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布局——合併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給大家分析了不同的生產線佈局,包括著名的U型生產線。這篇文章,我們來看一下更為複雜的情況,生產線的合併。

生產線佈局——合併

生產線合併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給大家分析了不同的生產線佈局,包括著名的U型生產線。這篇文章,我們來看一下更為複雜的情況,生產線的合併。

通常,將支線與主線合併的好處是,在二者之間不需要設立倉庫。如果支線的產出可以匹配主線的需求,你就可以建立一個高效的物流,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在製品。因此,它會是一個非常精益的系統,可以在支線和主線之間形成單件流和小批量生產。舉個佳例,豐田和日本電裝不懈地追求單件流生產,他們甚至在整個裝配系統中安裝了一個鋁鑄造車間,使生產線具備必需的輸出和足夠的靈活性,以便及時提供零件(準時化生產“JIT”)。

梳型線(Comb-Line

梳型線採用梳式設計將不同的子生產線合併到一條主線中。所有支線的另一頭連接到主線。例如一些手動裝配線,主線與支線的操作人員站在同一側,不僅帶來了流暢的物流,還創造了一個緊密的群體。這樣,子裝配線發生的問題也得到了快速的解決。由於密切的交互作用,所有相關操作人員都可以快速學會如何減少生產線的問題。

梳型線的另一側可以用來將額外的材料帶到主線上,因為叉車和超市循環系統從這一側可以很容易地進入。

生產線佈局——合併

脊椎線(Spine-Line)

脊椎線,有時也稱魚骨線,主線的兩邊同時存在支線,工人們在主線的兩邊工作。它有類似於梳狀線的優點,但使用叉車或超市循環系統時,材料帶到生產線上可能更困難,因為兩邊都被支線佔據了。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

生產線佈局——合併

分割價值流

價值流通常是一個具有許多分支的系統。想要設計一個好的價值流系統,必須充分了解這些構成完整價值流的分支。我們將這些分支稱為“子價值流”。子價值流的產生通常是下面幾個因素引起的:

生產線佈局——合併

合併部件: 這無疑是最大的原因。當兩種部件合併時,就會合成一個價值流。從而,兩種部件的物質流便成為這個價值流的兩個子價值流。

截然不同的生產技術: 比如很難在裝配線上有一個鑄造工序。豐田和日本電裝對“單件流”的持續追求中,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負面技術影響: 有時,一種工藝可能會對另一種工藝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如果一個5000噸的衝壓機旁邊有一個高精度的銑削操作,那麼銑削的精度能力將降低。

“我的地盤”: 通常,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包含若干個工廠,一個工廠可能與其他工廠屬於一家公司,也可能與外部工廠合作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地盤之爭自然產生。很少有工廠經理願意放棄一部分生產。因為生產意味著員工、收入和權力,而放棄與否取決於這部分生產對你有多重要和你自身的影響力,你可以爭奪它,也可以放棄它。你不可能和所有工廠戰鬥,而應有所取捨。

價值流分支:

解耦(Decoupling) vs 單件流(One Piece Flow)

大型裝配系統十分複雜,以至於不能將所有部件系統在一條線上裝配。以單件流的方式連接各子價值流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同時這也是最難管理的方式。即便強如豐田,也需要在各子價值流之間設置緩衝庫存。

在上一節,我們討論了幾種分割價值流的可能性。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去解耦價值流。你可以解耦物質流,也可以解耦信息流。

生產線佈局——合併

不解耦: 即單件流方式。一個工段(或子價值流)只生產下一個工段(或子價值流)所需要的部分。這通常非常高效,但也是最難實現的。

只解耦物質流,不解耦信息流: 主要例子是FIFO線。在工段之間設置緩衝庫存,以匹配速度的波動,但是這些工段仍然同屬一個信息循環。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汽車座椅製造。雖然設置了緩衝庫存,但生產汽車的指令也決定了生產相應的座位,座位必須在汽車需要時及時準備好。

同時解耦物質流和信息流: 主要例子是超市系統。只有當下遊的工段使用了上游工段的部件時,上游工段才開始生產。超市系統適用於大批量生產,但不適用於按訂單生產的零部件。對於按訂單生產的部件,這種材料流和信息流的解耦通常是不可取的,因為生產產品週期太長。理想情況下,你可以同時為產品做組件,這需要一個耦合的信息流。如果你只在需要的時候才開始生產,那麼你的總交貨期會變得非常大。

只解耦信息,不解耦物質流: 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這意味著部件必須在需要的時候準備好,但是在需要的時候不通知上游的工段。為了完整起見,我在這裡加了這個。可以忽略。

那麼,應該在什麼時候、在哪裡進行解耦並將其分解為不同的子價值流呢?你必須找到一個折衷方案。當然,不解耦是最有效的,但它也是最難管理的(如果管理不好,效率可能比其他系統差得多)。確切的答案取決於你的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