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中秋不回家!

对不起,中秋不回家!

中秋特別節目,與大家分享兩個能源人的酸甜苦辣。

這個中秋,你在哪裡?

歡迎文末留言,說出你的故事

【無所不能 文| 蠶豆 畢平平】“出差的時候,養了好久的烏龜竟然死了,被幹死的。”坐在記者面前的、剛出差回來的周亦夫目光突然有些惆悵,望向了遠處的街燈。

周亦夫是國網公司的一名90後職員,入職三年,負責並參與特高壓直流工程的系統調試任務。正逢昌吉-古泉±1100千伏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系統調試啟動在即,國家電網公司上下都非常重視,所以這個中秋節,他依然在路上。

聊起工作和出差的艱苦,他也會半開玩笑地說“我點亮了萬家燈火,卻沒能送一束光照到自己心裡。”

出差,已經成為周亦夫的“新常態”。2017年,國網公司集中投運酒泉-湖南、晉北-江蘇、錫盟-泰州、扎魯特-青州、上海廟-山東特高壓直流線路5條,為更大範圍的配置電力資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年周亦夫跟隨著公司同事輾轉了七八個城市,出差了223天,“好不容易掙了一些差補,全付了空置房間的房租。”

对不起,中秋不回家!

全副武裝去試驗

現階段,±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系統調試階段需要完成近千項試驗項目,每一項試驗都需要現場指揮、業主部門、運行人員、檢修人員、設備廠家等各個部門相互配合,每個人都得打起精神齊心協力地解決現場調試過程出現的問題。

亦夫在現場擔任的是調試指揮,作為現場試驗的領頭羊,他不僅需要熟悉試驗的操作內容和潛在風險,更是要妥善仔細地與各方溝通:向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彙報,與設備廠家對接試驗流程,給運行人員下發操作指令,讓配合同事記錄試驗數據。

“但其實這些都還好,於我而言,最艱鉅的任務是需要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對試驗結果進行驗收,對試驗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給出妥善建議和處理措施”。

經驗豐富的老指揮可以回顧往期調試中的缺陷,找到相通的案例對症下藥,而作為新晉的調試指揮,沒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做支撐,每一次的數據分析與現場決策,都得小心再小心。

“在一個以工作能力為原色的環境中,只有強大自己才能讓人信服。”

於是他在日常學習中積極努力向老指揮們請教,將試驗步驟剝絲抽繭,將試驗內容條解支劈,熟悉一次設備的內部構造,瞭解直流控保的設計原理。也正是在不積跬步,刻苦自勵的學習過程中,周亦夫成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歷史上年紀最小的調試指揮。

每一刻都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還不是最考驗人的。

“去年調試任務緊,人員調配難,我曾經連續在站內工作過48個小時沒閤眼,在這種情況下你仍然需要打起大八分精神來指揮,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不然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日夜顛倒,踏過各地風塵,除去主控室現場熬夜的艱辛,他們時常還需要在露天的環境下進行特高壓交直流線路故障試驗。“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在錫盟進行接地試驗,零下二十度的現場,天寒地凍,秋衣秋褲都顯得單薄,即使穿著肥束的羽絨服,口罩手套圍巾一應俱全,在現場只需五分鐘便也全身冷透。但身為現場指揮,就須得做好表率,寒冷也只得受著,需要站在戶外安排妥當一切,使現場井然有序。

但令無所不能(caixinenergy)記者沒想到的是,亦夫推了推眼鏡說,“其實我們還好,抬頭看看現場送變電的工人,還在杆塔上工作,他們更辛苦。”

見到亦夫時,他穿著一件白色的襯衫,外面是墨綠色的風衣,臉色壓不住的青澀,戴上一副黑框眼鏡,顯得誠懇內秀,不像我們腦海中的“電氣工程師”,就是人海中最常見的年輕男孩。

“也許,我們就是那種在人們看不到的暗處,孤獨的點燈人吧。這麼說起來,有點酷呢。”亦夫說著,靦腆又開朗。“但願點燈人們,都有自己的光。”

◐◑◐

此時,同一輪圓月下的千里之外,三峽新能源海上風電項目經理蔡東在中秋這天也因為工作而離家。

“中秋國慶要值班,海上風電項目工作時間都要看天氣,天氣好都要幹活的。不是趕工期,是為了確保工期。”蔡東在電話裡這樣告訴無所不能(caixinenergy)記者。

他現在正在負責的一個項目是三峽新能源大豐300MW海上風電項目。這個項目持續一年半,從2017年 12月1日開始,2019年6月30日才結束。

作為項目經理,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四控兩管一協調”,一般是管理和單位協調的工作居多,但是到關鍵節點的時候,比如說首臺單樁施工,升壓站吊裝,220的海纜敷設等等,他都要去現場。

他上一次回家是一個月前。做工程,離家是常態。“主要是小孩,捨不得,特別是小孩各個房間找爸爸,聽媳婦講了,心裡還是很受傷。不過都一樣,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苦。”

海上風電的危險性不言而喻。風況、海況都不具有預知性。

單樁施工最重的都有1153t,溜樁的風險隨時存在。即便是最普通的人員上下船,坐吊籠等等工作人員都可能落水。此外,升壓站著火、船舶損壞都是存在的風險。

到現場工作過以後,他有了一種體會:一定要深入現場,尊重現場施工人員的成果,一定要讓他們勞動體現出本有的價值。

对不起,中秋不回家!

工地快樂餐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第一個項目的籌備期。

當時的海上升壓站是亞太地區第一個220kv的海上升壓站,設計院是華東院、施工是中海油,華東院和三峽新能源都是第一次做海上平臺,整個籌備組包括公司的技術委員會70歲的老專家在內,兩個單位一起討論技術細節,從早上8:30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點多,中間就兩頓飯休息了下。

升壓站是海上風電的心臟,如果它沒有弄好,以後風機即便立起來了,電也送不出去。

“海上風電是國家為了環境保護鼓勵開發的一種能源形式。海上風電我們都還是新兵,人類對大海的瞭解也太少。”突然一個浪頭打來,正在船上感嘆的蔡東險些掉了下去......

......未完待續

是時候留言你的中秋能源人故事了 !

对不起,中秋不回家!

也祝所有愛崗敬業的能源人安度中秋

早日闔家團圓!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找能豆君 | icaixinenergy ; icaixinenergy2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帳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