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剛:做一名有奮鬥感的老師

有沒有把“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生活動力。

特級教師管建剛從自己以及許多優秀教師的奮鬥經歷中,總結出優秀教師成長的經驗,是獻給青年教師最好的勵志語錄,閱讀起來讓人平添成長的勇氣和追求卓越的力量!小編在這裡分享給大家,願我們都做一名有奮鬥感的老師。

管建刚:做一名有奋斗感的老师

1

做自尊自信的教師

一個人,不是有多少錢就有多少成就。身邊有人中獎500萬元,你會羨慕,但內心裡不會產生敬重。敬重和羨慕是兩回事。我們敬重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不僅是因為他擁有雄厚資產,更在於他在打拼企業過程中表現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業為社會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

人生的成就,重在“有為”而非“有錢”,儘管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作為一名教師,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為者”。我們每教一個班級,就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實實在在的“為”,我們教書育人一輩子,就做了一輩子實實在在的“有為”事。不管經濟大潮如何席捲而下,面對人生,請自尊自信:我,能成為大寫的“有為”的人。

做一名有為的人,要奮鬥,要拼搏。做一名有為的教師,也要奮鬥,要拼搏。接觸過不少青年教師,他們總認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這個想法很普遍,是個普遍的錯誤。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績,態度佔85%,知識和智力只佔15%。“細節管理專家”汪中求有一個著名的2.18分理論:人的智商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認為從對人的一生的作用來看,智力因素佔40%的權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識和技能的對比中,知識佔40%的權重;知識又分為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書本知識佔40%的權重;書本知識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又佔40%權重。由此便能得出這樣一個分值:如果你在學校的總平均分為85,在學校學習所打下的底子不過是1×40%×40%×40%×40%×85=2.18(分)。

那些自認為以往的學習沒打好底子的教師,最終什麼也沒做成,表面看來,似乎印證了自己的預言,其實正是這種先入為主的消極態度,把他們潛在的“人”的能量給封殺了。

我認為,一個教師要想做到傑出無比的程度,或許需要點天分,需要後天環境等各種因素,但是要成為一名骨幹教師,成為一定範圍、一定領域裡有成績和名望的人,則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與奮鬥達到。

你知道博格斯?這個身高只有1.60米的小個子嗎?你相信他曾是美國NBA最傑出、失誤最少的後衛之一嗎?小時候的博格斯立志要做NBA籃球隊員,那時,有多少取笑他的人。嘲笑面前,博格斯沒有後退,他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練球,並在練習中發現矮個的優勢:行動迅速、靈活,像子彈一樣;運球重心低,不會失誤;個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時容易得手。現在,當年嘲笑他的人都這麼炫耀:小時候,我經常和博格斯一起打球呢。你看,即使像博格斯這樣有“先天不足”的缺點的職業球員,都能以後天的努力來揚長避短,何況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往往並沒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聰明並不必然導致成功。最聰明的人往往並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種堅強的精神品質,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貧無可奈唯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哪怕是笨鳥,也能“笨鳥先飛”。

我甚至在相當多的場合裡偏執地講,現在可以把“笨鳥先飛”改為“笨鳥肯飛”了。我接觸了不少青年教師,他們的致命弱點恰恰是不想飛、不肯飛,他們躲在公辦體制這把大傘裡,怕外面的風雨,怕太陽的熾熱,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風的凜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長,怕身心的疲憊,怕失敗,怕出醜,怕這怕那,怕到最後,人生都淹沒在“怕”的海洋裡了。

達爾文在晚年這樣感慨:“我這樣一個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夠在那麼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信仰,實在出人意料。我的小學老師和我的父親甚至認為我是一個平庸的孩子……”面對這份人生感慨,年輕的你,有什麼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風帆呢?

