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高頻考點 | 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近幾天歷史君整理了近幾年歷史的高頻考點,大家記得要看喲,你很有可能會用到!

一、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胡佛總統仍然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導致危機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實行新政。

2、 新政的過程

(1)過程(2個階段):第一階段:1933~1935年,著重調整和復興經濟;第二階段:1936~1939年,著重改革。

(2)內容(3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改革(Reform)。

(3)項目(4個方面):整頓銀行與金融業、調整農業政策、復興工業、實行社會救濟與舉辦公共工程。

(4)結果: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但未能消除危機。

3、實質:實在堅持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一次局部調整。

4、 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中的作用。

(1)政治機制上:羅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國的行政權力急劇膨脹。

(2)經濟機制上:羅斯福新政初步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標誌著資本主義告別了自由放任的時代,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3)社會保障機制上: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社會弱勢群體開始享有法定的經濟保護。

5、影響:新政作為通過國家干預來擺脫經濟危機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為二戰後美國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政策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6、對改革開放的啟示:要恢復發展生產力,必須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從國情出發,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時代的發展制定合適經濟發展方針、政策與策略;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

二、二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

高頻考點 | 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2、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自我調整。

3、當代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整

(1)調整的過程

(2)對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認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新變化是人類不斷學習和借鑑各種文明成果,為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的結果,是人類應對經濟危機的挑戰的措施,從這個意義上說,羅斯福新政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借鑑了蘇聯計劃經濟的手段和機制;同樣的,二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新變化也為中國所借鑑。

高頻考點 | 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高頻考點 | 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三、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背 景

目 的

內 容

效 果

戰時

共產

主義

政策

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蘇維埃政權困難重重

為了戰勝國內外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實現向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

實行餘糧收集制;實行廣泛的工業國有化;取消了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實行成年人義務勞動制

適應了戰時需要,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保證,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情況,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為迅速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鞏固蘇維埃政權

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採取租讓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廢除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蘇俄經濟走出困境,從而為實現工業化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工農聯盟得到鞏固,進而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它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實施後的俄國,仍然是落後的農業國;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後開展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迅速把俄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加強國防力量,維護民族獨立,捍衛社會主義制度

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完全靠行政手段管理經濟,視指令性為一切經濟活動的目標和準則;單一的按勞分配原則,平均主義嚴重;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

它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它曾使蘇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制度有它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後來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

2、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

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體制弊端日益暴露;農業問題堪憂;斯大林逝世

赫魯曉夫改革成效不大,糾正赫魯曉夫改革造成的混亂

經濟全面滑坡,社會陷入危機邊緣


措施

農業

給予農民一定的生產資料,開荒增產,種植玉米運動

擴大企業自主權,降低指標,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放鬆對個人副業的限制

推行“加速戰略”方針,實施根本性變革、改革所有制、允許個體經濟存在,後轉向政治體制改革

工業

部分管理權下放地方,推行“物質利益原則”

推行新經濟體制,注意運用價值規律,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積極

一定程度上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一定成效。打 開改革之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精神

前期取得一定效果,經濟有所提高

突破舊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卻沒有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體制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國內局勢失控,導致蘇聯解體

侷限

沒有突破舊體制;脫離實際;盲目性大;個人作風急躁,反覆無常,造成混亂

沒有突破舊體制;後期趨於保守,改革陷於停滯;與美國軍備競賽,使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三次改革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弊端;都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改革過程脫離了蘇聯實際;結果成效都不顯著,可以說是失敗的改革。

不同點:赫魯曉夫改革側重於農業,勃列日涅夫改革側重於重工業,戈爾巴喬夫則從所有制和商品經濟入手;前兩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後者未見成效轉向政治體制改革,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前兩者失敗是因為未改變原有體制,對斯大林體制進行小修小補,後者雖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卻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

高頻考點 | 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四、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過程

高頻考點 | 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2、20世紀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美國、俄國、中國三個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認識

(1)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俄國通過市場用固定的糧食稅、國家資本主義和商品買賣的辦法恢復發展生產,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同農業的市場交流,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但到1927年後新經濟政策被廢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1932年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美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即用一定的經濟計劃來調節資本主義產銷間的矛盾,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混亂和盲目,達到解決經濟危機的目的,擺脫了經濟危機,並促進二戰後出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世界趨勢。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克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生產力,最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現代化建設出現繁榮景象。

(2)認識:三種經濟模式的改革都是對生產關係的調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

五、工業文明衝擊下的改革

1500年以來的歷史是人類由分散隔絕狀態進入整體發展的一體化進程,其主線是現代化。但在此進程中,不同地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1)經濟上:市場化、工業化。俄國改革:頒佈“二一九法令”農民贖買份地,使近代工業發展獲得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資金和較大的國內市場;頒佈政策扶植工業發展。

明治維新:殖產興業,從西方引進技術和人才,重點發展軍工企業、重工業和基礎設施,通過國營示範、扶持政策和人才培養等方式,積極推動私人企業發展,初步實現工業化,崛起為東方強國。戊戌變法: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俄國改革:①、頒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從法律上承認了農奴的人身自由。

②、統一司法程序,實行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

③、選舉產生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馬等自治機構。

明治維新: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實行“四民平等”;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天皇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承認了人民的一些權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戊戌變法:維新派變法前曾提出色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內容,要求實現君主立憲,表明中國向西方學習已擴展到政治制度領域。

(3)思想文化上:科學化、民主化。明治維新:倡導文明開化,積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實行教育改革,傳播啟蒙思想,大力發展新聞出版事業。

戊戌變法:維新期間,言論、集會、出版、結社活躍,各種社團和報刊層出不窮,近代文化和教育事業獲得較快發展;出版事業進步、近代傳媒從通商口岸擴展到內地,猛烈抨擊了封建思想文化,促進了思想啟蒙,開啟了新的時代風氣、社會輿論和思想觀念,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遺產。

(4)軍事上:現代化、西方化。明治維新:建立新軍隊,實行義務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備軍,大力改進裝備,培養指揮人才,實施武士道教育,只對天皇負責。戊戌變法:裁汰綠營,西法練兵,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5)社會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明治維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會習俗,發生了深刻變化。戊戌變法:維新派摒除陳規陋習,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纏足、興女學等運動引領時代新風。

☆、認識提升:從總體上說,改革符合歷史進步的趨勢,必然產生積極的成果並載入史冊。但具體到某次改革和改革人物,就有成或敗兩種可能的結局,而且失敗也不是絕無僅有。

那麼如何保證改革能取得成功呢?

歷史上的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概而言之,最高權力、改革內容、政策策略、方法步驟、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及改革家個人素質等諸方面均是改革成敗的因素。

從根本上說,改革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代表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反映大多數人的願望和利益,得到廣泛的擁護和有力的支持;必須把握好時機,特別要講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驟。改革史能將這些事實和道理剖析分明,為今天和未來的改革提供歷史的啟迪和智慧。

高頻考點 | 一 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