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明中後期:海黃閃亮皇林苑

士農工商,商業地位在封建社會總被貶抑。明代後期則是資本主義萌芽、手工業最發達的時代。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一 是政府改變明初手工業者的“輪班”“住坐”制,准許工匠可以“以銀代役”,使得有一技之長的工匠獲得更多人身和工作自由,產品可以拿到市場買賣。

二 是隆慶後開放海禁,外貿頻繁。

三 是大概跟朱元璋出身貧民相關,基因遺傳使得朱家子孫一般喜好一兩樣民間工藝,比如朱棣(永樂帝)、朱瞻基(宣德帝)對漆木工藝的嗜好,萬曆在宮中搞集市擺攤賺錢,朱由校(天啟帝)對木活的癖好……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故此遺留下了很多工藝品種,如景泰藍、紫砂壺、核雕、宣德成化爐、細木傢俱。隆慶以後製作傢俱的水準,創下了歷史之最,連熹宗都在宮中日夜親炙:“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

以上幾種因素,造就全國商品經濟活躍,達到歷史之盛,全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南地區,“昇平既久,戶口日繁。百工之屬,無所不備” 。“百貨充溢,寶藏豐盈,服飾鮮華,器用精巧,宮室壯麗。此皆百工所呈能而獻技,巨寶所羅致而取盈”。

百工繁榮,當然包括硬木傢俱業。據目前考證結果,硬木只有明中後期,才大量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從而創造了空前的輝煌。用材主要為紫檀(即今天說的小葉紫檀)、花梨、鐵力、雞翅、烏木和酸枝。

歷史上:力壓海黃有紫檀

那麼,明清以來,誰是硬木的價位之王呢?

答案只有一個:紫檀。

王世襄說,紫檀自古即被認為是最名貴的木材,被製作成傢俱、樂器和其他精巧器物。產地為印度。

據明中後期隆慶元年(1567年)《兩浙南關榷事書》開列的“各樣木價”,紫檀每斤為銀一錢,花梨、烏木四分,鐵力二分。即紫檀價是花梨的2.5倍。

清代《圓明園則例》冊三《物料輕重則例》記載:紫檀木每斤2.2錢,花梨1.8錢,而連樺木竟都壓過花梨,達到2.13錢(詳見附表)。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清道光時《粵海關志》卷九《稅則》:“紫檀每百斤稅九錢,紫榆每百斤稅三錢,花梨板、烏木每百斤各稅一錢。番花梨、番黃楊、鳳眼木、鴛鴦木、紅木、影木每百斤各稅八分。”(在這裡,番花梨或應是今天所說的東南亞黃花梨,或可能包括了越南的花梨,花梨則均應指海南花梨)

探究:海黃賤紫四原因

海南花梨價格遜於紫檀的原因有四。

一、當時產量大。

實踐證明海黃雖也要百年成材,但極易成活,在當時應該保有量很大。即使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歷經明晚前清的大量採伐而剩餘無幾,又歷盡民間沒有節制的使用和破壞,仍然還有很大的存量。

1999年出版的《瓊山縣誌》記載:“1976年調查,永興、遵潭、龍橋、石山、龍塘、十字路、美安7個公社有花黎樹27500株。”故宮博物院遺存的明式傢俱用材也是黃花梨佔多數,其次是草花梨、紫檀,以及少量的鐵力、雞翅木。

第二是成本低。

紫檀大部分是從遠在天邊的天竺之國南部漂洋而來,不僅量小,而且運輸成本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是無比高昂的。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第三,海黃的驚世之美,還在於後期的打磨,才能顯出珠圓玉潤、光彩奪目、紋理盡現。

而明清時代各種打磨器械及手段,怎麼能出此效果?皇家所用的傢俱,也只是用“銼草”多次打磨,相當於今天的400號砂紙,效果所以只能達到“亞光”狀態。而海黃的瑰奇,只有400號才能逐步出得來,直至到了1500號後,才把海黃的驚世之美展現出來。

