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

千千千里馬


1.大家好,我是蘭亭書法日講。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當我們看到一副書法作品的時候,我相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字寫的有勁兒沒勁兒。”這裡所說的“勁兒”就是書法中的力量。



2.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曾經有一句論書法的名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其中所謂的骨,就是書法的力量。

書法的力量從何而來?我們練習書法使用的筆,是動物毛所制,在書寫的過程中通過毛筆的筆鋒把身體的力量表現出來。這種力不是蠻力,而是長時期鍛鍊形成的一種恰到好處的功力。


3.如何才能鍛鍊這種力量呢?首先在於用筆,所謂用筆就是要用一分筆,把力量全部用在筆尖上。

其次,多使用中鋒筆法。中鋒用筆是筆法中鋒大法,任何一種書體都要以中鋒用筆為主。古人云“常令筆尖畫中行,常欲使力透紙背”等等。都是強調中鋒用筆的效果,中鋒用筆最能表現筆畫的力量。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感覺有用的話,幫忙點贊轉發,如有異議,下方留言指正!

關注頭條號蘭亭書法日講,每天更新學習書法的乾貨文章!!!


蘭亭書法日講


謝謝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書法的力量,是一種美學感受。

書法作品有沒有力量,這是書法作品成功和高下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書法藝術家,對於自己的書法作品,有沒有力量,那是非常要命般關心的。


比如說明朝人傅山、董其昌為了批評趙孟頫的書法不好,第一個指標,就是柔媚,什麼叫柔媚啊,那就是說,雖然漂亮,但是沒有力量啊。

你看看,書法的力量沒了,不就全沒了嗎?

同樣,說顏真卿的書法美,第一是什麼?盛唐氣象,力量啊!

說王羲之的書法厲害,怎麼厲害?力量啊,說王羲之的書法是“虎跳龍門”,這就是力量的美啊!

但是,書法的力量,僅僅是一種美學感受。


比如趙孟頫的書法,有人說柔媚,甚至說媚俗,但是,也有人說趙孟頫的書法盡得二王風流,那就是遒勁有力嘛!

所以,書法的力量,只是一種美感,

這種感受只能從美學得到印證,卻無法用物理學來證明。

比如,我們寫了一個“吹”,你就是用了一萬斤力量寫的,什麼也吹不起來的 。

那麼,書法的力量究竟從哪裡來?

我覺得,這需要從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了研究。


從創作來說,符合書法的藝術規律,肯定就是有力量的。

因為古代書法家的作品已經是很有力量的藝術作品了。

學習了古代書法家的經典藝術作品,對書法的力量自然也會理解和表現出來的。

比如,筆法,筆勢,筆意,這些書法的核心問題解決了,你的書法就一定是有力量的。

反之,如果解決不好這些書法美學的基本問題,書法的力量就很難體現出來。


俗話說:“磨墨如害病,寫字如打虎”,一個書法家在基本功很好的情況下,一定要精神抖擻地投入到書法創作中,才能創作出有力量的書法藝術作品。

其次。書法創作還需要欣賞者的參與。

參與欣賞的人多了,大家都喜歡議論書法,自然就會欣賞到書法的力量,給自己帶來精神上快樂。

怎樣才會欣賞書法?,首先多接近一些書法家,耳濡目染,或者多讀一些古代的書法作品,身臨其境。有了一定的欣賞經驗,與書法家交流也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千千千里馬


書法的力量,首先體現在書法自身的形象與神采上。一個出色的書法家,他創造的作品,應該是筆力、功力、眼力三者的最佳組合體。我們通常形容一個書家: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寫字有勁,寫字帶勁就是這個道理。書法也是創造,其作品是否達到形象與神采的完美統一,要求書寫者在大量練習,熟中生巧之中,擺佈好作品的點畫、結構、篇章、佈局及神韻上。古代書論家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也是這個道理。作品有力度,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如趙孟頫所言"千古不易"的中鋒用筆;如聖教蘭亭中的中鋒取勁,側鋒取妍;如米芾的刷字,斜勢,不對稱。總之,書法作品通篇貫穿著書家注意力,或奔放,或遲滯,或端莊,或深厚,有板有眼,用墨鮮明,立體渾圓而不是薄片。唯有如此,書法的力道就會躍然紙上。

除此之外,書法之力,還體現在外部上,主要是人力上。清代學者講,書法要有力(不是物理之力,是外部感知意象有力),依靠的是個人臂力,肘力,指力,腕力。有人講全身之力或吃奶之力,來作用於線條結構上。這種外力,很好理解,無需多說。

綜上所述,書法的力度不是單一的抽象的。它是速度與力量之美,它是神采與氣韻之美,它是厚重與多彩之美,也是律動與變化之美。前提是:合古法!





