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總是不敢在飯局上說「不」?

今天想和大家說說集體和心理操縱的關係。

相信這段時間的團建和應酬大家開始漸漸參加起來了吧。

我們現在先仔細想想飯局裡勸酒的主要模式:

先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組局,隨時能組個一群頗有姿色小姑娘的酒局,

小抓馬為了更加形象的讓大家復原這個盤,就用“我”來做主體。

假設我在酒局裡看上某個女生,

或者想要戲弄哪個男生,我就開始勸酒。

勸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服從性測試

測試我的權威和你對我的服從性。

如果你第一口,架不住我的熱情,喝了,這個事基本就確定了,

做局已成,下面就是一步步收網了。




​生活和電影不一樣。

電影裡有BGM,有慢鏡頭,有回放,有旁白解釋,

有戲劇性的背景音樂,有誇張戲劇性的場面氣氛烘托渲染。

為什麼電影必須這麼做用這種手法,

就是為了讓觀眾能快速看懂劇情。

換言之,在現實生活裡,你很難看懂。

哪怕是旁觀者,沒有BGM對一件事也難一眼就看懂。

不相信?

你可以試試科恩兄弟,火線這類BGM較小的寫實作品,

一開始你會很不習慣,難以follow劇情。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敢在飯局上說“不”?


言歸正傳,

在現實裡,你沒有BGM的戲劇提醒,沒有慢鏡頭,所以完全無法察覺劇情流向,

更不像電視劇那樣,輕易就能察覺出對方的意圖,情緒和目的。

現實場景很可能是:

一群人起鬨,誇獎,

大講我是多麼了不起,多麼厲害,敬酒是多麼看重你,多麼給你面子。

而你會喝酒是多麼厲害,多麼成熟成功的表現。

在這種氛圍下,

不要說20來歲未經世事的姑娘架不住,

就是一個31歲的中年男性也架不住。



而這類酒局的現場,基本有四個角色,

每個角色可能不止一個人。

第一個角色是好人。

熱情招待,對你特別好,動不動就關心你,在乎你的感受,頻繁敬酒,

一般這個角色只有一個人,就是最德高望重那個。

第二個角色是壞人。

他很少說話,偶爾會教訓你,打壓你,

告訴你怎麼能不接觸社會,不好好學習,不給面子,你總是太小,不成熟,不懂事之類的。

他的說話比例和好人大約是十句二十句裡有一句。

第三個角色是家長。

他會關心你,為你好。

他跟好人不一樣,好人關心你玩的盡不盡興,家長主要給你分享人生經驗,

說的話主要是壞人的積極版本。

壞人批評你不懂事,

家長會教育你,大學生也得學學混社會了,

出來玩就是要盡興嘛。要多學習嘛。好好加油!

有時候好人和家長會兼任,但是“好”的局基本是分開的。

第四個角色是吹捧者和起鬨者。

這個角色往往是三個以上,

而且自己往往不覺得做錯什麼,只是覺得好玩,

他們主要負責誇獎好人的豐功偉績,不斷闡述他的高價值,

以及誇獎你的行動。

你不聽好人的話,不接受他的好意,

壞人負責批評打壓,家長負責諄諄教導,

你聽了好人的話,接受了他的好意,

吹捧者就立刻開始吹捧,起鬨,誇獎。

做對事有表揚,

做錯了有批評。

這是什麼?

馬戲團馴獸師。

這樣很快就會喝醉,喝醉了基本你什麼力氣都沒有了,

甚至連清醒意識都沒有,半昏迷狀態下你怎麼反抗?

從你踏入了老男人酒局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你難以全身而退,

當然有部分女生的態度是如果這場強姦無法避免那我就學會享受暢遊其中,

比如上段時間的金融公司酒局,不過這是另外一個情況和故事了。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敢在飯局上說“不”?


所以這類場合的人,

拖出來排成排,挨個槍斃,

其實無一人是冤枉。



為什麼中年老男人特別喜歡組局,特別喜歡叫姑娘來陪酒,

相信大家都對前段時間有一個40多的人,

寫的那篇沒有姑娘的飯局是不完整的文章還有印象吧?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敢在飯局上說“不”?

為什麼他們不單對單一對一約會?

因為單對單姑娘可能不願意出來,

但更大的原因在於單對單,無法發揮自己的“勢”。

什麼叫“勢”?

“勢”就是張曼玉在某部電影裡和成龍單對單嫌棄他太醜,

但是看到他在認真工作,指揮同事下屬處理的井井有條,

反而傾心說

“認真的男人最帥了”

男人的勢,就來自群體,

單對單說實話只看臉和身材,中年男人這是弱項。

而在群體中,有好人,有壞人,有家長,有吹捧者,

男人的勢就變得非常強大,強大到你不敢拒絕。

既然局已做成,剩下的就只有收網了,

這不是什麼神奇的組合,

基礎心理學而已。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敢在飯局上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