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是什麼時候開始想入主中原的?難道他不想在中國北方獨立成一個國家嗎?

MZ看世界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1618年宣讀“七大恨”,誓師伐明,這就是滿清入主中原的號角。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金就是北方一個獨立國家。從後金的國名我們可以看到大金國的影子,想到女真人的祖先滅掉北宋的歷史。努爾哈赤作為女真人的後代,這段歷史比我們更清楚。



這時的努爾哈赤,內心已然有了入主中原的宏大理想。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他先是與朝鮮作戰,把朝鮮從大明手裡奪過來,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

1635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正式稱帝。皇帝是漢族封建王朝統治者的稱號,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稱為汗王。從皇太極稱帝這一舉動,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野心,至少和大明平起平坐,最好是滅掉大明。滅掉大明必然要入主中原。



大明朝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清要滅掉大明也沒那麼容易,需要幾代人不停努力,逐步蠶食。關外原來大片土地歸大明朝所有,到後來,除關寧錦防線都歸了大清。

大清朝因此得到滿足了嗎?沒有。清軍一次次進攻關寧錦防線,沒有突破,就改道入關,直逼北京城。從皇太極的戰略意圖看,他是能搶佔地盤更好,搶不到地盤抓點俘虜,搶點東西也不錯。

瀋陽原來是大明朝的屬地,後金佔領後,努爾哈赤要遷都這裡,很多人不同意,而努爾哈赤執意要搬。可見其志不在固守。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攝政王多爾袞看到了入主中原的良機,在吳三桂的引領下,清兵入關,先佔領北京,緊接著南下,勢如破竹,一舉拿下全國。

是多爾袞實現了滿清入主中原的夢想,但不能說,滿清到了多爾袞時才有了入主中原的想法。

清兵佔領北京後,以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為首的一批大臣主張燒掉大明朝的皇宮,大清都城依舊定在瀋陽。多爾袞不同意,他說,皇太極生前曾經提到將來有機會拿下北京,就把都城定在北京。定都北京才能問鼎中原,可見皇太極入主中原的想法早就有了。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勢頭強勁,目標定得遠大點也符合常理,更何況有金滅北宋和元朝定都北京的先例。


豫有得


滿清其實在皇太極死以前,還真不是對中原有多麼大的興致,之所以入主中原,在這裡必須突出一下一個人,那就是多爾袞。


在皇太極執政的時候,後金/清朝對自己的定位還是不太明確的。他們雖然年年都想搶大明一把,但是基本也就到此為止。他們對於明朝更多來說是一個劫掠的土匪,而不是一個想要明朝的土地、人民甚至正統的帝國。

但是在皇太極謝世、福臨登基,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時候,清朝的國策就開始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執政理念不同,還因為多爾袞和他哥哥面臨的情侶不一樣了。


皇太極的時期,是滿洲人和李自成一起讓大明這個王朝逐漸走向崩潰的時期。而皇太極去世後不久,崇禎帝就在李自成的兵臨城下之時選擇了自殺,大明這隻駱駝終於被壓彎了後背。

在這個時候,清朝的格局就有了從遼東到天下的格局。而當吳三桂病急亂投醫、為了報復李自成選擇做漢奸的時候,多爾袞終於走出了定鼎中原的一步——

“我國欲與明修好,屢致書不一答。是以整師三入,蓋示意於明,欲其熟籌通好。今則不復出此,惟底定中原,與民休息而已。聞流賊陷京都,崇禎帝慘亡,不勝髮指,用率仁義之師,沈舟破釜,誓必滅賊,出民水火!”