當然,紫檀本身也是非凡之物。色彩紫褐,吉慶溫馨,油性也夠,易出光彩,金星紋、牛毛紋也夠亮麗,比重在硬木中排第一,即密度大,製成傢俱,“靜穆沉古”。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2013年北京保利拍賣的清代紫檀大四件櫃,以9315萬成交


寫以上這段,是在糾正現在大部分的說法,以為明代的花梨地位和價格排名第一花梨傢俱是明代皇宮中最尊寵的木材器具。

“自清中期以來,北京重紫檀、紅木而賤花梨,以致許多黃花梨器都被染成深色。”王世襄說。你看,海黃當時連酸枝木(紅木)都不如,以至要蓬頭垢面,去穿上一身油漆示人,多麼鬱悶啊。

據王世襄調查,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海黃傢俱在北平才逐漸受到人們重視。但筆者認為,也只是一些舊式傢俱店、舊木商,在北方局部地區蒐羅明式傢俱做古董買賣時,或順手牽羊,或局部重點盯上海黃傢俱。鑑於當時戰爭時局,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海黃傢俱蒐羅舉動,價位也不會有多高。

解放後:落難蒙羞遇土鱉

解放後,國家百廢待舉,首先解決溫飽問題,加上頻頻的政治運動,全國是不會有人有心思去光顧海黃的驚世之美的。即使有這個眼光和雅興,也會被農民出身的土鱉們扣上“小資情調”、“四舊”帽子加以清洗、破除的。

在故鄉海南,黃花黎除了在明中後期至清前期,被大量採運出島,用於製作傢俱外,其餘大部分則留在海南自產自銷。一方面用來製作各類農具、生活用具如八仙桌、米櫃、床鋪,這從大量留存的實物可以佐證,一方面被較貧窮人家用作蓋房子的木料。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解放後,被用於下幾種途徑:

1、碾成碎料做香料出口東南亞,和橡膠等戰略物資一樣,能換取緊缺的外匯。

2、作為中藥材,被藥材公司收購,流向全國各中藥材基地和藥材廠,如河北安國、安徽亳州、廣西玉林(十幾年前一些精明的商人奔赴這些藥材基地倉庫,返購進來做傢俱料)。

3、繼續用作農具。

4、打造一些有時代特色的傢俱,如躺椅、摺疊椅。

5、建房木料。

6、做些粗糙的工藝品。

7、燒火。除了百姓煮飯燒水,更包括50年代大躍進時,被大量砍下用於鍊鋼,因為海黃耐燒,火旺。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海黃的地位和價格,慘不忍睹。

從 2010年4月19日,在海口的調查中,也可見一斑。蘇師傅,的士司機,50歲,1980年到海口市藥材公司,負責到鄉下收料,8分至1角錢1斤(如今他一說起,便搖頭嘆氣,自己家裡現在連一根筷子粗的根料都沒有)。

美蘭機場清潔工譚九興,五十出頭,海口人。上世紀80年代時常去東方市八所鎮遊玩。當時黎族人滿路叫賣穿山甲,1.8元1斤,金錢龜則高達30元1斤。那時他在廠裡做工,可以拿到32元錢的薪水,橡膠汁都兩三毛1斤,而花梨木卻賤到被黎人當柴火燒。

吳先生,瓊海人,與筆者同乘一航班時相聊見告:他家鄉瓊海每個村落,有錢人或經濟過得去的人家,蓋房者用菠蘿格,用於大梁、房間隔板,因為料大而金黃純色,現在還都能看到這類房屋。沒錢人則使用花梨,因為花黎料小而曲,色花而雜,質硬而重(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往的窮苦人,後來家家都靠賣木料而發了!)。

九十年代:國門洞開方驚覺

時光悄然流到了改革開放後的八九十年代。國門洞開,先知先覺的港臺地區和國外的商人、收藏者,紛紛湧入中國大陸,大量搜刮舊式傢俱,尤其針對海黃、紫檀為主的名貴傢俱。

至今,美國加州的中國傢俱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的納爾遜博物館以及歐洲、港臺地區的個人收藏家,收藏的許多美輪美奐的海黃傢俱,相當部分就是當時得到的。當時區區的幾千上萬元,便可淘到稱心如意的海黃傢俱。

