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僅要像范冰冰那麼美,更要懂得付出《蘇丹》帶來的啓示

《蘇丹》上映以來成績不及預期,是什麼原因打破了印度電影的神話。

看《蘇丹》想起以前同是印度電影的《摔爸》,《摔爸》是父親訓練女兒摔跤,《蘇丹》是丈夫為了妻子摔跤。《蘇丹》應該叫摔跤吧老公。

去年5月,《摔跤吧,爸爸!》低開高走,砍下12億中國票房,收穫9.1分超高口碑。遙想《摔爸》當年,被《銀河護衛隊2》和《速度與激情8》夾攻,一個疾跑就爬到實時票房榜首。

《摔爸》是一部關於夢想、執念、親情、毅力、女權、拼搏的深刻作品,而《蘇丹》只是披著體育外衣的愛情片兒。

《蘇丹》講的是一位本來做小生意的小鎮青年蘇丹,為愛成為一名摔跤手,雖是半路出家但所向無敵,一次意外,讓他遭遇事業和家庭的雙重打擊。最終,他迎來了人生的絕地反擊和情感救贖。

雖然勵志的各種主題它都有,但本質上它們全都服務於愛情。為了撩妹,他學摔跤;為了娶妻,他拿地區冠軍;為了實現妻子的理想,他去拿奧運會金牌……最後,為了跟妻子破鏡重圓,他轉行參加MMA綜合格鬥,又贏得冠軍,重獲美人芳心。每一場比賽,蘇丹都贏了。即便他經驗不足,即便他斷了肋骨,即便被各路高手狂虐,每場比賽的結果都是蘇丹勝出。如此邪門兒的勝率,只為表達老婆的可怕愛情的偉大,也是沒誰了。

《蘇丹》中,身體荒廢、對手太強、自己太軸的男主角,在終極一戰也被打得很慘。此前還鋪墊了他寧死不降的決心(被教練勒暈都不認輸),以及“重傷未愈、上臺必死”的身體狀況。可是在最後時刻,蘇丹站起來了。

而這個妻子的價值觀,對國內觀眾來說也是有問題的,受過高等教育、身負摔跤絕技的她,在蘇丹贏得重要比賽之後,當場主動表示肯嫁。而不久前,她剛把蘇丹罵了一頓,說他是小混混,永遠不配得到愛。贏得比賽就能嫁,這選夫標準,是在選拔種子選手?

相比之下,《摔跤吧,爸爸!》中的大女兒(女1號),小時候抵制訓練,後來為了女權獨立,轉而努力訓練。進入國家隊後,驕傲自滿,跟父親決裂。在一系列揪心的歷程之後,她贏得終極一戰,實現了父親的夢想。這樣的大團圓,這樣的女主角,才會被中國觀眾接受。

摔跤是內心的較量。

愛情不僅要像范冰冰那麼美,更要懂得付出《蘇丹》帶來的啟示

在哪裡失去,就該在哪裡撿回來。

最後KO對手的致命一擊,畫面呈現的是兩個蘇丹迎面對拳。一個,是之前的他。一個,是現在的他。這種突破困境的方式和精神,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蘇丹那種直面失敗、死不認輸的信念,雖然雞血,但值得學習。

記住,戰勝自己的人,才會擁有真正的生活。

誠然,《蘇丹》作為一部商業片,對得住這三個字——戲劇化的情節、尖銳的人物衝突、激烈的打鬥場面、寶萊塢傳統的歌舞場景,一應俱全。可以說,《蘇丹》基本滿足了觀眾走進影院,看一部商業片的心理預期。

但是,《蘇丹》的不足,比喻起來就是,它像一個資歷尚淺的手藝人,雖然深諳製作流程和技術,但卻尚且無法領悟與習得技術之外的智慧和經驗,使他的手工藝品固然是有鼻子有眼,卻總覺得差點意思,細一思量,才明白是缺了某種直擊人心的精氣神。

首先,《蘇丹》有很典型的好萊塢劇作基因。特別是對於看過編劇聖經《故事》一書的人而言,《蘇丹》看上去多少會有點像電影流水線作業出來的標準化產品。

最後,作為一部引進片,《蘇丹》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市場表現。 《蘇丹》是一部多主題電影。開始,它講的是男追女的愛情喜劇,如蘇丹說“就好像醫生娶醫生,摔跤手自然也娶摔跤手”,蘇丹為俘獲芳心,成為了摔跤手。 然後,它又講原諒與救贖。阿爾法因為蘇丹的自負與迷失,遭受了巨大的情感傷害,蘇丹企圖通過在摔跤事業上重整旗鼓,贏得自我的救贖,家庭的迴歸。

《蘇丹》所傳達出來的價值我也不太認同,刻意鼓吹“一定要贏”,雖然多處藉著主人公之口說出了“不是要贏在擂臺上,而是要贏在生活裡”這樣的話,但影像的呈現上依然偏重於追求大團圓結局。只是這樣的劇情看多了,未免會讓人覺得無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