鵬鳥齋老李


書法的力量感是書法的重要的特徵,一幅書法作品,不管結構寫的如何、格調如何之高妙,但是如果這幅字裡的字沒有力量感,軟綿無力,線條如麵條,那它也稱不上好的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自古就有關於書法力量感的論述,如“入木三分”、蔡邕九勢裡的“藏頭護尾、力在其中”、宋代的蘇東坡更是把書法比做人,認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可見古人對於書法的力量感的重視。

我個人認為書法的力量感主要來自於一下方面:

1、筆畫起筆的方和圓

書法筆畫的起筆非常的重要,起筆模糊、猶豫的筆畫是很難給人以美感的,所以起筆乾淨利索更容易讓筆畫充滿力量感。

同樣的筆畫,方筆越多則給人的力量感就越強,圓筆比較多則字會顯得柔和很多。所以你看魏碑的力量感一般很強,就是因為它的方筆比較多,比如《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等等。

2、筆畫的形狀

筆畫的形狀直接影響到書法的力量感,這個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遇到,比如一根鋼筋平平的放在地上,你是感覺不到它的力量感的,但是你把它折彎,就會給人以力量感,有一種彈性在,這在書法裡也叫“勢”,古人把書法叫“書勢”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個人說“直則無力”,你觀察古人的字帖,就會發現,很少有筆畫是直的,一般都會有弧度,這樣能給人以力量感。

3、來自書寫的速度

書寫的速度和力度有直接的關係,在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一般快速寫出來的字力量感就會強一點,但這個是有一個度的。

這個速度體現在另一個方面就是書寫的連貫性,書寫的越連貫,給人的力量感就越強,尤其是在行草書裡面。

其它的如墨色、飛白、筆畫的粗度、用墨的厚度等等,也會影響到書法的力度。

提高書法的力度其實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多練。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筆者嘗試梳理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就在於它始終追求“力的美”。

從大家熟知的“永字八法”,就可以非常直接的體會人們對筆力的苦苦追求。比如: 點為側,要像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要像勒馬的韁繩; 提為策,要像策馬之用鞭; 短撇為啄,要像鳥在啄物……



如點為側,要像鳥之翻然側下。就是告訴我們,筆畫要寫得有力,要有美的形象,要有力量感。

其次,書法追求的力之美是充滿彈性與韌性的力,是包含節奏與韻律的力。

書法至今仍存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因為它的審美價值,書法確實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因為書法的力是充滿彈性與韌性的力,是包含節奏與韻律的力,又不失骨梗。要像體操或舞蹈一樣,力是有節奏韻律的。



最後,“書法的力量之美”從哪裡來的呢?

書法對力的追求包含著“力的辯證法”。

比如: 楷書的豎,要求既要平直,又要表現運動的力。“不可直,直則無力”。於是就有了“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辯證觀。因為直畫的“力”也只有在“曲”中才能表現出來。這個“曲”,不一定是形體的彎曲,而是體現運動中的阻力與戰勝阻力的運動,同時不失骨力。

於是人們寫書法的時候,發明了“逆入”的筆法,就是“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或“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讓人們在極其有限的書法點線中完成書法之力的創造。




所以,書法的力絕對不是“簡單的力”,拒絕僵硬與死板。所有運動的書法點線,是充滿彈性與韌性的力,是包含節奏與韻律的力,是生動而自然的。當然,這需要不斷“筆下耕”才能達到。


梁春光說


書法中的力量是一種感覺。有力度是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主要標準,而骨法用筆則是中國書畫用筆的基本要求。所謂骨法用筆就是一筆一畫要展現出骨力。這種骨力不是外露的莽夫之力,不是張牙舞爪的物理之力。而是柔中帶剛,綿裡裹鐵的內力,是柔而不弱,剛而不脆的堅韌之力。

書品既人品。最早的提骨力是顧愷之,他在評《漢本紀》時說過“有天骨而少細美”之語。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則明確將“骨法用筆”列為六法之一。關於骨力一說歷代多有論述,並始終把“骨法用筆”奉為圭臬。

我們在欣賞評價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往往會說這幅作品筆力強,那幅作品筆力弱。一幅同為二維平面上的書寫墨跡,會給人以完全不同的力的感覺。其實書法是直指一個人心性能力的東西。一個人寫的一筆一畫自會蘊含這個人的基因信息,而從作品中自然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學養品性和人格層次,當然也可以辨識其是剛正不阿還媚俗粗陋,是氣貫長虹還是軟弱苟且。

書法藝術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顏休雄渾大度,刀戟森森正是與顏真卿剛直不阿忠義不屈的性格相聯繫認證。張旭、懷素的草書狂放不羈、氣勢非凡正與他們性情曠達,放蕩不羈性格相對應。王羲之《蘭亭集序》天人和一,瀟灑、自然,妙趣橫生也一定與其境遇和心情有關。自敘帖對書法骨力的說法比較有代表性,如“壯士拔山伸勁鐵”,“又如山開萬仞峰”,在欣賞時,我們幾乎可以彷彿看到眼前奔雷墜石般氣勢力度。



