的領導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會想盡辦法為本單位保留人才。李雲龍、丁偉、孔捷同為八路軍129師386旅建制內的三位團長,與其他兩位相比,李雲龍無疑是最優秀的。
首先,他經驗最豐富。《亮劍》劇情交代,李雲龍早在長征時期就已經成長為一名團長了,後因戰場抗命三度被貶,到了抗戰時期仍然是一名團長,幾乎成了團長“專業戶”,甚至就連孔捷的射擊技術都是李雲龍教會的。可見,這種豐富的一線帶兵打仗經歷,使李雲龍成為當時不可多得的寶貴人才。其次,他戰功最卓著。他當新1團團長時,敢打違抗命令的勝仗,僅以一個團的兵力從正面突破就擊潰了日軍坂田聯隊。後又接手瀕臨解散的獨立團,經過短短几個月的訓練,就帶出了一支戰鬥力享譽晉西北的過硬團隊。在第四集李家坡戰鬥中,386旅旅長陳賡見772團久攻不下,首先想到的還是李雲龍,派李雲龍的獨立團接替772團,最終拿下山崎大隊。此次戰鬥,足見陳旅長對李雲龍的倚重與厚愛。
抗戰勝利後,中央從各戰略區抽調2萬幹部、10萬部隊搶佔東北根據地。按照中央軍委命令,膠東軍區的部隊本來應由5師師長聶鳳智帶隊渡海北上,由於聶鳳智一直是許世友的得力愛將,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以聶鳳智身患肺結核且處於開放期,不適合去東北為由,向中央提出換人申請。結果,聶鳳智得以保留,去東北的任務改由吳克華負責。
386旅保留李雲龍的做法,與膠東軍區保留聶鳳智如出一轍。解放戰爭初期,各戰略區都有各自擔負的具體任務,必須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作出人員調整。比如,當時386旅擔負的具體任務,就是貫徹中央軍委“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決策,如此艱鉅的作戰任務,只有像李雲龍這樣的優秀指揮員方可勝任。所以,李雲龍去不了東北,實乃保留人才的需要。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解開您的疑惑。
關注慕什塔戈,感悟軍旅人生!
慕什塔戈
《亮劍》第十二章已經有了答案“淮海戰役開始之前,李雲龍團屬於中原野戰軍,有一次這個團配合華東野戰軍打援,乾得很漂亮,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將軍聽說了李雲龍的軼事,便想方設法地找藉口,不允許這個團歸建,至於他和中野劉伯承司令員是怎麼談的,誰也不知道,反正這個團糊里糊塗編入華野十一縱的戰鬥序列了”。
《亮劍》李雲龍是主角兒,小說已經明確指明瞭李雲龍的歸屬問題。剛開始屬於中原野戰軍,後因幫助華東野戰軍打了一次援,就被粟司令劃入了華野。根據李雲龍原型的其中兩位王近山、王必成來看,王近山屬於劉鄧的中原野戰軍,王必成屬於陳粟的華東野戰軍,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小說的作者都梁不把李雲龍寫進東北戰場的原因了。
另外即使把晉西北鐵三角的李雲龍、丁偉、孔捷都派去東北戰場有什麼意義呢?這樣一寫的話,楚雲飛是不是也要被派去東北戰場,變成新1軍或新6軍的師長呢?小說的後半部分是不是要變成李雲龍去解放海南島啊?