管建刚:做一名有奋斗感的老师

2

做富有勇氣的教師

在交通和信息日益發達的今天,學校派人外出聽講座、看觀摩課,或是外請專家學者來校教學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會場裡前幾排總空著,老師們大都選擇中間偏後的位置。我還看到,當一些教育專家想以對話的方式,使講座更接近一線老師、更能解決一線教師身上的實際問題時,臺下往往一片沉默。正是這種不想出頭的平庸心理,使一個個很好的求教機會、和專家交朋友的機會失之交臂。

其實,所有的專家也都期盼著能和一線老師交流,和一線老師做朋友,他們絕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時,看到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寫過有關文章,多方聯繫,得到錢老的電話,素昧平生的錢老,給我寄來新書,提供研究參考書目給我,一年後,又寫信來詢問研究狀況。從中我打開視界,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有一位專家做講座,講座前他試圖與聽眾溝通情感,於是提了些簡單的問題,但是底下無人響應。他苦笑了一聲,講了小故事:“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大學裡經常有講座,每次都是請華爾街或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來講課。每次開講前,我都發現同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周圍的同學總是拿一張硬紙,中間對摺了一下,讓它可以立著,然後用顏色很鮮豔的筆儘可能大地寫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桌前,於是,講演者需要聽者回答問題時,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

我不解,問旁邊的同學。他笑著告訴我,講課的一般都是一流人物,當你的回答令他滿意或吃驚時,很可能預示著他會給你提供很多機會,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嘛。”專家接著講:“事實也確實如此,我的確看到我周圍的幾個同學,因為出色的回答,最終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職。”

聽眾或許不久便忘記了講座的內容,但是這個開場白一定會給很多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年輕人時常埋怨機會不肯光臨,而機會從來不是貼著“機會”的標籤出現的,它總是變換著各種面孔,突兀地來到你的面前,當你還在猶豫的時候,它已飄然離去。你少的,就是一點勇氣,伸出手來抓一下的勇氣,拿出硬紙板亮出自己的勇氣。

一線教學經驗和行政管理經驗告訴我,不少青年教師工作多年,最怕公開課和寫作。遇上教研課、公開課推三阻四。課堂之於老師,猶如舞臺之於演員,一個教師,對課堂應該有著一種展示的衝動和慾望,有此情結,教學才會給人以美感和幸福感。

一個畏懼課堂的教師,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討課、公開課,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課,他也必定體驗不到那種教學激昂的樂趣和幸福。用什麼征服課堂?有人說多讀書,有人說多琢磨,有人說多觀摩,有人說多反思,有人說用智慧征服課堂,有人說用專業預設征服課堂……我說,要用你的勇氣。

有位青年教師對此不解。我問他主動向學校提出承擔公開課的任務了嗎?他說這怎麼可能?上糟了,不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我說,你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氣。一個人只有袒露自己丑陋的一面,袒露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袒露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別人才能真切地看到你需要雕琢、修正的地方,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進步。要知道,掩飾缺點,恰恰是在不經意中大量地繁殖缺點。

勇者無敵。成功說來就這麼簡單,面對一項實驗,能勇敢面對,請你上公開課,你勇敢地接受;請你大會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有徵文比賽,你勇敢地參與;交給你一個亂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許都是一次陣痛,但同時也是一次無可抵擋的成長。告訴你,成長的代價就是接受挑戰。此刻,你不妨捫心自問:我用勇氣接受了幾次工作的挑戰、生命的價值的挑戰呢?是否有勇氣接受挑戰,實際上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兩種人生態度。

一個人有著主動的人生態度,機會怎不會光顧?全國著名青年教師袁衛星談及往事,當年老校長對他說,你們想爬多高的山,我們就給你搭多高的梯。袁老師當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能爬多高的山。之後,袁老師主動請纓上公開課、彙報課,正是這種主動出擊,使袁老師迅速成長,眾多教育雜誌相繼報道他的事蹟。袁老師固然有才華,但我深信這個世界上有才華的人多的是,中國教師隊伍有才華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脫穎而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亮出自己的勇氣。

人,天生具有惰性。沒有人聽課,對課堂的準備、對教學細節的處理總是相對馬虎;有勇氣請他人來聽課,有勇氣承擔公開課,實際上就是對自己惰性的宣戰。我曾對青年教師說五年內成才的“三個一百”,即上100堂教研課,寫100篇教學文章,輔導100個特長學生。用100次勇氣征服課堂,夠了。

管建刚:做一名有奋斗感的老师

3

做踏地而行的教師

在我看來,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一定是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定是個願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師。教育本無所謂驚天動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為一名教師,你每天做的大抵是這樣一些小事:

