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爲什麼哭了?

文:精英說 來源:精英說(ID: elitestalk)

“從此,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句話出現在大多數童話故事的結尾

彷彿宣告著一切美好的序幕

殊不知“在一起”之後

現實的難題才剛剛開始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幸福定格》劇照,拍婚紗照的新人

中國人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

正道出了隱蔽在夫妻關係中的荊棘

當婚禮現場的甜蜜浪漫、山盟海誓

變成現實中的柴米油鹽、一地雞毛

此時的公主和王子又是怎樣處理的呢

人是否真的需要結婚?

婚姻中兩個人究竟該如何相處?

關於婚後漫長而細碎的日常生活

應該要如何經營...

帶著對婚姻生活的一系列疑問,紀錄片導演沈可尚用了七年時間,邀請八對夫妻面對面坐在一起,分別就各自婚姻中產生的問題,展開對談。

在每對夫妻開誠佈公的深夜話題裡,有他們對彼此的期待、甜蜜、不解與委屈——從婆媳關係、子女撫養、家庭分工到兩性關係,甚至還有激情褪去後百無聊賴的婚後日常…

透過那些許多夫妻不會輕易觸碰的話題,這部紀錄片揭露著婚姻中種種不為人知的狼狽,將那些不常浮現的討論,赤裸裸、血淋淋地拋到觀眾面前。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我根本就是討厭小孩”

鏡頭中的吳女士和曾先生來自臺灣,是一對典型的中產夫婦。

結婚7年,孩子6歲。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在一次拍攝中,太太提起丈夫現在每天都會喝酒時,先生無意間說了一句,“因為小孩子在吵,比較難睡,喝點酒好睡一些。”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這看似不經意的一席話,就這麼打破了兩人的平衡。

太太覺得自己在生活中用盡了全力,讓孩子不影響到先生的休息;另一方面,她已經犧牲了自己的事業來照顧家庭,但丈夫這句不經意的“真心話”,否定了她全部的努力。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原本,這位先生很難體會到太太的用心,直到太太說出了一句驚人的話,“我根本就是討厭小孩”。

這句話傷了所有人的感情,也包含她自己。

在攝像機前,夫妻間隱藏的問題,如氣泡般從湖底的淤泥衝上水面,然後像漣漪般一圈圈盪漾開來。

在那個尷尬的當下,滿是負罪感的沈可尚也曾質疑自己,“是不是撕裂了一個家庭?”

答案是否定的,當問題浮出水面,夫妻開始直面彼此的困擾,鏡頭的存在讓太太說出了心裡話,先生也開始慢慢學會傾聽、理解對方。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正因為愛的感受發生在一個個瞬間,也就意味著它有可能在一個一個微小的瞬間中被磨沒,當夫妻兩人更多地理解和傾聽彼此,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對話,是讓兩個個體之間的界限消融的唯一可能。

果然,雖然說著“討厭小孩”,後來這個家庭又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你每天跟我講話,能超過一個小時嗎”

其中有一對夫妻,在開口對談時,妻子第一句話是問丈夫:“你每天跟我講話有超過一個小時嗎?”

丈夫笑笑,沉默地看著她:“你都是一直對著手機,你也不會對著我講話啊。”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結婚之後,很多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之前兩個人無話不說,如今兩個人無話可說。

在中國式婚姻裡,這種情況很常見。

全職媽媽要洗衣做飯帶娃餵奶,而大部分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妻子還要兼顧工作。

默默忍受守寡式婚姻和喪偶式育兒的現狀,過得忍氣吞聲。

中國式丈夫習慣了在妻子面前保持沉默,以為這樣就可以忽略甚至解決婚姻裡的所有問題。殊不知,沉默在婚姻裡是一把最鈍、卻傷人最痛的刀。

“你對我發怒,我知道你需要我”

在拍攝過程中,臺灣一對教授的家庭讓沈可尚印象深刻。

李先生和徐女士,結婚30年,有2個孩子,老大18歲。

生活中這對夫婦可以一起追憶十幾年前校園裡才子佳人一見傾心的浪漫,也能夠彼此傾訴自己事業上的困惑和難題,但沈可尚說這些都不足為道,真正讓他感動的是另一件事。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在沈可尚拍攝期間,身為丈夫的李先生一邊要照顧父母,同時還要忙於工作晉升,正處在焦慮的階段。

一天,李先生和妻子就老人和小孩的照顧方式產生了爭執,原本斯文有禮的他,竟當著太太的面把一把椅子摔爛。

此情此景,太太卻並沒有發怒或是反擊,因為對先生的瞭解,她下意識地做出了基於愛的判斷。

她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不會對別人這樣,也不會把這種情緒在別的地方釋放出來,這代表先生在向她求助。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在妻子眼中,夫妻之間吵架爭執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她說:

“在那0.1秒發怒、失控的你,並不是在對我發怒。你只是在尋找一種方法向我Cry for Help。你的憤怒和失控只是外表呈現的,我不能因為那一刻你的憤怒,就認定你是這樣的人。”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這種夫妻相處的模式,讓沈可尚感受到他們彼此在心靈上理解和愛著對方。那一刻,沈可尚更加明白,婚姻中要懂得去傾聽對方,而不是用沉默替代。

原來愛情在經歷過各式各樣的經驗,層層堆疊之後,得以淬鍊成另外一種情感,它比愛情更巨大,更接近生命的親密。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扛著攝像機的日常對話

當《幸福定格》在七年後問世,這部影片的導演也從一個正在拍婚紗照的新人,變成了度過七年之癢的“老人”,七年的拍攝過程也對他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最初決定拍攝這部影片時,沈可尚剛踏進婚姻的圍城。結婚的所有程序走下來,唯獨拍婚紗照的記憶讓他痛苦不堪。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平時習慣躲在攝影機背後的他,被攝影師“像笨蛋一樣操控”。

他發現身邊很多人和自己一樣,會花費一大筆費用去最好的婚紗店拍照,會用盡心思設計最獨特的拍攝主題,甚至還會為了拍照,提前好幾個月減肥、塑形、保養、美容。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要拍攝婚紗照?

婚紗照到底意味著什麼?

進入婚姻後,日子會不會依然如婚紗照上面那樣笑得甜蜜?

他帶著疑問,跟隨很多準備結婚的人,開始了拍攝。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影片中的夫妻談話由淺入深,時而瑣碎,時而沉重,時而甜蜜,時而痛苦,但在無數次瀕臨極端的幸福與毀滅邊緣後,他們卻仍選擇不分開。

通過參與這些的“談心”,沈可尚發現,每一對夫妻都如此特別,又與我們如此相似。

紀錄片在臺灣放映時,導演曾對現場觀眾進行了有關婚姻狀況的調查,其中絕大多數的未婚觀眾群體表示:“不敢結婚”、“婚姻好可怕”。

那些笑著嫁給愛情的人,後來為什麼哭了?

可對於普通人來說,婚姻就是這樣一個無奈又幸福的東西,我們嚮往又恐懼,戰戰兢兢又樂在其中。

而對於沈可尚來說,這部紀錄片陪伴著他婚姻生活的成長。從紀錄片開拍以來,晃晃悠悠5、6年過去,沈可尚有了小孩,婚姻中的感受也愈發深刻起來。

漸漸的,沈可尚也從中淬鍊出了自己對幸福婚姻的答案:

在婚姻這場無可取代的夥伴關係中,愛,可能是來自接觸,也可能是來自陪伴,但更可能是來自真正的對話。

通過對談和溝通,瞭解彼此,共同成長,這比每天說愛你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