在這封無恥的答覆吳三桂信寄出以後,八旗便長驅直入,中國也成為了滿清的天下。


青言論史


滿清能入主中原就是一個意外。

按照努爾哈赤最初的設想,就是脫離明朝的統治,成為獨霸一方的割據政權。

而皇太極因為實力不夠只能龜縮在東北,偶爾掠奪下中原、搶些財物,並改年號“崇德”,改國號“清”,以實現和明朝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從而達到噁心崇禎的目的。

真正讓滿清跨出入主中原第一步的是奪取皇位失敗的多爾袞。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猝死,引發了八旗貴族對皇位的爭奪。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皇太極長子豪格,都是清國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

政治從來都是在妥協下才有進步的。

多爾袞在其他六旗不支持,自立條件也不足的情況下,不得已下擁立了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並改元順治,從而避免了八旗之間的內亂。
這並不是多爾袞的高瞻遠矚,只是在兩黃旗大臣們的佩劍堅決下作出的退讓,對他來說這只是中策或下策。

失去了最高權力的惆悵是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時為睿親王的多爾袞,需要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他將目光看向了關內。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北京城失陷在李闖的手中,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曾經威赫的大明朝就此隕落。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四月初四,當時的文武兩漢奸給多爾袞帶來了自立為帝的希望。

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為了對抗農民軍,報殺父之仇,不惜以“割土酬謝”的條件請求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鎮壓李自成。

清廷大學士,漢奸范文程也上書多爾袞,以“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比喻,提出了入關後招攬民心,和李自成爭奪天下的主張。

正因為有這樣的機會,讓多爾袞改變了以往入關實行的屠戮掠奪的打法,開始採取了招攬民心,得城即守的戰略,從而實現入主中原的目的。


五月初二,成功消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吳三桂的關寧軍後,多爾袞率清軍進入了北京城。

他嚴禁搶掠,停止剃髮,還為可憐的崇禎帝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很快就穩定了局勢。

不等多爾袞脫離小皇帝自立,遠在盛京的孝莊太后就迫不及待的聯合其他八旗貴族商議遷都,防止多爾袞自立。

再一次被歷史的浪潮逼做選擇題的多爾袞,不得不再次妥協,並堅決支持清國遷都。

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由盛京遷都北京,開始了以建萬年不拔之業。

而由睿親王成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從此也離皇位的寶座越來越遠,再也不可能有機會了。

天下始終還是他的四哥一脈在傳承,而他沒有垮過39歲的那道坎,死後遭到了他侄子的清算。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其實一開始,建立後金的努爾哈赤確實沒想一統天下,他很清楚自己沒有那個實力吃了明朝這頭大象,他想要的很簡單,成為一個被明朝認可的北方獨立的強大王國。


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除了有自己想稱王稱霸的主觀原因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沒錢了。後金剛剛建國的時候,還沒有和明朝開戰,事實上,明政府也不知道努爾哈赤已經稱汗了。一直以來,東北的財政來源主要靠貂皮毛衣,而中間商就是李成梁,李成梁也是為了能夠穩定自己的收入來源,才專門培養了自己中意的努爾哈赤。後來因為黨爭,李成梁倒臺了,努爾哈赤失去了自己的收貨商人,而新來的遼東總兵和巡撫並沒有繼續搞貿易的意思,這直接傷害了後金的利益和生存手段,為了防止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汗國,努爾哈赤很聰明的利用了戰爭來強化他。對於遼東的爭奪,一方面是搶錢,另一方面是搶地搶人來維繫生產。


一直到皇太極建立清朝之前,後金的方針都是佔據關外,統一蒙古。建立大清之後,皇太極也想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至少能控制整個東北亞的滿漢蒙組成的帝國。

1644年,原本多爾袞只是為了大清的生計打算像以前一樣入關搶一波,最初的計劃是借道科爾沁蒙古,從山西長城入關。但當時正好趕上李自成佔領了山西,清軍不清楚大順的實力,故而選擇觀望。結果就是大順攻下北京,大明的北京政府滅亡,吳三桂借清兵攻順,結果反被多爾袞算計,被迫降了清。政治嗅覺靈敏的多爾袞發現了機遇,力排眾議,一定要遷都北京,意在佔據中原。隨後迅速肅清順軍餘部。當中原幾乎穩拿在手之後,多爾袞多少有些膨脹了,在他看來,可以再給大明一擊,如果成功,大清可能會一統天下,如果失敗,至少也是涿鹿中原了。