歷史軍魂
一
其實在《亮劍》電視和小說中,關於孔捷和丁偉抗戰後的去向早有交代,只是一般的觀眾和讀者沒有太過於留意罷了。
早在楚雲飛把358團團部搬進安化縣城的時候,李雲龍和趙剛就商量過當時晉西北的局勢。
本來李雲龍獨立團、丁偉新一團和孔捷的新二團在晉西北呈品字形佈防,互為犄角,互為攻守。當時不管是358團還是日本人,都不敢隨意打他們的主意。
楚雲飛把358團團部搬進安化縣城的前提就是丁偉的新一團和孔捷的新二團已經調防了,一個去了華北平原,一個去了山東戰場。
晉西北的鐵三角不存在了,楚雲飛才敢在晉西北擴展自己的勢力,敢於和李雲龍掰掰手腕。
二
抗戰後期,蘇聯百萬紅軍挺進中國東北,消滅了頑固的日本關東軍,佔領了中國東北。
狡猾的斯大林一方面逼迫蔣介石簽訂了外蒙古獨立的協定,承諾只要簽了,就會把東北交給國民政府。另一方面暗地裡通知了八路軍,讓他們在蘇聯紅軍撤退的第一時間進入東北。
當時華北和山東的八路軍在延安的指揮下,是用兩條腿向東北進軍。而國軍的主力因為都佈置在西南地區,基本上是靠飛機、鐵路和汽車多種方式向東北開進。雙方都在和時間賽跑,誰先開進東北,誰就佔據了優勢。
丁偉的新一團和孔捷的新二團,一個在華北平原上,一個在山東。他們離東北都比較近,被派到東北去是非常正常的事。
三
抗戰期間八路軍擴軍的速度非常快,從抗戰初期的三個師3萬多人,擴展到了抗戰勝利時的100多萬正規軍、200多萬民兵的規模。
因此軍隊之間的調防和重組是非常正常的事,因此在劉伯承的129師,新一團和新二團就被調了出去。
像李雲龍這樣的嫡系部隊,作戰風格強悍,驍勇善戰,不管是哪一個長官都會喜歡的。劉伯承自然捨不得把這樣的軍隊交出去,所以李雲龍就一直在劉伯承的身邊。
抗戰結束後,劉伯承的軍隊成了晉冀魯豫軍區的主要部隊,李雲龍也一直在這一防區。
四
解放戰爭期間,也就是1947年下半年,為了減輕陝北延安的壓力,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李雲龍部作為劉伯承的鐵桿,自然也隨著進入了大別山。
後來劉鄧大軍被改編成中原野戰軍,粟裕的部隊被改編成了華東野戰軍。兩支部隊經常配合作戰,有一次李雲龍部被派去協助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就被粟裕看上了,經過與劉伯承商量,就把李雲龍的部隊留在了華東野戰軍。這一個情節在電視劇中有非常具體的描寫,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經由以上分析,我們就非常明白了,丁偉的新一團和孔捷的新二團在抗戰後期就被調離了晉西北,他們分別去的華北平原和山東分區都離東北比較近,所以才被派去了東北。
李雲龍的獨立團當時應該還在晉西北,後來跟隨劉伯承去了晉冀魯豫軍區。因為離東北比較遠,所以不可能被派到東北。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是革命軍人,革命目標都是一樣的,但分工不同。去了東北的和留在了晉冀魯豫的,都是八路軍,分別承擔了不同的任務。這裡邊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根據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務而已。
新知傳習閣
沒有調李雲龍去東北,顯然是為了劇情而服務的。我覺得作者之所以這麼設定,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考慮的。
第一,不太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
我軍進入東北,按照中央的指示,叫“全國支援東北”,要求各個根據地配合,把主力都送到東北去。林總到達東北後,統計出來的賬面數字,有十一萬部隊和兩萬幹部。看數字,貌似還不錯。
但是,各根據地實際在執行過程中,除了115師的老班底是認真貫徹了中央指示外,其它根據地都是打了折扣的。
當時前往東北的部隊情況如下:
一、山東方面,共支援了62978人。
基本都是115師的老班底。除此之外,山東方面還貢獻了是羅榮桓元帥。
二、新四軍第三師,共計支援32000人。
這支部隊不用多說,師長黃克誠就是原115師344旅政委。所以,新四軍第三師,也是標標準準的115師老班底。
三、陝甘晉綏邊防軍,共計支援5100人。
這支部隊的組成也不復雜,主力團是原115師獨立團。帶隊首長黃永勝和肖華也都是從115師出來的人。
四、晉綏軍區支援一個團,600人。
這支部隊不多少了,也是晉察冀部隊調到晉綏軍區的,標準的115師老班底。
