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我身邊的80\90後,好象或多或少都和父母的關係有一些問題,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不但影響婚姻,社交,甚至會影響到你的人生觀。

我有個前同事叫渾,一年多前,他做了一件我理解不了的事。他辭職了,和小男朋友一起隱居在青城山下,吃全素,每個月生活費只有一千多塊,花著他攢的積蓄。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本來他打算休息一年錢花完了就出來工作,可時間過去了,他覺得這樣的日子比上班有意思多了。我的不解是:1,倆人每天24小時對望不膩嗎?他說時間越長感情越好,他們這種不能領證的關係比絕大異性戀還堅固;2,生病了怎麼辦?這麼年輕能永遠不工作嗎?他倆的原生家庭都有很大的問題,家境不好,為什麼如此有安全感?

前幾天,第二點疑問爆發了,渾發了條朋友圈: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他的父母至今不知他辭職的事,他和父母經常大吵,然後陷入痛悔—和好—冷漠—爭吵的死循環,他們那武漢方言的對話既可樂又酸楚,這些矛盾並不僅僅是錢能解決的。

我現在有點明白肖渾的不工作是因為什麼,是對過去30年順從生活的反抗,是短時期得過且過的快意,甚至是一種潛意識的報復——原諒我這麼揣度他。於是我請他寫了這篇講述母子關係的文章,不是娛樂,有一點沉重,雖然是個案,但我想很多年輕人或許有同樣的困擾。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與父母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一場盛大而艱難的和解。完全理解別人,哪怕是血親之間,也是件太難太難的事。

以前看到別人家裡為了錢而吵架,會覺得太市儈太俗氣,沒想到現在這事兒落到了我自己頭上。前幾天,我媽再次打電話找我要錢買房,我一激動就說出了特別狠的話,狠到她一聽立刻就哭了,狠到也許多年以後我還會為此而後悔。

他們想買房,是因為我們老家那兒的地鐵明年就要開通,於是現在房價大漲,整個鎮上的人都瘋了,都想買房坐等升值,我媽也按捺不住,這半年都在到處看房子,可那些樓盤要麼被瘋搶一空要麼被有意捂著,有錢都買不到了。越買不到我媽越是慾火攻心,前一陣兒好不容易託人要到一處房源,然後火急火燎地找我要錢,說現在買了明年就脫手,一賣就能賺幾十萬,她以後老了要治病就不用愁了。

可我現在沒錢。一年多以前我辭了工作,開始了和男朋友四處浪遊的生活,偶爾憑自己公眾號來點收入,但是出多進少,之前的積蓄已經花了一半。我的打算是一直浪到積蓄花光,然後再找工作。不過這些都沒跟家裡說,怕他們不理解這種生活方式,會跟我急。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幾年前我在老家已經買了一套房,現在我爸媽住進去了,又不需要還貸,我滿以為這下我對他們的義務已經盡到,他們年紀又不是很大,我可以暫時滿足一下自己追求自由的夢想。沒想到,麻煩還是來了。

我以為我說的那番狠話會在我們母子關係中劃下一道再難彌補的裂痕,可第二天,我媽就給我發來了一條長微信: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辭職並不是我第一次有事瞞著家裡,之前還有一個更大的秘密——我的性取向——我瞞了至少十年。她在微信裡提到的“你第一次告訴我們時的情景,你是感動哭了”,就是指的這個。

我當然還記得出櫃那晚的情景。當時我做好了他們大崩潰然後將我掃地出門的準備,有種慷慨就義的悲壯感,結果場面並未失控,反而相當平靜。在我承認自己性取向後,我爸媽一起沉默了大概兩分鐘,然後我媽開口了,而且還帶著一絲微笑,她說:我年輕的時候認識一個女的,跟你是一樣的情況,找女朋友,一直不結婚。

這次輪到我愣住了。接著我媽又說:孩子,你小時候有什麼事不都第一時間跟媽媽說嗎?怎麼這件事你一直瞞著媽媽?這麼些年,你是怎麼過來的啊?一個人守著秘密,很苦吧?

聽到這些話我就繃不住了。萬萬沒想到,出櫃後首先哭的不是爸媽,而是我。很久以後,我才聽我爸說,那天晚上,媽媽蒙在被子裡哭了一整宿。

事後回想起我媽當時說的那番話,還是有些不敢相信——都太像影視劇的臺詞了,放在同志題材的電影大結局裡,一字不改就能讓觀眾淚奔吧。而我媽明明就是個典型的武漢市井家庭婦女,平時講話要麼潑辣彪悍要麼稀裡糊塗,那麼柔軟又明理的句子是怎麼從她嘴裡冒出來的?