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看學生是否到齊了,誰沒來,是什麼原因。

收上家庭作業,誰沒及及時交,為什麼。

批改作業,誰錯了,為什麼錯了。

晨讀開始,儘管有學生組織,但還是去看一下,學生很認真,笑著表揚一下。

晨會課,可能講個故事,可能回顧上週班級常規管理考核情況。

和學生們一起做操。

要上課了,準備一些教學用具。

下課了,利用課間和幾個學生交談幾句,課堂作業有問題的學生,此時也需要點撥一下。

到辦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寫。

有了點時間,想想明天的課怎樣上,或者備下一堂課,情況好的時候,辦公室的幾個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氣事。

中午可能會有學生吵架,需要你去調解。

批改課堂作業,一邊批改一邊記錄錯誤的和優秀的案例。

想收集一點試題,佈置家庭作業用。

提醒某幾個學生,回家別忘了寫作業,有不會的,可以打電話給老師,叮囑學生明天有冷空氣,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無非就是做這樣的小事。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教師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這樣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個把這樣的小事做好的教師,就是中國教育的脊樑,大家一起來把這樣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國教育的大事做得讓政府放心,讓老百姓滿意。

當你盡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時,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說純粹指向於分數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於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老師們,你不妨回憶一下,印象中老師對你留下的永不磨滅的東西,就是那些不經意間的小事:一次簡短平和的談話、一個舉動、一個眼神、一個期望、一個微笑,其間飽含著教師濃濃的真情,傳遞出師生間短距離心靈交流的火花。經由這些小事,教育進入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這樣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處理好,就是教育藝術。經常有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怎樣把這小事處理好?是不是習慣性地提醒一下:“開小差的同學,請注意了。”

你細想沒有,這個學生不專心聽講,和那個學生不專心聽講的原因一樣嗎?是因為他以前的知識脫節了,無法聽懂而不聽?是因為他遇到了傷心事、煩惱事而無法靜下心來聽?是因為他早就預習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沒必要聽?是因為從來就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他不喜歡這個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是因為教學進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維的快樂?是因為教師的某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話語刺傷他的自尊,以此來反抗?是因為他身體不好而無法靜下心來聽?……

能這樣思考和實踐的老師,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師;能把這樣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師,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學研究。當前教育科研為什麼那麼浮誇,課題研究為什麼受到那麼多的指責和批評?因為課題研究往往省略了過程中的小事,那些掛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計劃”“總結”之類的大事,過程中那些一小步一個小腳印的腳踏實地的事兒,沒人去做,到最後,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沒有生命的塑料花。

年輕的老師們,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等著我們去做,世上等我們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一個真正做大事的人,當他做大事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像做一件小事,舉重若輕,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應有的風範。而這樣一種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積累而成。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體系的片段或細節,每天你微笑著對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腦袋,每天你都和孩子親密地接觸一下,每天你都準備好了去上課,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樣,每天你都記下教育的軌跡,每天你都做著這些小事,幾年後,你將肩負起學校的一些管理與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順理成章的了。

4

做沒有藉口的教師

20年前柏楊說中國人的醜陋之一,是喜歡滿世界找藉口。20年後的今天,藉口文化依然在不少年輕教師身上盛行。教育中,他們不願花一點力氣,不想盡可能地做善、做美;馬馬虎虎地做,只求“做”了,出現問題,只顧找藉口開脫。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人生價值的存在。對工作,一沒信心,二沒熱情,能躲則躲,能敷衍則敷衍,對得起工資卡上的工資是他們最大的工作動力。他們從來不想,是否對得起學生,是否對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對得起來之不易的人的一生,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關懷。

老師們,對於一個有見地的管理者來說,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種解釋,而是你的行動,具有實效性的行動。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幹好,就會發現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較哪一種方法更經濟更有效。同樣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這就是俗話說的“歪理十八條”,歪理,聽起來還像蠻有點理似的。

都說教師工作是碗良心飯。一個教師如果養成做事找藉口的習慣,實際上就是教育良知的削減、消亡的行為表現。當前教師經常使用的藉口有:

“學生基礎太差了……”在今天,教學成績無疑是學校生存的生命線。教學質量簡化、異化為分數的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一些年輕老師的教學質量不高,就抱怨學生的基礎差,抱怨家長這不管那不管。基礎差的學生永遠存在,教師的一個重要勞動,就是儘可能地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發展。

“我忙不過來啊……”對於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來說,教師工作的確很忙。但現實恰恰是,越是有責任心、教育責任感強的教師,越不會以一個“忙”字來推諉工作。倒是那些責任心不強,把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簡縮成三兩小時的人,大叫其“忙”。