當然,這是從形而上的角度。從形而下的角度來講,還是經過要嚴格的訓練才行。書寫的力度只有從反反覆覆的正確訓練中才能得到。這如同中國武術,畢竟只有刻苦的訓練,才會有深厚的基本功,不然縱會千般套路,也是軟弱無力毫無用處的花拳繡腿。


高培書畫琴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應用時間的增加以及電子化辦公的普及,寫字相對越來越少。正是著拙筆方嘆寫字少,激情都付手機中。


書法中的力量主要來源於三處:一是指力,二是腕力,三是臂力。我寫的字因為沒有大量練習的基礎,明顯是缺少臂力的。指力和腕力差不多說得過去,從整體來看,在字的連貫性和一體性以及成系統來看,非常缺少臂力的校正和把控。

字寫的好不好,基礎是根本,一橫一豎一提,豎提,彎鉤等,要反覆聯繫。我大致瞭解自己寫字的許多不足之處,只是精力有限。讀書和寫字來說,我偏向於讀書,讀聖賢書,比如《黃帝陰符經》、《道德經》、《論語》、《素書》等。


力量來自於勢,力量來自於積累,山澗小溪的力量有限,洪水則能滔天,瀑布則能淹沒。一個道理。


崇儒


書法中的力量與我們平常所說某人力量大等不同,它不是一種具體的力量,不能用一定數據來量化。

物理中的力既可進行定性研究,也可進行量化研究,而書法中的力只能定性。

力在書法中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骨力,又謂之剛勁之力或果敢之力,有挺拔、勁健、乾脆、痛快的特徵。

一種是筋力,又謂之柔和之力或含忍之力,有凝練、婀娜、遲澀、沉著的特徵。

前者適宜於:北碑中的方筆楷法及唐碑中的歐、褚、柳等風格。

後者適合於:北碑中的圓筆楷法如《鄭文公碑》《石門銘》等,以及唐碑中的顏楷。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個問題的角度有些意思。書法中的力量從那裡來的呢?我們知道有這樣幾句話,“詩言志”,“書乃心畫”,“心跡”等等。詩歌是作者的情感以詩化語言的描述。書法呢,也是如此,是書法家的情感和審美情趣觀念,通過書法的線條空間,形質,書寫內容等的的表達。





而在書法的審美中人們往往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美妙的體悟,如“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爽爽有一種風氣。”、“蕭子云書如上林春華,遠近瞻望,無處不發”、“蕭思話書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蓋草書之為狀,宛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又或如“沉筋入骨”、“力透紙被”、“入木三分”等美的意象和力感。


一是技法的嫻熟,技法不熟,落筆必定遲疑無定,心中無法。技法的熟,可以使得力感的審美追求由內心達於紙,有也就是產生了筆力,“多力微筋者勝”。

二是用墨適度,蘸墨過多,也容易使得線條發軟。用墨適當,書寫書有澀感或如物拒之,需澀行逆進,這時就需要非常好的腕力和筆力去掌控,而且必須提心、提勁才能書寫,點畫中的力感自生。


三是性格與審美觀念產生的力。“自如其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書法家在生活中或進入書法創作狀態是往往意氣風發,甚至有一種“揮斥方遒”指揮若定的狀態或精氣神,這種狀態下,心力、筆力、意念力、情感產生的力等挾持奔雷卷石之萬千力奔赴腕底,自然注入字裡行間。如懷素、張旭甚至藉助酒的力量,來創作草書,又有如《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那樣的情感的揮發抒寫,都能使得書法產生力量和美的意象、境界。


翰墨書道


書法中的力量從哪裡來?這個提法比較抽象,比較籠統。

下面我具體的分析一下,顏體和柳體楷書,他們的力量分別來自哪裡?
對於書法作品來說,中鋒行筆,使筆畫雄強。另一方面,對於左右結構的字來說,左右兩部分的俯仰和相互之間的呼應,是力量的源泉。像上面的“佛”字,立人旁右傾,弗字左傾,從而形成了底部寬上部窄的格局。就像一個高聳入雲的古塔般莊嚴而雄健。

像“不”字,字體向左傾斜,欲倒而不倒,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力量,猶如比薩斜塔。
顏體楷書,結構寬博而穩重,起筆和收筆,都注重藏鋒,他的力量都藏在筆畫之內。我們後人評論他的書法作品的風格有篆籀筆意,就是說它的筆畫,外柔而內剛。

書法中的中鋒行筆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寫起來,還是比較難的,沒有十年20年的功夫你根本就不能夠參透其中的魅力。

建議有一定楷書功底的朋友們,去寫寫隸書。取法高古,才能夠學書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