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春秋戰國時代,隨著奴隸制走向崩潰,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士。士把宮廷文化和官方教育帶到了民間,引起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私學教育的興起。

秦漢以後,官、私學校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府都設置不同層次的儒學教育機構。就連西夏國,對儒學教育也較重視。西夏統治階級非常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教育,還特設“蕃學”,與“漢學”教育同時並舉,由本民族的優秀學者對青少年進行西夏語文的教育,並使用西夏文翻譯漢文經典。

西夏也推行開科取仕制,同樣尊崇孔子為“文宣帝”,在全國大建孔廟,行祭典,一如內地。

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由於地處邊遠和戰事多發,銀川地區的儒學教育相對後進,並受時局和邊疆形勢的影響而時興時廢,發展很不平衡,進展也較緩慢,加之保存下來的歷史資料較少,目前對於明朝以前銀川儒學教育的全貌與沿革情況還不太清楚。

但是從明朝開始,據地方誌記載:洪武二十八年鎮人朱真首創寧夏儒學四所,到建文年間局勢動亂,儒學幾廢。永樂元年整頓復課,永樂四年,四衛儒學實行合併聯合辦學,改名為”寧夏等衛儒學”。教課書以《四書》《五經)《御製大誥》和本朝律令為主,因銀川為邊防要地和軍衛特區,所以又增開《百將傳《武臣大誥》兩課。生員來自本地的官、兵和軍民子弟。

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寧夏等衛儒學於正統年間改為學宮,時任寧夏巡撫興教重學,學宮得到大規模翻新改建,以後歷任巡撫相繼擴建學宮,增置學田,銀川的儒學教育漸漸步入正軌。

清代銀川儒學在明代的基礎上大大向前邁進。寧夏學宮規模宏大,為塞上屈指可數的讀書和學術研究勝地。僅從清初到乾隆年間,寧夏府考中進士就有26人。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制前後,銀川地區也先後出現了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和中學堂,儒學教育開始向近現代教育過渡。

書院辦學方式是儒學教育的發展,但仍然屬於儒學教育的範疇。銀川地區的書院,明代以前不詳,據現在能查到的資料,明朝正德年間寧夏鎮城開始試辦書院。明清兩代,寧夏鎮城書院從小到大,由少到多,不斷壯大。

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文昌閣

明朝寧夏鎮城著名的書院有養正書院。養正書院是明朝時寧夏鎮的第一所書院,是由嘉靖十七年寧夏巡撫吳鎧創建的。“養正”,語出《易經·蒙》和《抱朴子》寓意“建學養上”和“修養正道”。嘉靖末年,寧夏連年地震,鎮城破壞嚴重。嘉靖四十三年,新任寧夏巡撫王崇古,命人重建書院,新落成的書院改名為換文書院,“揆文”,語出《禹貢》:“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寓意寧夏為武衛巨防,亦要興學以修文。萬曆年間巡撫羅風翱、黃嘉善曾相繼增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銀川地區不僅出現了書院,還出現了一些專門教育的學校,如“寧夏商學”“寧夏武學”和“寧夏宗學”。

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寧夏商學

專門招收商戶子弟讀書的學校。明代寧夏花馬池盛產鹽,招來內地大批鹽商在寧夏設店販鹽。寧夏於天啟元年開設商學一所,只准常年駐寧夏的外籍鹽商子弟入學就讀。乾隆四十三年因本籍商人子弟冒充外籍鹽商子弟應試案發,次年裁撤商學。

寧夏武學

明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專門學校。弘治十三年,寧夏巡撫王詢設初級武社學一所,至隆慶、萬曆年間升格為寧夏武學。學生由提學官選送,以都、衛、司、所應襲子弟年滿10歲以上者為合格。民家子弟亦可擇優入學。在學時間3年,期滿考試合格者可授武職,不合格者留學一年再試。畢業後再進行武舉鄉試,最後進京會試。

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寧夏宗學

專為慶藩宗族所辦的貴胄學校。寧夏慶藩宗學於嘉靖九年建。萬曆二十年,宗學毀於“哮劉叛亂”,次年重建。宗學建立前,宗室子弟的學習由各王府自設塾館。宗學設立後,慶藩親王、世子、郡王和將軍中尉等宗人子弟8歲以上未授封者,均令其入學讀書、習禮。

銀川書院

原名巖綠書院,創建年代不詳,乾隆十八年知府趙本植請準改建,這時人們已習用“銀川“指代寧夏府城。乾隆三十三年進行大規模擴建。同治二年毀於兵亂;八年維修過後暫行復課。光緒年間,書院漸漸名存實亡。

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維新書院

寧夏駐防八旗子弟就學之所。雍正三年,清廷在寧夏建立滿營,並創建維新書院供駐軍子弟入學。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舊滿營城毀,乾隆五年改於城西新建滿營。

靈州鍾靈書院

清乾隆三十八年,署知州周人傑創建,後漸傾廢。乾隆五十二年改名奎文書院。同治二年毀於兵亂。清朝末期,朝廷被迫實行局部革新,於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制度。於是,作為儒學應試教育的書院逐漸失去了生存基礎,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為新式教育所代替。

建書院滿城書香 辦教育培養英才

很快,全國各地的書院紛紛改為新的辦學形式——學堂。寧夏知府高熙喆、趙惟熙先後於光緒三十年、三十一年,將銀川書院改建為寧夏第一所新學堂一寧夏府中學堂(今銀川一中前身)。

銀川地區的教育事業漸漸向近現代教育緩慢邁進。

來源:《銀川史話》(寧夏地方史話叢書)

歡迎投稿,一經採用,稿酬從優,爆文重獎!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