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學會知足

我們怎樣看待金錢、財富、地位呢?

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學會知足

一般情況下,人們只跟自己的同事團體來往,這個團體才是他們衡量自身成敗的參考指標。例如,年收入在2萬美元到到3萬美元間的階層,有他們自己的社交圈子。在這個圈子裡,一年賺2.96萬的就堪稱高所得,2萬元的則是低所得。一年賺2.96萬的人如果要採用一年賺10萬塊錢的人的標準,結果一定是失落感籠罩,而非滿足感因縈繞。如果人人都和洛克菲勒或唐納·川普比較,我們的社會一定比現在更動盪不安,許多人也會終生不滿,生活在痛苦深淵中。

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學會知足

這些不知足者的原因在於心理不平衡。他們通常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又深受貧窮之苦。他們專心一意追求金錢和往上爬,以填補“情緒的缺口”,可是再多的汽車、衣服或現金,也填補不了心靈的無底洞。另一種造成這種心理不平衡的原因是價值觀扭曲。有些人從小被諄諄教誨:有錢是老大,沒錢靠邊站;唯有錢是力量。

在經典之作《什麼讓山米跑》一文中,山米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窮人,他對錢水不知足,因為他一向被灌輸的人生目標就是賺大錢。在力爭上游的過程中,他感到生命空虛,覺得自己的一生就像一部在真實世界裡不斷上演的通俗劇。

每個社會階層都有他們本身的期望層次。舉例來說,隸屬那70%滿意型金錢風格的人,住在一間價值8萬美元的房子,就覺得很快樂。而如果是不滿足型的金錢風格,他的期望層次就會不斷升高:可以負擔得起15萬美元的房子時,眼睛已經看到20萬;擁有20萬的房子時,30萬的又已成為“必需品”任何經濟階層中,期望層次不斷上升都是刺傷不滿意者的利刃,而固定和符合身份的期望層次,則是滿意型金錢風格者保持快樂的理由之所在。

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學會知足

​有人為了調查而去拜訪了居住在洛杉磯有名的“環區”瓦茲(1992年洛杉磯黑人暴動中心之一)的居民代表。他們共25位,全是黑人,家境貧窮,社會地位皆低。談話中,調查人故意引導他們談社會階級問題。他問:“似乎你們對自己的經濟狀況相當滿意。你們對附近比弗利山莊裡面那些要什麼有什麼的有錢人,不覺得氣憤嗎?”22個瓦茲居民大多表現得沒什麼怒火。他們滿意自身狀祝,幾乎從來沒有去想過那些擁有高社會地位的鄰市居民,那是另一個世界,而他們只關心自己所屬的世界。說到有沒有錢的時候,提到的是鄰家的“弟兄們和姊妹們”。統計他們的金錢風格,七成滿意,分散在知足常樂型、量力而為型和冷靜掙錢型。

雖然他們的貧富不一樣,但生活在屬於自己的圈子裡,貧窮人還是愉快地接受了,因為他們不攀比,才有可能讓快樂自然湧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