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走綠色發展道路,贏脫貧攻堅之戰

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全市各地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全力開展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綠色扶貧,探索出一條以綠色產業帶動生態產業發展,以生態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

10月的雅安,綠色是主色調,森林綠,產業綠,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

如今,“綠水青山”引來“金山銀山”,生態優勢為雅安帶來的經濟效益越來越顯著,不僅催生一方經濟活力,也為越來越多農民拓寬增收渠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正在實現。

名山區萬古鄉沙河村:

滿山黃金茶變“黃金”

貧困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名山區萬古鄉沙河村在建設茶葉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大力實施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旅遊扶貧,綠了山坡富了民,幫茶農走出一條致富脫貧的“幸福路”。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10月3日,名山區萬古鄉大山深處,記者驅車沿著一條美麗的至美茶園綠道駛向沙河村。經過茶農精心培育的茶樹,就像一條條綠油油的玉帶,從山底盤旋而上,整個茶園彷彿一個聚寶盆。搖下車窗,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經過20多分鐘的車程,記者來到沙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羅顯德的家。“來,喝一杯我自己種的茶。”剛一進門,老人就端出了早已泡好的茶,“這是我家早些年種的綠茶,近兩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又種了黃金茶。”

脱贫攻坚|走绿色发展道路,赢脱贫攻坚之战

沙河村村民羅顯德管護茶園

說著,羅顯德拉著記者去看他的“寶貝”。田間小道彎彎曲曲,65歲的羅顯德卻健步如飛。“快看,這就是我種的‘金葉子’。”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一片金燦燦的茶樹映入眼簾。“這就是黃金茶,1斤芽茶最高能賣到300元。”羅顯德開心地說。

2015年以前,羅顯德一家是村裡出了名的困難戶,上世紀80年代老伴去世後,羅顯德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勤耕苦種,生活還是過得緊巴巴的。從2016年9月開始,沙河村村“兩委”在村裡發展種植黃金茶。

膽大心細的羅顯德也成為村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從每年入夏起,這些在冬季還透著綠色的茶葉,就會慢慢變成金黃色,尤其在溫度達到25攝氏度後,顏色尤其鮮豔。”羅顯德說,“待正式投產並進入豐產期後,按今年價格計算,僅這片黃金茶就能為我帶來約1.2萬元收益。”

這幾年,羅顯德家裡經過災後重建新修了房屋,兒子通過農民夜校學到技術找到工作,兩個孫女也享受了教育扶貧基金補助,一家人一下多了幾份收入。

小茶葉

“大作為”

“說實話,種植黃金茶這條路子算是選對了。”沙河村黨支部書記羅顯錦說,脫貧攻堅以來,困難群眾有了產業就有了希望,外出務工人員大多也返鄉發展產業,留守人口逐步減少,全村低保戶數也從原來的23戶減少為現在的2戶。

該村黃金茶是2016年9月種植的,剛開始因茶苗價格相對較高,以及村民對新品種持有觀望心態,最初全村種植面積約50畝,同步成立了香花子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荒山變金山,綠葉變金芽”,以山為“媒”,以茶為“介”。村“兩委”一方面通過政策扶持助農增收,增強發展信心,一方面則為率先參與種植的60餘戶茶農給予激勵性幫扶,其中非貧困戶每株茶苗補貼0.25元,貧困戶由村上先行墊資購買,待獲益後再收回。

同時,沙河村將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工作緊密結合,創新創特模式,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工作,形成了“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

黃金茶是近些年川農大培育的茶葉新品種,沙河村沒有種植黃金茶經驗,茶苗最終能不能變成茶樹獲得效益,這一直是壓在羅顯錦心頭的一塊石頭。前不久,基地迎來了名山區扶貧辦兩位技術人員前來進行技術指導。有了科技幫扶,羅顯錦信心滿滿。

科技幫扶是沙河村產業幫扶的重點,一方面該村按茶葉種植季節特點,依託“農民夜校”講授種植管理技術,駐村農技員代先貴更是以每月7至8次的頻率前往沙河村,入村入組入戶為茶農解答疑難雜症;一方面駐村工作隊每月開展巡查,每季度開展全覆蓋大走訪,及時發現和化解茶農遇見的困難,同時面向全村茶農成立名為“沙河村農民夜校”的微信群,不定期推送種植要點、惠民政策、活動通知。

“今年沙河村黃金茶夏茶(一芽一葉)收購價格在每公斤80元至320元之間,遠遠高於同期綠茶每公斤40元至80元的價格,製成的成品幹茶更是供不應求。2019年全村黃金茶將迎來新一輪投產,目前已有茶商企業向沙河村進行明年春季黃金茶收購洽談。”說到此,羅顯錦笑意盈盈。

青山綠水孕育了新的發展機遇。2016年,全長約23公里的中國至美茶園綠道建成,佔了其中3公里,並被這條綠道貫穿的沙河村,也由此開啟了發展鄉村休閒度假旅遊新興產業。至今,沙河村已有註冊農家樂、茶家樂12家,其中“懷林茶家樂”被評為“2017年度名山區民宿達標戶”。