“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務僅僅落在班主任身上,這是教育的悲哀。老師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學科的教學。中國教育要分數,這沒什麼好多說的。但不要忘了,在排名考試中,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考試高手是不現實的。每一個教師都是潛在的“班主任”,都應在學生的“人”的成長上負起必要的責任。

“這個事我做不了……”還沒有做,怎麼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這樣的鍛鍊機會,以使自己“行”起來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勇氣,失去勇氣也就失去了一切。一個人不能只做自己經驗範圍以內的事情,要習慣去做帶有幾分挑戰性的事情。不然會永遠活在害怕裡,也永遠活在沒出息裡。

人為什麼要藉口,要麼是懶惰、貪圖安逸,要麼是給自己找臺階,這樣,人的潛能就不能在一種無路可退的情況得到開發。斷絕退路,拒絕藉口,因為藉口對人的成長,就像惡狼對羊群的威脅。

任何藉口都無法解決哪怕是一點點實質性問題,藉口只會使人習慣拖延,習慣推卸責任,習慣轉嫁過失,習慣損害他人利益,你說,這樣的人能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成為學校乃至教育的中堅力量嗎?一個人如果常常對領導找藉口,自圓其說,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時候,潛意識的第一反應是“不做”或“做不好”的藉口,時時處處寬容自己,寬容到最後,只剩下懶惰、自私和一事無成,這種危險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致你的人生於灰暗境地。

年輕的老師,你是否已經被“藉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麼請你趕快醫治。送你一個藥方:設立“無藉口月”。從這個月的這一天起,無論什麼事情,你都及時地想盡辦法把它完成,實在完成不了,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誠懇地對領導說:“我沒做好,我將努力”,而不是搜腸刮肚地找藉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麼出現問題時,也請你將責任放在自己身上,這樣做,你並不會損失什麼,相反,你將獲得很多,你將獲得責任感,你將獲得信任感,你將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又因為你主動承擔責任,所以你會主動去補救,從而你又將獲得成長的動力。年輕的老師們,對藉口說“不”吧,面對學校的各種事務,請你果斷地收起藉口,你說:

“好的,我馬上去做……”領導找你做事是對你的信任,你沒有理由拒絕,況且,領導叫你做這個事情,是相信你有這個能力。不要給自己任何思考藉口的機會,答應下來,再想具體的方法和辦法,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想借口上。

“好,我會盡力而為。”當你向大家說出“盡力而為”的時候,一方面能獲得領導的好感,另一方面也會給自己一種壓力:如果我“盡力而為”了還不能把事情做好,那麼將給大家留怎樣的印象?年輕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節,做事要學會“盡力而為”。

“這個事情我來做”。“只做領導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領導分配的任務”的人很多,主動出來做事的人很少。這個世界上永遠缺少主動的人,主動的人永遠值得欣賞和尊敬,他們是成功一族的後備軍。“這個事情我來做”的人,走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哪怕是把辦公室的地板拖乾淨,哪怕是去搬純淨水,哪怕是將紙簍裡的垃圾倒掉。

“行,事在人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一些你看來頭疼的事情,在有經驗的老師眼裡可能是一件並不難辦的事;一個在你看來很費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經驗的教師的幫助下,可能一點就通了;一個令你傷神的課堂設計,在教學技術高超的教師那兒,一下子就化繁為簡了。只要善於學習和請教,教育的事準能辦好。收起藉口,你同事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領導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學生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發現自己真的變了……

管建刚:做一名有奋斗感的老师

5

做遠離安逸的教師

在絕境和安逸面前我們會選擇什麼?是的,我們大都會選擇安逸,卻不知安逸了,也就退化了,駐足不前了。想想真是這樣,學校要參加某公開課活動,要派人上公開課,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後某人去了,大家覺得這人真是倒黴,我可以解脫了。要參加某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學校要有教師代表發言,你推她,她推他,推來推去,敲定了一個人,這人困苦了好一陣子。這麼苦累了三五載,當年那個黃毛小子或丫頭,居然從人群中冒出來了,成了名副其實的佼佼者。

我們這兒有句俗語,叫“小時苦不是苦,老了苦真是苦”,年輕的時候吃點苦不算苦,而是一種錘鍊,一種成長,錯失這個生命最結實最富耐力的季節,人就長不大了,成不了業了;老了,再切己體驗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的涵義。生命到蠟燭的盡頭,想奮鬥也不成了,沒有耐力,沒有火熱、激情四射的軀體做物質保證了,這種晚年悔恨與悽苦輾轉心頭,其苦莫名。