其實,說到這裡就已經很清楚了。各根據地總計支援十三萬人,林總的老班底就支援了十萬多人,這些部隊就是構成未來的第四野戰軍的主體。
至於另外的三萬人,也就是非115師出身的部隊。包括:
(1)晉冀魯豫軍區支援一個團,1500人。帶隊首長鄧克明是紅三軍團出身,原115師343旅686團的營長,也是林彪的部下。
(2)冀熱遼軍區支援七個團,兩個支隊,這是先期出關進入東北的部隊。總計近萬人。這支部隊不是115師的老班底。
(3)冀中軍區支援三個團,幾千人。
(4)陝甘、晉綏聯防軍支援兩個團,三千人。這兩個團分別是120師和129師的老班底。
(5)太嶽軍區支援一個支隊,600人。這支部隊是129師系統的。
(6)359旅支援一個支隊,3300人。這支部隊原先是359旅南下第二支隊,是120師系統的。
以上就是各根據地支援東北的所有部隊。一看就知道。除了115師系統的部隊外,其他根據地壓根就沒給東北派多少人,支援主力團就更不談了。
丁偉和孔捷都不是115師系統出身的團長,把他倆調到東北,本身就已經很牽強了。再把李雲龍調到東北,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情況。
派三個主力團長去東北,129師難道要大出血嗎……
第二,不符合人物原型的經歷。
眾所周知,李雲龍的人物認定,是參考了王近山、鍾偉、王必成、皮定均等開國元勳的事蹟糅合出來的。這些老將軍們,除了鍾偉去過東北,其它人都沒去過。
而且丁偉已經去東北了,鍾偉將軍的事蹟明顯不夠用啊……
至於李雲龍的歸屬問題,也很清楚,剛開始屬於中原野戰軍,後因幫助華東野戰軍打了一次援,就被粟司令劃入了華野。按照作者最早規劃好的劇本,就沒打算讓李雲龍去東北。因為王近山和王必成兩位將軍沒去。
Mer86
因為亮劍是一部小說,李雲龍丁偉孔捷都是虛構的人物。所以跟人物的真實性沒有連帶性。從李雲龍的性格來看,他不適合去東北!這是常理所在與作者的意思。
李雲龍為何不適合去東北第一條,李雲龍的紀律性不好!比如亮劍裡有提到李雲龍長征的時候就因為買不到糧食就縱兵搶糧。這個個性就不適合去東北,因為當時的東北比較複雜,由於闖關東造成的東北地區各個民族的人都有。李雲龍這性格容易捅了簍子沒法交代。
其次,李雲龍文化水平太低,不懂得搞生產!在當時,馳援東北的部隊都要自己開荒解決糧食問題,要組織百姓安置百姓,可是李雲龍不懂得這些。他就是會打仗的大老粗,讓他去組織生產純屬亂來。有趙剛在倒是可以,但是當時缺的就是幹部,趙剛調南下去了。丁偉孔捷兩個人在這一方面則好得多。
優己
很多人可能張嘴一句是導演安排的,實際上這還真就不是導演安排的,而是原著作者都梁安排的,本篇問答就來講講都梁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安排。
實際上《亮劍》原著小說中,關於戰爭的場面並不多,大部分都是一帶而過,而正面突破坂田聯隊,這個電視劇中開頭就有的場面在亮劍中根本就沒有,亮劍講的更多的是精神,是關於一個人物的發展過程,最後的反思,電視劇為了劇情的精彩性,所以增加了很多情節。
因此,在整個抗戰過程中,原著中描寫的戰鬥,一個是李家坡戰鬥,一個是伏擊華北觀光團,最精彩的是平安格勒會戰,最後就是解放戰爭中李雲龍和楚雲飛的對打,然後就躺醫院了,等李雲龍病好了到部隊了,正好是金門戰役結束,李雲龍聽部下的訣別,再然後就到軍事學院了,至於其他人包括丁偉、孔捷根本就沒有什麼說的。至於電視劇裡面說的,我一個師掃他廖耀湘一個軍,孔捷一個軍沒打下美軍一個營都是電視劇後加的。
所以,亮劍是一部劇情小說拍成的戰爭片,都梁老師想要講的是道理,但是大家想看的是打仗。
如果李雲龍被安排到了東北,那必然要寫更多的戰鬥場面,顯然這並不是作者希望做的,描寫更少的戰爭,講更多的道理。
都梁老師本身又是江蘇人,當過兵,對江蘇更熟悉,所以寫淮海戰役必然比寫遼瀋戰役更得心應手一點,也就是在都梁老師的心中,實際上對淮海戰役更為贊同,這一點在軍事學院,以及大家吵吵各自部隊厲害的時候,就能看出來,遼瀋戰役是以多勝少,而淮海戰役是以60萬勝80萬,並且被收錄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當作經典戰例了。
從調入東北的八路軍來說,其實大部分部隊都是以115師為主,129師主體後來成為中野,劉鄧大軍後來南下,把李雲龍編入華野也比較符合歷史情節,其中度度狼兄已經解釋了有一隻部隊在中原突圍時是南下。
另一方面李雲龍去不得東北也有很多因素,去東北肯定要著重寫林總,林總是歷史禁忌,本身就不好把握,而東北戰場有很多事也不好挑開了說,你說十萬大軍開入東北,打幾年就變成了百萬大軍?這是怎麼打出來的?這麼多人的裝備和補給哪來的?四平之戰是怎麼回事?林總前期數次被打退到北邊又是怎麼回事?
