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典家具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我國傳統傢俱結構有悠久而優良的傳統,至宋代而愈趨成熟。自宋歷明,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展,各部位的有機組合既提煉到簡單明確,合乎力學原理,又十分重視實用與美觀。材料的使用,力求不悖其本性,善於展顯其長而隱避其短。某些手法在節約用料上頗有成效。這些優點的萃合,使我國傳統傢俱結構千百年來形成一個精練合理、實用美觀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體系——榫卯!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榫卯結構圖


下面,編輯通過圖片來解析明清傢俱結構之精妙。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燕尾榫結構圖

燕尾榫:相傳為魯班發明,被後世尊稱為“萬榫之母”,是明清傢俱中不可缺少的榫卯連接法。燕尾榫是指兩塊平板直角相接時,為了防止受拉力時脫開,將榫頭做成梯臺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榫結構圖


明榫:製作好傢俱之後,在傢俱的表面能看到榫頭的稱為明榫。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櫃子的門框處。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暗榫結構圖


暗榫:

製作好傢俱之後,在傢俱的表面不能看到榫頭的稱為暗榫,也稱“悶榫”。暗榫的形式多種多樣,就直材角結合而言,就有單悶榫和雙悶榫之分。明式太師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腦和扶手的轉角處常用暗榫。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楔釘榫結構圖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常用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兩片,將這兩片的榫頭交搭,同時讓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動。圈椅、皇宮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釘榫。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套榫結構圖


套榫:明清傢俱椅子搭腦與腿料連接時不用夾頭榫,而是將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腦也相應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後將二者套接,這類榫卯結構稱為“套榫”。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抱肩榫結構圖


抱肩榫:這種榫卯結構常用在束腰傢俱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處。抱肩榫常採用45度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從外形看,此榫的斷面是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從而使束腰及牙條結實穩定。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鉤掛榫結構圖


勾掛榫:通常用在霸王棖與腿的結合部位。霸王棖的一端託著桌面的穿帶,用木銷釘固定,下端交帶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頭向上勾,腿足上的棖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頭從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夾頭榫結構圖


夾頭榫:這類榫卯結構在案形傢俱中最常見,傢俱的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與牙頭,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結構穩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變動,又可將桌面重量分擔到腿足上來。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插肩榫結構圖


插肩榫:也是案類傢俱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雖然外觀與夾頭榫不同,但其結構卻與夾頭榫相似。插肩榫與夾頭榫不同之處是插肩榫腿足的上端外側被削出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走馬銷結構圖


走馬銷: 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或圍子與床身之間常用走馬銷,它是“栽銷”的一種,是指將一塊獨立的木塊做成榫頭栽到構件上去,來代替構件本身做成的榫頭。獨立的木塊做成的榫頭形狀是下大上小,榫眼的開口是半邊大,半邊小。榫頭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邊,就可扣緊。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明清古典傢俱的精妙結構(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