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說:“艱難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難的開始。”教育工作彈性很大,一天的工作量,用三五個小時能做,用8個小時能做,用12小時也可以做,你選擇安逸的三五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嚴厲的懲罰;你選擇10小時甚至12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溫馨的獎勵。現在有的老師說我當不了一線教師,退做二線教師;做不了二線教師,我轉個職工崗吧,看圖書室,也很舒服。這種人生總讓人想起熊貓不吃肉吃草,不吃草吃竹子……

生物學家做過實驗,同種生物放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一種是非常舒適的環境,一種是要通過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環境,最後的結果永遠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卻過得非常快樂而且長壽。人也一樣,凡是那些在艱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都是比較堅強、有活力並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舒適安逸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通常都沒什麼出息。

在今天,特別是獨生子女一代的青年教師,結婚前,父母幾乎解決了一切問題,過著比較安逸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我一直有點杞人憂天,擔憂這種幸福生活是否會過分地使人滋生安逸的病毒?因此,我總想呼喚:年輕的你,請從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懶惰中走出來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將來;你怕吃苦,到頭來吃一輩子的苦。不怕吃苦的人,其實最多吃半輩子的苦。不!晚年的時候,回過頭看自己那段奮鬥的歲月,你會發現,那段吃苦的日子,才是人生最有滋味的日子。

6

做耐得住寂寞的教師

青年教師的成長,大都離不開各級各類的教育評比。應該說,在競賽中錘鍊青年教師,讓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是好事。辯證法告訴我們,好事也會帶來壞現象。論文請人捉刀、賽課請人設計、通過關係籠絡評委的事情,真實地存在於現實,並且,這種不公正、不公平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繼續下去。

我只想對年輕的你說,請你不要羨慕這種捷徑式的“成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走了這條虛浮之路的人付出的代價是浮誇和虛腫,患上這種病的人,註定行而不遠,註定不會成為腳踏實地的人的對手。

很多走了捷徑的教師,實際上是踩在了“榮譽”的高蹺上,看似高了、大了,其實再也跑不起來了。像游泳,只有靠自己游出水面的人,才是真正會游泳的人,那些依靠救生圈在水面上“自由”嬉戲的人,身邊實際上潛藏著巨大的危險。靠自己的力量成長起來的人,才真正能走向成功的輝煌。錢可以給,資金可以借,教育是學問,是研究,學問和研究無法借,也無法給。藉助外在力量成長的人,沒有屬於自己的真實高度的人,就像纏繞著樹爬高的藤,一旦樹倒,藤只能摔倒地面,趴在地上。

我知道,青年人總急著想開花、結果,想叫人欣賞其光彩動人,那麼請與我一起來感悟“農夫種樹”的故事吧。農夫在地裡種下兩粒種子,長出兩棵樹苗。第一棵樹決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它拼命從地下吸收養料,儲備起來,滋潤每一枝樹幹,盤算著怎樣向上生長。另一棵樹,也拼命地從地下吸取養料,打算早點開花結果,它做到了,農夫很欣賞它,經常澆灌它。

時光飛逝,那棵久不開花的大樹,身強體壯,養分充足,結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實,而那棵過早開花的樹,由於還未成熟便承擔起開花結果的任務,三兩年後,結出的果,又小又澀,老農用斧頭將它砍倒,當柴燒了。

年輕的老師們,成功是要講究儲備的。真正的成功路遙遠而艱辛,只有儲備充足,走的路才遠,勝算的把握才大。如果沒有儲備足夠的饅頭與衣物,或許走到半路,你就會餓死、凍死。人的成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是艱辛的,是一個人勤奮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能力幹出一番周圍人認可的成績,並獲得大家尊重的過程。誰都無法跳躍“艱辛”。

如果你想跳過這個“艱辛”,你得到的,最多是表面的尊重,背後卻是不屑和鄙夷。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艱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一個真正的教師,他會沉浸在別人以為的寂寞無聊中,樂此不疲,像周國平所說的“豐富的安靜”。在我看來,不管是太空年代,還是新新人類時代,教育都要拒絕浮躁,都要靜下心來,任何虛浮的行為,只能導致教育的失誤乃至失敗。

一個人的成長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學會享受寂寞,這樣才能把基礎打好,就像那座能鳥瞰全臺北的新光摩天大樓,在它落成之前,人們都覺得奇怪,怎麼一直在打地基呀。這個地基整整打了1年,才有了摩天大樓。

成長需要忍耐,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的榮耀,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與寂寞呢?