這都不是像都梁這樣的作者能隨便嘞嘞的,尤其還要拍電視劇,想要過審就更得注意了,抗美援朝戰爭也不是隨便編的,你看現在的影視片拍的大部分都是八路軍抗戰或者諜戰的,你看有幾個拍解放戰爭的,拍抗美援朝的。
所以,一入東北深似海啊,東北不是李幼斌闖關東時候的東北了,這時候的東北全是座山雕啊!
從情節上來說,李雲龍選擇南下到福建和臺灣的楚雲飛對峙更有情境,畢竟李雲龍和楚雲飛才是基友情啊!
很多人都沒看過亮劍的原著小說,其實縱橫告訴大家,還是電視劇過癮一點,原著講的真的都是道理。
史論縱橫
當時的大背景是想把臺灣打下來,可是朝鮮偏偏也要統一。為了社會主義大家庭,戰術上把打臺灣的力量放到東北。雖然臺灣沒打成,但廈門一直是戰略前線,而且楚雲飛就在金門駐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李雲龍放到廈門,情節處理可煩可簡,收放自如。和楚雲飛的隔海對峙,不需要鋪墊新的矛盾,還可以喚起讀者共鳴。
如果安排李雲龍在東北,必然要實寫抗美援朝,小說的主題就分散了。後面的中蘇對抗的政治正確比隔海對峙要難於把握。
所以把李雲龍安排在廈門是對其軍事能力的肯定,也避免了複雜的主題和情節,是明智之舉。
Shn999
一、《亮劍》這部小說即便當小說來看,還是有情節自相矛盾,如李雲龍參加中原突圍。如原著所述,八路軍時李雲龍隸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陳賡所部,他是團長和孔捷、丁偉構成晉西北鐵三角。而晉西北是賀龍一二0師的遊擊根據地,劉鄧是晉冀魯豫根據地。哪來的中原突圍?有人說,劉鄧魯西南戰役後挺進中原,那李雲龍應該跟劉鄧上大別山,事實就如此,王近山就是挺進大別山的主力一縱、二縱、三縱、六縱之一的六縱司令員,原六縱司令本是王宏坤,但王近山太能打了,所以頂班了!幹裡躍進大別山,是戰略進攻,不是突圍。有人說,他應該屬陳賡所部,陳賡率四縱(陳自兼司令)、九縱(司令秦基偉)、孔從周(主席的親家)所部三十八軍起義部隊,陳賡是挺進豫西的,也是進攻。陳毅、粟裕率華野主力挺進豫皖蘇,構成品型攻勢。那中原突圍還是沒李雲龍事。
突圍的是原中原軍區,這個中原軍區是解放戰爭全面開打前的六大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另五大軍區分別是華中軍區(張鼎丞、粟裕部,粟裕一讓司令讓給張)、山東軍區(陳毅部)、晉冀魯豫(劉伯承部)、晉綏軍區(賀龍部)、晉察冀軍區(聶榮臻部)。中原軍區是由新四軍原五師、王樹聲的河南軍區部隊、三五九旅原王震所部(王震奉主席將令,在抗戰後期挺進華南,準備和華南東江縱隊曾生部、海南的瓊崖縱隊馮伯駒部匯合,因故未能如願被返北返,後加入中原軍區的王震部。三部共六萬人,李任司令、二王任副司令。後老蔣調動國軍三十萬,準備吃退中原六萬人。結果被皮定均旅冒充主力吸引國軍主力圍追,皮定均旅竟幾乎毫髮未損突圍後加入華野,成了陳毅、粟裕的部下,李先念、王樹聲、王震均成功突圍。王震所部後輾轉回到延安,後三五九旅一部在劉轉連帶領下去了東北,王震率主力留在延安,後在西北野戰軍(一野)彭德懷司令員麾下,擔任兵團司令,一直打到新疆。