90年代末,輪到咱大陸人對海黃覺醒了!由此,海南黃花梨,才真正迎來生命中最榮華富貴的身份認定,迎來本應得到的“木中皇帝”、無人能與爭鋒匹敵的至尊地位,迎來最輝煌燦爛的黃金年代,但也是油盡燈枯的極盡哀榮了。

當今:辣手摧花無遺珠

與對待上蒼賜與的各類珍稀寶貝一樣,中國人的出手,總要是辣手摧花的狠絕。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一、拆房運動。海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拆房運動掀起,各路商人使盡手法,誘得使用海黃做蓋房用材的百姓拆房,連牛欄杆、牛軛、牛栓、牛犁也順手牽去,搜得不剩一根燒火棍。

二、收購全國各地藥材基地和中藥材的樹頭樹根料。

三、上山下鄉拉網式地搜刮,有活體的刀斧並舉,殘留地下的樹頭樹根,則連根拔之。

四、偷盜。昌江縣政府的一個梯子欄杆,被人半夜盜走。一對老農夫婦不但被偷走傢俱而且被殘殺滅口。海口市中心的人民公園內幾株海黃,差點被伐,今天已用鋼筋鐵管圍籠。尖峰嶺中國林科院內海南實驗站內的幾株海黃,也被砍剩一棵半。現在,它們是整個海南島所能看到的碩果僅存的幾棵大樹了!

結局:絕唱緣因驚世美

這樣瘋狂的舉動,緣於價位每年翻幾番。上個世紀90年代末,板料每斤已漲到幾十元,樹頭料更便宜些。2002年開始,到2007年,每年翻上好幾番。最高時的2007年,大的圓木和板料,1斤8000元以上,是同時期黃金價格的1/10,能做傢俱的木料,一般也要1500元左右。樹頭樹根料則視情況,在每斤500元上下波動。

央視二套《走近科學》欄目,以“最後的花梨”為題,作了專題報道,與新疆和田玉等,被共同列入珍稀收藏品系列。

這,還不是最後的花梨。最後的花梨,正在開啟“最後的瘋狂”。2010年後,海黃材料進一步枯竭,價位超越2007年創下了歷史新高!大的板料,已不再按斤論價,而是一塊幾萬幾十萬了。

再來看看其他硬木行情。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流行一句話:“現金為王”,萬物皆賤,誰有現金誰最派頭。萬木蕭疏。越南花梨板料由每噸120萬元,降到了六七十萬元,小葉紫檀的地位和價格自上個世紀90年代被海黃跨越後,就被遠遠甩於腦後,再也不敢望其項背,其他的硬木,更是不用提了。海黃此時表現出強勁的抗跌能力,原料價位下降10%左右,好料沒降,傢俱跌20%以內。現在,海黃原料和傢俱價位已是紫檀的十倍甚至幾十倍,兩者甚至已不可比,多少人以擁有一點海黃材料為榮,以擁有一件海黃傢俱為幸。

可以說歷經坎坷五百年,而今終於名至價歸,揚眉吐氣。就連“李鬼”越黃,也“越因海貴”,價位傲視紫檀。一些有識之士預見:不出幾年,海黃已不是擺在一些店鋪裡可以見得的東西了,而是要到收藏市場、拍賣市場進行交易了。甚至有人大膽放言:現在海黃價位是黃金的1/10,今後兩者同重同價。

從一毛一斤到 一萬一斤,海南黃花梨


瘋狂的價位,除了產品的稀缺性,另一原因是海黃的驚世之美,被溫飽解決之後的中國人發現所致。幾百年來,海黃雖然曾經蒙幸入宮,但一直是作為“二房”的位置,屈居紫檀之後,甚或與稀鬆平常的雜木平起平坐,到了滿清粗人入主,更是被貶到塗鴉方得上廳堂,只落下一聲閨怨,此後國運多舛,離亂之世,更有誰,堪顧美人倩影?只有當今盛世年華,收藏風熾,閒情逸致,附庸風雅,才最後給了這位天生麗質的美人以應有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