7

做永不放棄的教師

1948年,邱吉爾應邀在牛津大學舉辦的主題為“成功秘訣”的講座上發言。演講那天,會場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的記者都到了。邱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鳴般的掌聲,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說完他走下了講臺。會場上沉默一分鐘後,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邱吉爾的演講簡短但發人深省。人的追求,起初激情洋溢,彷彿有使不完的勁兒;結果成功,錦上添花的支持者會有很多。最難的,是中間那段奮鬥,那段需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的堅忍歲月。

這段日子,確實會有很多迷惘,很多困難,很多意外,但很多時候,不是走向成功的路異常泥濘、艱辛,而是我們自以為走不過去了,以為前面那個困難大得難以想象——不錯,前進路上的很多困難,正是從我們心裡生出來的,這把心裡的鎖,把我們鎖得透不過氣來,把我們鎖得心力交瘁——從而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

其實,那個困難只是個氣球,看起來很大,只要你走過去,它就會被你呼嘯而來的風給吹跑了。你要堅信,所有困難加起來,都不如我們“人”能夠想出來的克服困難的辦法多。

年輕的老師們,請不要放棄,不要在5年內放棄。朝著奮鬥的目標,堅持做上5年,你一定會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你要知道,美國總統的一屆任期只有4年,我們國家總理的一個任期,也只有5年。說得直白點,一個老想管全世界的美國,總統想做出點讓公民認可的事業來,也只給4年的時間;一個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國,總理想要做得有起色,也只看5年。

我們教一門功課,帶一個班級,認真地堅持做上5年,研究上5年,一定能夠出成績。這5年裡,你也可以選擇某個內容,作為教育教學上的一個點進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隊活動,或是班集體建設,或是晨會課,或是和後進學生的談話,等等;如果你是一位語文老師,你可以研究閱讀教學,或是研究作文教學,或是研究課外閱讀,或是研究寫字教學,或是研究識字教學,或是研究提前讀寫,等等。

先把這一個點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再遷移或拓展。我想再次請你記住的是,這5年裡,不管發生怎樣的困難,你都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5年,並不是很長。我堅信,5年能給你帶來一個全新的教育人生。

管建刚:做一名有奋斗感的老师

8

做超越失敗的教師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個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的人,一個沒有經受失敗煎熬和挫折折磨的人,不可能具備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個沒有優良心理素質的人,不可能經得起漫長人生路上的各種壓力和考驗。而心理承受力是在失敗的不斷搓揉中誕生、增強的,就像麵粉要揉成具有韌性和柔性的麵糰,放上水後捏,捏一遍兩遍不行,再捏,再揉,捏上百遍,揉上千遍,它就不散並且有韌勁了。

你看到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在大型課堂教學觀摩會上,沒有絲毫緊張與慌亂,談笑風生間,妙語連珠裡,課堂在眾人欽佩的眼神中餘音繞樑。但是如果你有機會走近他們,如果你能深入瞭解他們,我相信,每一位名師都歷經過失敗的痛苦的搓揉的。

小語界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屢次提起年輕時上的一堂公開課,那節課是學校隆重推出的,邀請了三省一市的專家和領導,但他上砸了,砸到自己都不知道怎樣走出教室。但是這失敗帶給他很多教益,暴露出的問題,讓他真實地、徹底地瞭解了自己,失敗讓他拿出了從零開始的勇氣,失敗讓他靜下心來沉浸到再研究中去。每次談及經歷,薛老師都會說起那次失敗。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成功者的腳下,都有失敗的基石墊著,他們之所以偉岸,是因為他們站在了那些我們不願意站的失敗的基石上。我們看到他們成功的風光,而他們腳下,曾經和你我一樣,泥濘不堪。

是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在失敗的熔爐裡冶煉了,因為他們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困境,因為他們懂得困境後的“5分鐘”就是光明和溫暖。