結果萬萬沒想到,大明內部矛盾重重,各方勢力互不配合,讓清軍南下一路綠燈,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獲得了大量兵力的清帝國堅定了一統中國的信念,勢要跟大明磕到底,當然在最後1662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溢死,大清一統天下,而大明也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火器工坊


從努爾哈赤叛亂建立後金後,對明朝來說,是一個叛亂的政權,但其實它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了。


努爾哈赤時代,或是在他之前父祖乃至其先祖猛哥帖木兒時代,都屬於明朝的臣子,接受明朝的官職,領明朝的俸祿,為明朝打工的,猛哥帖木兒數次進京覲見皇帝,為的就是表示忠心和順從,這個時候他們襲職是需要皇帝任命的,沒有皇帝的任命那是不算數的。他們接受皇帝的意志,同時明朝在東北最多的時候設置了上千駐軍點,完成了對東北的掌控,東北也就成了明朝的疆土。(史料來源於滿文老檔,有些人畫地圖就把東北從明朝畫掉,彷彿東北一早就是獨立的一樣這不過是這些人的意淫罷了)



而明朝後期衰落的時候,努爾哈赤以祖傳的十三副聖衣開始四處收服部落武裝,並且屢次對明朝下手搶劫,最終建立後金,把這塊土地從明朝分裂了出去,這是事實。

而後金建立後,無論是努爾哈赤或是皇太極,都沒想過要拿到中原的花花江山,他們的戰略目地也不過都是搶劫,幫漢人百姓減輕錢包和妻女的負擔,以及幫他們搬家給他們找活幹(成為奴隸)來鞏固自己的政權。他們很希望明朝承認他們的政權,但明朝一貫沒有妥協的那種意思,哪怕是再失敗也不願意給後金這個名分。於是後金索性也就自暴自棄,搞了個大清的帽子戴頭上和明朝對著幹了。


後金雖然幾次能夠進入關內,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其戰略目地依然還是搶劫,搶人口,搶裝備,直到李自成農民軍打進北京,崇禎皇帝殉國吳三桂大開關門為止,後金才忽然發現自己有了入關奪取天下的可能。它當然不會客氣,事實上,這時候他們依然打著若不可為,就退到關外的主意。

有人宣揚什麼後金靠七大恨起兵,目地就是為了推翻反動的明朝政府,其實也是瞎扯,所謂七大恨,不過是為了利益而拿出來給人看的,努爾哈赤提出了七大恨,目地是不要讓人罵他造反,使他自己整合各路女真有充足的理由。如果這時候明朝封他為王,估計早就屁顛屁顛提出七大愛了…


關河南望


皇太極之前的滿清 對於入主中原應該說是連想都沒想過 所以起名後金 金這個朝代在漢人眼裡是個充滿仇恨的字眼 後來皇太極掌權考慮到以後可能入主中原 漢人對金這個名字有抗拒感所以改為清 當然這個時候 也只是單純的想想 只是想想 (當年滿清派人來大明談判過 只要大明承認滿清 就不在發動戰爭 但是崇禎和眾大臣 沒同意)當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 突然天上掉個餡餅 不入白不入 這是歷史的偶然性 可以這樣說當時的明朝在崇禎和眾大臣的領導下滅亡是必然的 但是滿清能一統江山是偶然的 1.李自成幾次兵敗幾次東山再起 說明有群眾基礎2.明朝末年朱家幾十萬上百萬人不勞而獲啃食國家財政民脂民膏說白了就是蛀蟲3.對內明朝不斷增加百姓的負擔和苛稅 造成更多的人吃不上飯參加起義 起義的多了 又增加稅收用於繳賊 最終變成惡性循環 越繳越多4.對外 李自成只想讓崇禎封個王爺崇禎朝不同意 滿清只想在東北稱國 崇禎朝也不承認(李自成想要個王爺 然後掛帥去東北打滿清)最終兩個演變大敵5.明朝末年腐敗爛透了 官員個個貪生怕死 愛財如命 崇禎要他們捐錢打仗 沒一個真心拿錢的 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認為不管誰進來當家 都還要用他們做官。 山海關不開 個人認為滿清進來夠嗆 長城建的再好 守護了中原幾千年 最終還是事在人為 出在人身上 。