綜上述,王近山要參加中原突圍,就要改換門庭,轉入和劉鄧晉冀魯豫軍區(劉鄧稱中原軍區,是他們挺進大別山後才改稱的,李先念後率突圍出來的兩個縱隊也加入了,那是後話)並列的李先念所部,這是不可能的。抗戰初期,鍾偉因在原部隊不得志,千里私自趕到鹽城,投奔了老首長黃克誠,如在中途被抓住,當逃兵槍斃的可能性也是有的。那李雲龍的原型只能是鍾偉了,鍾偉是三軍團出生,彭總老部下,和劇中李雲龍的四方面軍背景又矛盾了。所以,李雲龍參加中原突圍,加入華野任師長,然後與老朋友楚雲飛去pk,這是作家都梁在小說中的一處硬傷。
二、如把加入中野後的李雲龍,原型為開國中將皮定均,他不下東北就很好理解了。
皮定均原是率部挺進豫西的,後在中原突圍又率部冒充主力,遭國軍四面包圍,皮旅竟也未遭重創,突圍到華東,為此五五年由主席欽點少將升中將。當時挺進東北調動部隊是黃克誠向中央建議後實施的,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山東軍區主力五萬人已由羅榮恆、蕭華率領,新四軍三師三萬人已由師長兼政委戰略家黃克誠率部挺進東北,這兩支是挺進東北的主力,晉察冀一部也轉進東北,延安的炮校、航校、三五九旅一部也轉進東北,原打算到山東軍區任司令員的林彪奉令向東北轉進,後前後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東北軍區兼東野司令,山東留下的部隊稱山東野戰軍由陳毅指揮,許世友、唐亮、聶鳳智、宋時輪、陳士榘均留下了,後和華中野戰軍粟裕合兵,稱華東野戰軍,陳毅抓大政,戰役指揮由粟裕負責,華東不再派兵東北,華東不再大規模出兵東北。李雲龍(皮定均)本身來得晚,怎麼可能再去東北呢?不是什麼脾氣問題,一旦主席下了命令,軍令如山,王近山和林總不管脾氣是否對眼,都必須下東北!當然網友們分析有失偏頗,林總還是愛才如命的,像王近山去,肯定不會吃虧,鍾偉在東北就因能力強由師長直升軍長;韓先楚就由縱隊副司令指揮羅舜初政委的部隊,鄧華也是屢次捕捉戰機,不聽將令,卻屢次受東野嘉獎。段蘇權問題是林總對冀熱遼軍區部分領導不滿,他成了出氣筒;陳光性格上有缺陷,林總最開始對這位老部下、救命恩人也很器重,後來陳光居然拒不上交東總要的電臺,公然抗令才被林總冷落。再看李雲龍,吃掉了騎兵營,陳賡要他上交,他也只留個騎兵連,他犟脾氣也看和誰撂撅子,看到林總,他像看到劉帥一樣,我看響屁也不敢放一個!你看,他在南京軍事學院給劉師長教育得乖得像小學生!即便許世友去東北,他也不敢撒野!要知道他曾是抗大學員,林總是他校長!林總的軍事才能是他望塵莫及的,當年紅四軍軍長出身的他,曾任三八六旅的副旅長,當陳賡的副手,他看到黃埔一期的旅長陳賡,也恭恭敬敬!黃克誠任三師師長兼政委時,三萬之眾管得死死的,陳毅的軍事指揮對的才服從,這位有脾氣、有個性的軍事家,一到東北,三萬人馬一個不剩全交給林總指揮。你說:黃克誠、許世友那個不比李雲龍牛?