年輕的老師們,一個沒有歷經失敗的熔爐考驗和錘鍊的人,即使獲得成功,那也難逃“偶然”之說,難逃最終的低落和失敗。此刻或許你正為一次賽課的失敗而痛苦,或為自己的一項教改實驗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而懊悔,或許你的教學論文評比又名落孫山,或許你帶的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那麼你要知道,這是上蒼對一個成功者必然的垂青,這是讓你在考驗中獲得優秀的心理承受能力啊,跨過這一道坎,你將處變不驚,你將從容優雅。

失敗與傷害是如此正常,因此,年輕的老師們,失敗面前,全世界都可以指責你,唯獨你不要指責自己;全世界都可以放棄你,唯獨你不可以放棄自己。用失敗懲罰自己,到最後會把所有自信摧毀,會對以後的教育人生的追求抱著無所謂乃至麻木的態度,這是最可怕的懲罰。這種懲罰將使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從優秀人生的大部隊中淘汰出來,陷人人生真正的可怕困境。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因為你已收穫失敗。成功帶給人的是榮譽——人是很容易在榮譽面前失去方向和繼續前進的勇氣的動物,唯有失敗,真正給人帶來進步的思索。不管此刻的你或未來的你將遭遇怎樣的失敗,請你記住,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得到升值,只是這些價值,目前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給你驚喜。

9

做挑戰自我的教師

有位年輕的老教師找我。他30出頭,卻已有十多年教齡。他感慨地說,像他這種年齡做教師沒戲唱了,35歲即在眼前,一過這線,轉人中年教師隊伍,什麼教育教學評比都將與之無緣,教育人生從此平淡而過。我理解其感慨。

很多地方把培養目標鎖定在剛出道三五年的青年教師裡,之後大都由教師自生自滅。那位年輕的“老教師”的感慨也是出於這種管理上的缺陷發出的。但我認為,重要的是主觀。有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35歲後才轉行教語文,但他取得的成績是99%以上的、一入行就教語文的老師無法比的。內因決定外因。

35歲左右的年輕的“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社會經驗,家庭生活也較穩定,不用談戀愛也不必給孩子換尿布,進入一個相對清閒的狀態。而“清閒”,正是消磨人奮鬥志向和勇氣的殺手。就像找我的那位年輕的“老教師”,他說“沒戲唱”,只是為自己進一步心安理得地“清閒”下去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35歲對眾多的人(當然包括教師)來說是一個年齡的隘口。這個時候能振奮起來的人,將使教育人生成為一種自我實現。

我對那位年輕的老教師說,如果你不滿足於生命現狀,那麼請不要用“年齡大了”來做無謂的託詞;如果不嘗試著去改變就永遠無法改變,而一個人下定決心改變,則什麼時候起步都不嫌晚;一個人下定決心要做成一些事,則什麼人都將為你閃道開行。被動等待,總會落空,只有主動追求才會成功。

我們無法改變整個教育的大環境,但是,正像一位知名人士說的,“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一項發現是,人可以經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那麼就讓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吧。

我願意坦陳我的教育經歷:教了10年書,我才在本地區獲了一個賽課獎,而這個獎很多青年老師出道三四年就獲得了,我就想,就當減去十年吧,那我不就是一出道就獲獎了。一個一出道就能獲此獎的教師,將來一定不會太平庸。26歲那年,我發表了第一篇“豆腐乾”,這同樣不值得炫耀,出色的年輕老師那個年齡已發表好多了,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16歲,16歲能發表教育文章,天賦不錯呀。32歲那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這個年齡出書也很普通,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22歲,22歲能出版專著,該是個有前途的青年吧。又想,一個22歲能出書的青年教師,努力到44歲,一定能做出點成績吧,而到那時,再加回那十年,也不過54歲,54歲能做出點事來,人生沒白活呀!要知道多少人從朝氣蓬勃到白髮蒼蒼,一無所獲。

因此我要說,如果你今天是30歲,不妨看作是20歲,如果是38歲,不妨看作是28歲。人定勝天,從某種意義上講,倦怠期只是一個定義,書上的定義,它只是一種善意的警告,警告我們要喚醒心靈深處的教育激情,把教育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充實些。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有沒有過倦怠期、是否處於倦怠期,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該有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它使我們的教育生命同青春一樣熱血沸騰、輕舞飛揚;一個善待教育的教師,才是一個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師——要知道,我們的生命,已經註定和教育血脈相連;要知道,一個人活著總要對人生對生命有一個交代,一群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這個學校就非常可怕;一個民族的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那麼可怕的將是整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