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型專家

如今,被稱為"專家",已經很難判斷是褒還是貶了,因為人家心裡很可能當你是"磚家"。更慘的是"幹部",為了安慰你,別人不得不違心誇你"專家型的幹部"。幸好"學者"這個詞還保留一點體面,被稱為"學者型的專家",那不是同義重複,而真的是極贊之詞。

"專家"何其多,大凡升到副高,甚至主治,都有資格坐"專家門診"。但"學者型的專家“卻是百中無一的稀罕物,生平所見人物中,二三子而已。彭孝廉教授是之一。

1997年,我在武漢協和醫院進修血液病,有幸一睹彭教授的風采,親自聽他查過兩次房,講過一次課,陽春白雪,回味至今。

在協和院區的小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教授,他絕不顯眼,清瘦,樸實,目光平和,脅下總是夾著幾本書,活脫鄉村教師形象。但我每次看到他,總不由的想到不修邊幅漫步在普林斯頓街頭的愛因斯坦來。這個樸實的老人的學問對於淺薄的我來說,只能用"深不可測"四個字來形容。

據說他精通四門外語,每天必讀外文文獻,大年三十也不例外。那時還沒有網絡,醫生要了解世界最新的專業進展,得看外文期刋。能無障礙看專業外文期刋的醫生本來就很不多,有濃厚興趣的更少見。某教授指導博士生做研究,博士從圖書館借來一摞新舊英文書刋,奇怪裡面都畫了很多記號、橫線,甚至批註。導師說,這些都是彭教授的手跡,協和圖書館的外文期刋多被此老掃過。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彭教授其人,盛名先聲奪人,有"橫掃清華圖書館"的錢鍾書的感覺。

彭教授生活簡單,衣著極其樸素。流傳甚廣的一個典故,說他曾對同事感慨,不知道工資怎麼花得完,因為現在的衣服質量太好了,幾年也穿不壞。看書是他唯一的愛好。風和日麗的假日,科室同仁相邀出去遊玩,彭教授卻宅在書齋看書。人說他不知享受,他說:難得如此閒暇,難得如此陽光,一人呆在書齋裡不受打擾的看書,那才是真正的享受啊!古人所謂“素心人”,彭教授之謂乎?

彭教授的女兒也頗有父風,有人看到她在高考結束的第二天竟然呆在家裡靜靜地看英語。其小孫子更了得,參觀博物館後寫出的作文象考古論文,老師看不懂。在人心浮躁的今天,焉得更有此等人家!

彭教授的學問究竟有多深?從他的讀書筆記可窺見一二,那些筆記摞起來比他人還高,都是他從外文文獻親自摘錄或翻譯過來的,蠅頭小楷,工工整整,插圖也是自己畫的,看得出書法和繪畫的功底也頗不俗。協和老師中見到這些筆記的無不視之為寶,細胞室的一位老師獲得許可複印了一本;我因之有幸也拷貝一份,是關於血液細胞學和新實驗方法的,寶之。

彭教授的魅力不僅僅是學問,其人品之樸實謙和尤為難得!無論是誰向他請教,他必耐心給你釋疑解惑。並且你也完全不必擔心你提的問題有多麼的簡單幼稚,因為再簡單幼稚的問題,他都會講出你意想不到的學問來。我曾親聽過他給一位小護士講尿常規的化驗單,講了足半個小時。聽完後我才知道自己對尿常規的認識原來是如此的淺薄。洪七公聽黃蓉說要炒小白菜而食指大動,我聽彭教授講尿常規也深有同感------愈是高人,愈對那些看似簡單的基本概念有著不同常人的深刻理解。

最有幸的一次是因故與彭教授同車2小時,我深知這樣的機會相當於孔慶東得與李昌鎬下圍棋,於是向他請教了一些不明原因發熱方面的問題,結果當然是勝讀十年書。因為如我所聞都是我讀不到的書本上的和從書本上讀不到的知識和智慧。

如此人品,如此學問,則其醫術可想而知。但彭教授的名氣卻並不大,與其實完全不副。才人不遇,古今同慨。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彭教授是我見過的無愧於學者稱號的專家,無愧於專家稱號的良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