另外,網上說丁偉的原型是鍾偉,那他下東北也不通。據小說、電視,丁偉是劉伯承部下,劉帥部下幾乎無大將下東北,丁偉只有在新四軍三師黃克誠部才有可能。劉伯承部只有一縱(由原冀魯豫軍區主力編成)楊得志(司令)、楊勇(政委)曾率部挺進晉察冀,後朱老總考慮到華北缺戰將,司令員楊得志被留下,楊勇率一縱返回劉鄧序列,改任司令員,後挺進大別山。其餘無大調動,只有王秉璋(中將)後留華野、歸陳粟指揮。
我是蒼茫大地顧煒斌,望文友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李雲龍沒有進軍東北,與中原軍區在“中原突圍” 戰役中分別不同的兩個突圍方向有關,中原軍區主力由李先念率領向西突圍,包括一縱大部、二縱和359旅等,這些部隊中的相當一部分,比如南下歸來的第359旅等部最後都去了東北,加入了“東北民主聯軍”,即四野的前身,另外還有華北和山東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出關,總計約10萬大軍,2萬幹部。
而惟獨中原軍區一縱一旅皮定均部,奉命向東突圍,從而吸引和調動一直包圍中原軍區的國民黨軍主力,徹底造成“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的判斷失誤,為主力部隊向西突圍創造良機。因為在中原突圍開始前,劉峙率領的10個整編師約30萬大軍四面包圍著中原軍區的不足6萬部隊,並且擬於6月26日發起總攻,形勢非常嚴峻,延安給中原軍區李先念部的急電中有12個字:立即突圍,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1946年6月24日開始的“中原突圍”,也是解放戰爭正式打響的標誌。
皮定均所部7000餘人,首先完成了阻擊任務,待大部隊西撤後,一路向東且戰且走,突破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穿越大別山和皖中平原,行程2000多里,歷時24天,終於勝利到達華中根據地的“蘇皖解放區”,此時該旅居然還有7000人馬!不久以後,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獨立師,即李雲龍“華野二師”的戰史原型。這份殊勳,也是皮定均1955年破格授予中將軍銜的主因。
關於李雲龍參加中原突圍,《亮劍》劇中是給出了明確交代的,李師長跟戰士們在戰壕裡聊天時,談到過中原突圍時第一次見識美式的105口徑榴彈炮,並且曾經繳獲若干門,苦於突圍路上拖不走只好全部炸掉,心疼的直掉眼淚,就是這一歷史時期。華野首長也心疼二師,寧可用5噸炮彈換下李雲龍防守的趙莊陣地,也是因為這個師畢竟是中原野戰軍的老底子。
華東野戰軍開始整編的時候,內戰已經全面打響,山海關沿線已被國民黨軍隊佔領,東野和華野的陸上通道基本被截斷,甚至海路也被封鎖,那華野獨立師自然也就留在了華中和華東地區作戰,李雲龍也就沒有再去東北的必要。而除了這支特殊經歷的部隊之外,其他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隊伍都有進軍東北的機會。
所以,丁偉和孔捷去得東北,李雲龍去不得,基本戰爭歷史在那,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期南京軍事學院再聚首。
三個老戰友軍中發展也差不多,師長到縱隊司令再整編為軍長(李雲龍是代理軍長),只有孔捷參加了援朝作戰。同時,劇中著力呈現的是李雲龍和楚雲飛的對手戲,既然楚雲飛已經加入“徐州剿總”指揮下的國民黨軍隊,那李雲龍也必須在華野編成內,否則怎麼互相死磕呢?
度度狼gg
東北解放軍是各個解放區部隊抽調組成的,李沒去估計是原因有二,一,不能把隊伍調光了,本地也需要有能力的人帶隊伍,二,李是刺頭,過去了鬧事,不好,這邊都熟悉了,知道這個人是怎麼回事,方便管理。李雲龍能力有,問題也有,就說不太聽話來說,有些人可能覺得對,實際上他的隊伍卻是執行命令非常嚴格的,平安格勒,張大彪接到命令立刻放棄打掃戰場,趕往平安,負責執行阻擊的隊伍全軍陣亡不後退一步。如果這些部隊來個靈活自主,平安格勒的後果是什麼?還有李親自帶突擊隊覺得挺英雄的,可是戰爭中指揮官陣亡而導致部隊失敗的例子太多了,風險太大。李雲龍非常適合自己做主的游擊戰,解放戰爭後期的大規模正規作戰則需要嚴格的組織紀律。李雲龍的成功還要感謝一個人,趙剛,這個政治堅定,有原則有能力的人,管住了李雲龍,沒有讓他犯更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