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平安桂林網新聞編輯部 文雲 報道)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中國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一種物化見證,是中華民族全部珍貴文物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我國書畫的修復裝裱工藝,與書畫一樣源遠流長,但修復裝裱從來只能在民間口傳心授,要想有所成就很不容易。記者近日採訪了一位業內知名的修復裝裱大師——鄧衍成,他出身於書畫世家,師承父業,技藝超群,修舊如舊,是一位能與古人交流,心意相通的大師,也是廣西首屈一指的古字畫修復裝裱大師,經他修復裝裱的字畫,看不出半點修復的痕跡。

鄧衍成老師,在家裡接待了我。在他家的工作室,他拿出曾經修復的作品照片,與我侃侃而談。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鄧老師,請問國家對古字畫修復裝裱行業發展的態度和政策是什麼?鄧老師對此行業的發展前景有什麼看法?

鄧衍成老師:中國的文物修復專家大多集中在大的博物館,遵循傳統的培養方式,由師傅帶徒弟手把手的傳授技術,國家這方面的政策目前沒有什麼變化,因為從事這方面的人員不可能多,基本上是大的博物館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請問您為什麼會接觸古字畫修復裝裱這個行業?

鄧衍成老師:我是子承父業,我的父親一直以來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我的伯父叫鄧俊群,是一位畫家,在桂林參與創辦了桂林榕門美術專科學校,是當時較有影響力的美術學院,伯父即在美專教書,又從事繪畫創作。我父親擅長裝裱,他是伯父的助手,他們一人繪畫,一人裝裱。抗戰時期的桂林,文化名人云集,帶了很多古畫,找到我父親修畫。解放後,我父親進了廣西區博物館,專業從事古字畫修復工作。我走上這條路,是受家庭的影響和薰陶。我從小和父親學習古字畫修復,即便在文革期間也未間斷,一直跟隨父親刻苦學習,鑽研古書畫修復技術。當年,柳州融水縣城舉辦縣慶書畫展覽,我被借調到縣文化館協助工作,專業技術得到了大家的讚賞。1980年調入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年博物館開放,我又調入桂林博物館從事古字畫修復,直到退休。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鄧老師,請問您接觸這行業多長時間了?

鄧衍成老師:書畫藝術和修復裝裱這塊,我從小受伯父和父親的耳濡目染。在70年代後期開始獨立擔負修復裝裱的工作,後來進入桂林博物館,1997年東莞博物館邀請我去主持該館的古字畫修復,原本計劃呆半年,結果對方再三挽留,一呆就是十年,為該館完成了1600餘幅古字畫和500多冊古代典籍的修復,2013-2015年我在柳州博物館做修復工作,目前,賀州博物館邀請了我。除了廣西區內,我還不時受廣東、甚至國外的博物館邀請,前去修復古字畫。這個工作是我從事了一生的事業。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請問鄧老師從事這個行業有什麼體會和心得?

鄧衍成老師:這個行業也有酸甜苦辣。一是這個工作單調枯燥,夜以繼日重複工作,較乏味,沒有耐心呆不下去。古畫蟲洞多、黴跡斑斑,每天都是重複工作,沒有一定毅力、責任心,做不下來。但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環境,默默無聞的耕耘,讓文物起死回生,重新“活”起來,也給我帶來成就感。另外,從事此項工作,需要較高的道德品質、素質和技能。技能不到家,對文物是破壞,修畫時偷樑換柱,甚至一幅截成兩幅,沒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素質,是無法擔當此項工作的。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您有過不想做的想法嗎?

鄧衍成老師:有。要想將此項工作做好,還需要較高的書法繪畫水平。古字畫修復在於“揭“,還有一個關鍵環節是全色接筆,即對於字畫當中的局部缺失,在保持其原有形態的前提下,根據其上下、前後結構進行合理修復,在修復時還要有歷史知識,對作者的朝代和用筆特點有所瞭解。在我從事此項工作不久,我的技能有了一定名聲,當時有記者來採訪我,看到我修復的作品,問我為何不修補完整,這句話如一盆冷水從頭上澆下。我不好意思的說:“我不會畫畫,所以不敢亂動筆。”當時羞愧得都有放棄修畫的想法。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我苦練繪畫書法10年,終於成功了。我的書畫已多次在全國參展,也舉辦過個人書畫展,獲得了其他專業畫家的好評。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請問在廣西從事這個行業的專家有多少人?