“大力發展黃金茶和鄉村旅遊經濟,促進全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形成良性互動格局。”採訪沙河村結束時,記者彷彿聽到這個生態村脫貧步伐的鏗鏘之聲。

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

依託獼猴桃產業

探索綠色發展新路

秋天時節,在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60餘畝獼猴桃長勢十分喜人。今年,民和村的生態綠心獼猴桃開始掛果,一上市便吸引了大批市民搶購。等到明年進入豐產期,獼猴桃產業將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種下獼猴桃

收穫致富果

一座座青山綿延起伏,一排排果樹鬱鬱蔥蔥,一串串獼猴桃綴滿枝頭。10月3日,記者走進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綠心獼猴桃基地,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碩果壓枝的豐收景象。

脱贫攻坚|走绿色发展道路,赢脱贫攻坚之战

民和村村民管護獼猴桃

秋風徐徐,村道兩旁稻田中起伏著層層稻浪,沙沙作響。

農戶劉漢強的家就在村道旁邊,家門前一片佔地六畝的獼猴桃林,生長得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46歲的劉漢強這幾年發展養豬產業、種植玉米等,形成用玉米餵養、獼猴桃基地放養豬仔,豬糞養護玉米、獼猴桃基地,出售成豬補貼種植業的循環模式,這樣不僅節約成本,還保證了豬肉、獼猴桃、玉米的質量。

不過,劉漢強坦言,剛試種那會也不免有些擔心。“我們這邊的冬天比較冷,如果沒有做好防護措施,讓獼猴桃樹受冷易得潰瘍病。”

還好,獼猴桃堅強挺過了第一年,劉漢強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經過他兩年打理,6畝獼猴桃地今年初掛果,預計收益上萬元。

初嘗甜頭的劉漢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種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除去成本,如果風調雨順年底僅能收入2000多元。但種植獼猴桃不一樣,今年他的獼猴桃只是初掛果,待到900株獼猴桃全部掛果並進入豐產期後,每年至少可產萬餘斤獼猴桃,按照近年來獼猴桃市場價格測算,每年可收入6萬餘元。

如今,劉漢強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尤其是村上針對種植綠心獼猴桃的農戶通過獎勵的形式,激發了貧困群眾動力,大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更高,效果明顯。

現在,劉漢強不僅自己發展綠心獼猴桃產業,還帶動村裡有意願的村民一同發展,幫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綠色種植

捧出一顆生態“綠心”

國慶期間,民和村分外熱鬧。雞蛋大小、毛茸茸的獼猴桃掛滿枝頭,前來採摘的遊客和當地的果農在一起,談笑聲不斷。

“這裡的綠心獼猴桃、細嫩多汁、口感清爽,關鍵是生態,我要多帶幾箱回去讓朋友嚐嚐。”遊客陳瑞說。

今年,民和村獼猴桃進入採摘期。該村黨支部書記劉漢傑帶領記者走進該村,滿眼綠色,一株株獼猴桃樹枝葉茂密,枝條上成熟的果子隨風搖晃,老遠就能聞到果香。

在劉漢傑看來,綠心獼猴桃成為當地的產業、農戶的選擇,並非偶然。

“民和村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溼度大,土壤肥沃、透氣性好,特別適宜種植綠心獼猴桃。”劉漢傑說,面對生態與市場,民和村堅持讓該村獼猴桃走綠色發展的道路。一方面,民和村不用一滴除草劑,堅持田園生草割草為肥,堅持改良土壤;一方面,該村種植獼猴桃過程中拒絕使用膨大劑。膨大劑看似能讓果實變大,可實際上不僅嚴重影響口感,還讓果樹的樹勢變弱、壽命縮短。

正是堅守了生態底線,民和村讓土地“造血”的同時沒有讓生態“滴血”。難怪農戶都說:“環境好了長出的果子無公害、品質好、不愁銷,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比自己種莊稼強多了。”

近年來,民和村立足村情實際,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紐帶,抓住政策機遇,圍繞一年打基礎,二年抓管理,三年建成效的思路,著力發展生態產業。通過種植、採摘等方式,不斷壯大獼猴桃種植基地,增加獼猴桃的銷售量,拓寬銷售渠道。

同時,為激發貧困戶獼猴桃種植積極性,該村按照“重點推進、因地制宜、產業帶動”的思路,對種植獼猴桃的生產者進行苗木補貼,採取先種、再驗、後補的方式對連片種植2畝以上,種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每畝種植量以80株計算,給予400元的種植補貼。

而今,隨著綠心獼猴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民和村獼猴桃種植也將由現在的“小農散戶種植”轉變為“企業或合作社組織規模發展”,成為當地獼猴桃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

而今,依託生態種植,民和村不僅讓昔日荒山荒坡披上了“綠裝”,還著力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有效帶動全村群眾脫貧,探索出一條生態和生計有機統一、增綠和增收互促雙贏的生態脫貧新路子,也為貧困地區探索出了一條以綠色產業帶動生態產業發展,以生態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

記者 石雨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