時實談論


歷史總是存在很多巧合與意外,很多後來專家說滿清一開始就是做了推翻明王朝的準備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明清第一次大規模交戰是薩爾滸之戰,明軍由於分兵多路,結果被後金各個擊破,造成明軍薩爾虎慘敗。清朝取得了那次戰役的勝利,剿滅和擊敗了十多萬明軍,但是戰後後金並沒有繼續擴大打擊,而是積極求和。從崇禎殉國前後金就沒有放棄和明朝和談的打算。

看上去很詫異是吧,在軍事上取得節節勝利的後金總是急於和總是戰敗的明朝達成和解。甚至不惜以戰促和,為了能夠和明朝和解後金使用了各種辦法。甚至讓蒙古王公貴族以及朝鮮出面斡旋,但是由於明朝廷主戰呼聲太高,明朝和後金的和解始終是沒有達成。我覺得這個真的是對於明朝來說很大的一個遺憾,假如當時明清能夠罷兵,那就能夠為大明贏得一個喘息的機會,明朝之所以滅亡是亡於兩線作戰,假如只是農民軍或者只是後金,我想根本無法滅亡明朝。所以明朝只要和大順和後金任何一方取得和解都能為自己贏得一個緩衝的時間,以明朝的國力和人力只要加以時日,必定能恢復一定的元氣,到時候天下大勢還未可知。

後金之所以在入關前積極求和也是他們對於自己的不自信,後金覺得自己滿族人口只有三十萬,八旗兵不過十萬,以如此實力怎能撼動一個諾大的明朝,所以縱觀清朝入關前的軍師舉動,在遼東後金雖然佔了不少地方,但是他們多次入關作戰,他們在取得一定戰略勝利後馬上就撤軍,並沒有佔領關內任何一座城池。從他們的舉動來看他們當時就像是打秋風,無非是來撈點外快,好像並沒有進取中原的打算。從更深層次來說後金入關也是以戰促和,後金當年從蒙古入關,一路殺向北京,對於通往北京的城池他們並不像傳統戰法那樣一個個拔掉,他們當時是能繞過去的就繞,繞不過去就打,他們完全是想用最快的速度到達北京。

這並不是進取中原的打法,假如他們想要推翻明朝,他們就應該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他們之所以閃電式襲擊北京,並不是打算拿下北京,他們的戰略目的就是給崇禎來個恐嚇,以期簽訂城下之盟,進而實現和平。

因為這種閃電戰發對於後金是很不利的,以數萬兵力長途奔襲大明腹地,一旦明軍勤王軍隊集結過來切斷退路,這些後金軍隊將成為甕中之鱉,所以後金為了求和真的是不擇手段。

歷史的發展總是不能盡如人意,也正是因為明朝當年的死不講和段送了自己,到了南明時期風水輪流轉,南明主動祈和但是這時候的滿清已經不屑一顧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滿族人把自己當做食肉民族,把漢族人當做食草民族,食肉動物們只要控制草場,源源不斷的物質取之不盡用之不完。他沒有考慮到西方民族的工業革命,將他的夢想打破。周天子早就留一手了,蔡倫紙張發明促進,西方文化產生,火藥發明給了遊牧民族最後打擊。指南針發明幫助他來到。滿族人自做自獸。


陽輝881


萬曆年間兩大獨,緬獨和建獨。莽應龍最終把雲南的六個自治州變成了緬甸。但是莽應龍的野心在整個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往南吞併了泰國。而野豬皮的野心沒那麼大,只想在建州那嘎達當土皇帝,沒想到後來搞大了


北漂叔叔


一切都是歷史的選擇,李自成如果沒有攻入北京,吳三桂也不可能引清兵入關,清庭也不可能那麼輕易就入主中原坐收漁利。還有一個環境因素,就是明未清初時地球處於一個小寒代,東北和蒙古地區不太好生存了,即使清庭沒有機會南下,也將會向別的方向轉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