可現實畢竟不像電影。那晚我媽的深明大義,放在電影結尾是美好溫馨大結局,然而生活並不會就此終結。我媽雖然可以接受我搞同性戀這個事實,但同時也覺得自己命不好,到現在還抱不到孫子。她不能接受這麼悲慘的命運,於是頑強與之決鬥。更準確來講,是與我決鬥。

出櫃後,每當我回到家,或者跟爸媽視頻,他們永遠都哭喪著臉,氣氛凝重。我爸就像大多數同志的爸爸一樣,對我的性取向問題取回避態度,完全不提。而我媽的態度就複雜了,她覺得你可以搞同性戀,但同時還是應該找個女人結婚,這並不矛盾。我說我不愛女人,跟人結婚不是害了人家嗎?可她覺得什麼愛不愛的根本不重要,結婚不就是過日子嗎,有了孩子就忙孩子的事情去了,其他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只要我跟她在一起,這套觀念就會隨時強行灌入我的耳朵。有次我跟她在一起看《大明宮詞》,這麼文藝的劇,也會被她逮著機會!她會跟我說:“你看那薛紹,就是對愛情太認真,太死心眼,結果把自己搞死了吧。”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我當然會嚴肅地教育她一番,愛情不可以這麼褻瀆,婚姻容不下欺騙!(我看我爸媽平時也挺恩愛的,不明白她怎麼會這麼看待愛情)終於她慢慢轉變了觀念:不想欺騙人家,那就找個女同性戀嘛……

總之,只要能抱上孫子,其他都無所謂。傳宗接代高於一切。在她眼裡,凡是到了年齡不結婚不生孩子的人,就一定有問題。比如她會說,“那誰誰結婚這麼多年還沒孩子,肯定有不育症”,或者“那誰誰三十好幾了都沒結婚,肯定是女同性戀,要不你去跟她提一下,跟她搭夥過日子得了”。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這些事情就成為了這幾年來她和我交流的核心話題,即便我已經有了男朋友,她也支持我們在一起,然後還是接著催生。我努力向她解釋,生不生孩子其實和我的性取向沒那麼大關係,即便我是個異性戀,我也不想生——負不起那個責任啊,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呢,怎麼照顧孩子?

“我來幫你照顧嘛。”她忙接話。看我聽不進勸,她有時說著說著就紅了眼眶,甚至掉下眼淚,哀嘆自己命苦。久而久之,我只能逃避溝通,基本不主動和他們聯繫了。

去年國慶節回家待了幾天,每天面對的就是我爸的冷漠臉和我媽繼續催婚催生的叨逼叨,幾近窒息,離開家後有如出獄,完全不想聯繫他們,哪怕我爸給我發微信我也不理。幾天後,一個深夜,我收到了我媽給我發的超長的微信。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這還只是一部分,全文至少有五百字。我媽用手機打字並不靈光,想必那天她至少打了一個小時吧。後來的很多天,我時不時就把這些文字拿出來看,對她的怨氣煙消雲散。

雖然我完全不覺得自己苦命可憐,雖然我媽書讀得不多,沒什麼文化,錯別字病句連篇,可我怎麼覺得她那麼會寫呢,簡直是字字泣血,句句錐心。每次跟她鬧了矛盾,她都能扔過來一長段話,讓我瞬間沒了脾氣,還會陷入反省自責。

在用微信之前,她還給離家在外工作的我寫過好幾封親筆信,我一直都保存著,剛才把這些信都找出來看了看。第一封寫於2011年: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當時我還沒有出櫃,年紀也還小,她對我的婚戀之事還不怎麼上心,只在最後提了一句: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在個人問題上,有適合的可以,不要強求,事業第一。”

到2012年這封,她對找對象問題就比較強調了,詳細講了找對象的條件標準,還說如果我不想找就應該去看醫生: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在個人問題上,合適的談一個,一定要談一個有素質、有品德、有修養的,那就看她父母如何。在這個事情上媽媽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我的觀點很清楚,沒有父母家教是沒有好孩子的。一個人一生長得很,什麼叫‘賢妻良母’,人的長相又是一回事。像工作嘛,大學老師,或同事都行。單位不是有出國的事,不信你的婚姻在國外的,出去玩要多留個心眼。(當時我所在單位放出消息說要選拔員工出國培訓,我媽就希望我能出去找個外國媳婦……)我們天天盼望有那麼一天,真叫我們美死了。你如真沒這個心,那就看醫生。”

2014年我出櫃後的這封信是最簡短的,對找對象隻字不提: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很奇怪,信裡的媽媽,還有長微信裡的媽媽,總是顯得那麼善解人意,她說“以後的日子你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只要你快樂,我們就好”,可是在信之外的日常生活裡呢,照樣還是會提那些我根本無法滿足的要求,還是把我的性取向當作他們心裡拔不出來的一根刺。

多麼希望我和父母的關係,就定格在我收到那些來信的那一刻。

我曾經為到底要不要出櫃猶豫掙扎了好幾年,因為我對“愛”沒有信心,我害怕父母對我的愛是虛偽的假象,一旦我不合他們的意,愛就會收回,或者消散。現在看來,情況比我預想的還要複雜得多。愛都是真實的,可愛也是簡單粗暴的,有了愛不夠,還需要理解,難就難在這理解。

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會記在心裡,但是我依然會跟她鬥爭

我理解不了生兒育女何以會被當做逃不過去的宿命,我媽也理解不了為什麼可以為了自由而放棄一切。要互相理解,實在太難了。

不過看久了那些信以後,我忽然發現,我媽至少有一點是讓我佩服的。達成理解的唯一途徑就是溝通,儘管艱難,但我媽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們一家人,只有她在盡最大努力去積極表達,以前是一筆一劃地寫信,現在是用手機一個鍵一個鍵地敲字兒。

我總是怨他們不理解我,可我面對問題又做了什麼呢?往往都是碰幾個釘子就退縮,毫無耐性。我媽寫了那麼多封信給我,我卻從來沒有回過一封。

想到這兒,我立刻也給我媽敲了一大段話,微信發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