鄧衍成老師:廣西區內人員寥寥無幾,我退休後,很多博物館邀請我去幫鑑定,做古書畫修復計劃。但是目前很多老一輩古字畫修復專家已經退休,而年青人才又接不上,古字畫修復人才出現斷代現象。1981年我參加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古字畫修復培訓班,當年同我一起參加古字畫修復培訓班的學員現在已有80%轉行,目前,國內的古字畫修復專家已經青黃不接,後繼乏人。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您做為這個行業的專家,您是如何培養人才及傳承技術的?

鄧衍成老師:在傳幫帶方面,我一是為工作過的博物館帶些學生,此外,我帶的兩個徒弟已經能獨自開展工作了。一個叫張宇,現在桂林博物館工作,接了我的班。另一個叫蔣彬,現是東莞博物館古書畫修復方面的頂樑柱。這兩個都是我外甥。目前收了個徒弟叫劉尹元,14歲,現在學習中。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在如何帶好學生方面,我要求學生德才兼備。第一,學生要有良好的品行,德在前,才在後,品行比技能更重要。第二,要有責任心和擔當。博物館的東西都是文物,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東西,從事這個工作有一定的風險,需要有擔當,在技術還未達到成熟時,要下功夫學,在經過我認可後,才能放手獨自操作。在技術方面,揭畫心、接筆是最難的。這要求從事人員必須有繪畫基礎,懂美學,對歷史有了解,對畫家的風格有了解,順從畫意,與畫融為一體,多方技能掌握後才能勝任工作。第三,從事此項工作,要有職業道德。畫經過裝裱後,被包起來了,看不到裡面的東西,用的材料好壞,接筆技巧,不懂的看不出來。第四,要吃苦耐勞、勤奮。古書畫修復靠人工操作,要刻苦鑽研,不下苦功夫,不經過艱苦磨練學不會。第五要具備四心,愛心、細心、耐心、恆心。愛心就是要熱愛喜歡這個工作,沒有熱愛喜歡不會做好。細心就是做這個工作是細心活,如果心急、心躁,是做不好的。因為古畫揭畫心,靠雙手靈巧,如果性急粗心,往往容易把好的搓壞、沒洞搓成有洞。具有耐心,是因為從事修復多則幾個月、半年、一年,常年四季從事此項工作,沒耐心、急於求成、工作做不好,必須忍耐、慢慢按部就班的從事。要有恆心,是因為不認真努力鑽研技術、不會有深入提高。在鑽研前人經驗與技術時,要研究別人怎麼做,每一件有一件的操作,是不一樣的程序,我們要琢磨分析,不斷學習研究,開闊眼界,學別人長處,補自己短處。每修完一副作品,看到完好如初的書畫,成功喜悅的心情,這是對我們付出的回報。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記者:請問鄧老師,您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有什麼目標和規劃嗎?

鄧衍成老師:古字畫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東西,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保留傳承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文物體現的是地方文化,桂林是歷史文化名城,將古書畫修復技術一代代傳承下去,也是彰顯體現文化名城的一種方法。書畫裝裱修復講究的是裝飾性、保護性、實用性。人靠衣裝、畫靠裱裝,打扮得好錦上添花,打扮不好,適得其反。文物保護是文物工作者應盡的義務。我雖然退休了,但是還有精力,還有餘熱。在我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我樂意到其他的博物館帶學生,傳授技術,把傳統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古書畫修復神手——鄧衍成大師

備註:鄧俊群(1906-1990),原名家駿,曾用名梅穀子、梅谷老人、六然老人、六然靜人、廣西融水鎮拱城街人,他以水墨為主,自成風格,他的國畫尤擅長畫梅、蘭、竹、也畫松、鶴、魚、蝦、葡萄等,素有“畫梅聖手”之稱。

1934年 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1936年 國畫作品榮獲廣西第一屆美術展覽大會金獎

1955年 國畫作品《魚峰與龍潭之新氣象》入選全國第二屆國畫展覽會,為廣西博物館收藏

1980年 中央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專門為他拍攝了一部取名為《水墨丹青》的彩色記錄片

1983年 在桂林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1984年 在柳州舉辦個人畫展,義賣為柳堤建設捐款

1988年 桂林市將其題象山一律詩刊於象鼻山洞

1989年 國畫作品《墨梅》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定為非賣品

1990年 入選《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