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唐甄:達州歷史上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

「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目前,知道唐甄、唐瑜思想的人為數甚少,就連相關研究機構也忽略了這兩位歷史名人,實為遺憾。為加大對思想家唐甄、帝師唐瑜思想文化的挖掘、研究、宣傳、推廣力度,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以此提升達州文化發展軟實力,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宣漢經濟發展服務。

唐甄達州歷史上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

01

唐甄其人

「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唐甄(1630-1704年),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人,系唐瑜第十一世孫,與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唐甄一生擁有啟蒙元勳、民主先驅、市民哲學家、平民政論家、農賈經濟家等多個頭銜,一生著述頗豐,嘔心瀝血三十載而成的《潛書》是其主要代表作,對當時及後世影響深遠。因思想貢獻突出,唐甄被中宣部、原國家教委列為亙古以來包括孔子、孟子、魯迅在內的100位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傑出思想家之一。

8歲時,唐甄隨父唐階泰宦居江蘇吳江,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回四川原籍參加科考,並於閬中中舉。次年進京參加進士試,未中。後通過吏部考試,分發山西。康熙十年( 1671年),出任山西長子(一作長治)知縣,受官司牽連,上任10個月即被革職,從此絕跡仕途,遊歷大江南北,飽讀先秦著述,苦思潛修,衡論天下。

青年唐甄“氣蓋天下,上望伊、呂,左顧蕭、張”,不滿於漢儒經學學風,對程朱理學亦頗有微詞。他一生“困於遠遊,厄於人事”,流寓數省,生活極為清苦,及至晚年,在江南假館授徒,賣文餬口。唐甄晚年思想以“尊孟”、“宗孟”、“法王”作為學術路向,強調知行合一、性才性功合一,學術路向漸趨明朗,心性修養漸歸圓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唐甄病歿於蘇州,終年75歲。

02

唐甄年譜

「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明崇禎三年庚午( 1630)二月戊寅,唐甄生。

明崇禎十年丁丑(1637)唐甄八歲。父唐階泰中進士,為吳江令。唐甄隨父寓居吳江,此後隨父宦遊各地,由江蘇而江西,而北京,而南京,而浙江,後再返江蘇。

明崇禎十三年庚辰( 1640)唐甄十一歲。父階泰罷吳江知縣,貶江西按察司經歷。

明崇禎十六年癸未( 1643)唐甄十四歲。父階泰在京以北都察院經歷將升北職方司郎中,請為南精膳司郎中,離北京赴南京。舅李長祥是年中進士。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甲申( 1644)唐甄十五歲。李自成農民軍破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清順治三年丙戌( 1646)唐甄十七歲。五月,清軍過錢塘江,下浙東,明魯王入海。舅父李長祥以餘部結寨東山。

清順治七年庚寅( 1650)唐甄二十一歲。當時唐甄豪氣滿懷,氣蓋天下,上望伊、呂,左顧蕭、張,豈不壯哉!”父階泰病卒於吳江。

清順治十四年丁酉( 1657)唐甄二十八歲,回四川原籍閬中參加鄉試,中舉人。

清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唐甄二十九歲,自四川經陝西、河南,赴北京參加進士考試,不中,參加吏部考試,被分往山西。

清康熙元年壬寅( 1662)唐甄三十三歲。魏禧始出遊江、淮、吳、浙。

清康熙十年辛亥( 1671)唐甄四十二歲。仕為山西省潞安府長子縣知縣,十月而罷。其後,又“再辱於燕,厄於滑、衛、汝、淝之間。

清康熙十八年己未( 1679)唐甄五十歲。居蘇州,始識寧都名士魏禧,並因魏禧之助,始刊《衡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甄與魏禧友善,故其文格頗相類。”是年,唐甄母卒。

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唐甄五十一歲,友人魏禧卒。

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唐甄五十二歲。葬父於蘇州。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唐甄五十四歲。葬母。

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 1686)唐甄五十七歲。蜀撫姚締虞奏請令四川鄉紳回籍,唐甄因由大陶改名為甄。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 1689)唐甄六十歲。友人楊賓出塞省親,為此,唐甄作《奉送可師誼兄出塞省親詩序》以贈之。

清康熙三十年辛未( 1691)唐甄六十二歲。友人錢飲光行年八十,唐甄作《田間先生八十壽序》以賀之。

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 1695)唐甄六十六歲。從五十六歲時即“求止不恆”、“求靜不恆”(《除疾》),學道十年,卻“一食忽焉得之”(《病獲》),明恆悅之道,知“憂樂不移其心,則無往而不自得”(《恆悅》)。

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1699)唐甄七十歲,仍壯心不已,授徒不止。其著《七十》篇雲:“唐子行年七十,處於張氏之館。”又云:“今者七十,乃我用力之時也。”

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1704)二月乙酉,卒,享年七十五歲。

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十月乙巳,葬。康熙第八子胤禊因何焯贈銀五十兩助葬。至則已葬,復贈銀助刊《潛書》。

03

《潛書》其書

「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唐甄一生經歷豐富,他的思想主要見於其花了30年時間所著的《潛書》一書。

《潛書》原名《衡書》。“衡”者,志在權衡天下。後因連蹇不遇,另增加85篇,更名為《潛書》,自認可“上觀天道,下察人事,遠正古蹟,近度今宜,根於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謀其政”。從著述旨趣上看,《潛書》深寓唐甄經世致用之意。該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談學術,下篇主要論政治。

唐甄一生仕宦短暫,但力行改革,重視民生,所行無不飽含經世致用的精神,其談兵論政亦深寄治國富民的理想。首先,他提倡桑蠶富民的經濟思想,主張“治民者先治官”,“以富民為功”,行“養民之善政”,達到“農賈樂業,衣食滋殖”。其次,唐甄主張力改酷刑,“夾棍非刑,廢而不用”,對俗用杖刑,亦儘可能改為“且薄且減”。再次,唐甄以治長子縣所親歷親聞的政事、民隱、俗諺等為例,抒寫文論,闡明事理,論釋政見,盡綻才識。

唐甄這些反映新興市民要求、帶有批判色彩的反君主專制思想和民本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梁啟超曾將《潛書》視為中國曆代聖人思想的一個總結,認為它凝聚著東方哲人智慧的精華,實在是“醒人之良藥,逆耳之忠言”。

04

唐甄思想的現實意義

清末至今,最早高揚唐甄的是梁啟超。他認為唐甄為人“品格高峻,心胸廣闊”,為學則“從陽明入手,亦帶點佛學氣味,確然有他的自得”,“不為蹈空騖高之談”。《潛書》“有粗淺語,卻無膚泛語;有枝蔓語,卻無蹈襲語。在古今著作之林,總算有相當位置”。

侯外廬在其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中專章論述唐甄的思想,把其視為早期啟蒙思想家之一,認為唐甄身上體現了“獨抒己見,無所蹈襲”的“頗合於17世紀中國啟蒙時代的精神”。在諸多的《中國哲學史》類著述中,鍾泰是最早專章論述唐甄哲學思想的。他認為唐甄著書能成一家之言,他的學術思想,“自陽明而入”,並“欲由陽明而上達之孟子”。

2009年9月,日本東京召開“唐甄思想的現代意義”國際研討會。著名漢學家小川晴久指出,要揭示唐甄《潛書》中“所蘊藏的深層意義”的東西,不能“讓這些思想就這樣地沉睡”,要讓“唐甄的思想在現代社會里得到重新評價”,要認識它的現代意義,讓它為現代社會服務。

「历史记忆」唐甄: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歷史記憶」唐甄:達州歷史上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

「歷史記憶」唐甄:達州歷史上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