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於七後人避禍到膠州,乞討爲生,百年後靠兩箱黃金重振家業

青島:於七後人避禍到膠州,乞討為生,百年後靠兩箱黃金重振家業

順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二十二日,對棲霞唐家泊子的於家來說,是很糟糕的一天。清廷出動重兵,鎮壓了鋸齒牙山的"於七起義",屠殺萊陽、棲霞兩地百姓十萬人。並下令捉拿兵亂的主犯於樂吾。

於七見清兵來勢洶洶,趕緊安排家人和宗族四散逃離,願意離去的百姓和軍士也都各自逃走。

於樂吾的長子於守宰,繼承了父親一身武藝,他趁亂將妻兒送出了唐家泊老宅,帶著他們一路不敢停歇,由萊陽一路經過即墨藍村,稍事休息之後,跨過大沽河,到了膠州店口村,這才敢略微停下腳步。

幾百裡地的狂奔,幾乎精疲力竭。他們找了附近一個破廟躲避,商議今後的去向。於守宰和妻子商議,決定分開行動,由妻子帶著三個孩子繼續往西,離棲霞越遠越好,於守宰去看看父親有沒有逃出來。

商議既定,一家人忍痛別離。於守宰回到唐家泊子,找到了還在奮戰的父親於樂吾,加入了戰鬥,不幸罹難。

青島:於七後人避禍到膠州,乞討為生,百年後靠兩箱黃金重振家業

於守宰的媳婦當時不過三十歲,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繼續向膠州方向走去。當時大兒子才七歲,最小的孩子尚在襁褓。於家媳婦用身上僅剩的一點錢,僱了一輛獨輪推車,把隨身物品和女兒、小兒子放在車上,自己和大兒子步行,來到了膠州城的周家莊。

清廷四處通緝反賊餘黨,娘四個不敢再用於家本姓,改姓"張",任誰問起,只說姓張,不記得自家名字,大家都稱呼她"張沒名他娘"。一家四口在周家莊暫時安頓下來,每日靠乞討度日。沒多久,她就聽到了於家被徹底清剿的消息,看到許多官兵經過膠州城前往棲霞。

她不敢在周家莊待下去,帶著孩子跑到膠州城東邊上的一個偏僻小村躲避,每天只在街上人不多的時候出來討一點吃食。當時天災人禍不斷,流民乞丐四處都是,倒也無人關注這個帶著孩子的乞婆,竟然躲過清兵的通緝搜查,僥倖活了下來,保住了於七的最後血脈。

青島:於七後人避禍到膠州,乞討為生,百年後靠兩箱黃金重振家業

就這樣過了幾年苦日子,三個孩子都可以幫助家裡做些簡單的事情,清廷的通緝也逐漸消停,於家娘子才敢拋頭露面,出門尋找生計。她在當地的有錢人家裡找了一個做飯的差事,多少算是餬口的營生,東家每日的剩菜剩飯也可以帶回來給孩子果腹,相比當初的乞討窘境已是天壤之別。

又過了幾年,於家兩個孫子都能夠自食其力,各自外出找一份生路,養活自己,孝敬母親。於家娘子的小兒子,在膠州小麻灣村的一個富戶家做工,這個富戶有個女兒,婆家姓韓,早年守寡,帶著兩個閨女跟在姥爺家過活,大的已經出嫁,只有小的待字閨中,也到了該選婆家的年歲。

她聽說了於家小兒子的身世,對於家娘子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孩子過活的遭遇感同身受,見於家小夥子長得英俊帥氣、人品端正,就想著把他留下,找個養老女婿(凡家中只有女兒沒有男兒,不願女兒嫁出而招入女婿的稱為養老婿,也稱招仔婿)。

青島:於七後人避禍到膠州,乞討為生,百年後靠兩箱黃金重振家業

於家娘子一聽,這是個改變孩子命運的好事,也顧不得是不是上門婿,問了兒子的意見後,就答應了親事。這樣,於家娘子的小兒子,就跟著富戶的小外孫女到了膠州韓家過活去了。

這個大兒子,沒有弟弟的好運氣,跟著於家娘子到了四十歲上,還沒成家。後來還是於家娘子出面,找到了小兒子,讓他幫忙給找了個家境一般的女子,給哥哥結了親。

當時有個"窮大輩兒、富小輩兒"的說法,就是說,大家富戶成家早,生孩子也早,同樣排輩分,就越來越小,而窮戶娶不上媳婦,生孩子都很晚,後代的輩分就越來越大。

由此之後,膠州的于姓就分出了兩支,兩支分別為大沽河西於(於樂吾長孫一支)和大沽河東於(於樂吾次孫一支),于姓一世祖就是於樂吾的長孫於沒名(即"張沒名")。

據說,長孫一支對當年棲霞一役和家族變故記憶深刻,甚至還傳下來很多關於棲霞唐家泊老宅的一些故事,而次孫一支則對這些家族的傳說知之甚少,傳說不多。原因就是長孫當時家族蒙難時已經七歲,加之他與母親於家娘子長期生活在一起,經常聽到一些家族的事情,小兒子逃難時還不記事,後來作為上門女婿到媳婦家過活,就很少有這些過往記憶了。

青島:於七後人避禍到膠州,乞討為生,百年後靠兩箱黃金重振家業

於七的次子於守經,也從家族蒙難中跑了出來,他往北邊逃離膠東,一路跑至遼東大連躲藏,後來在當地落地生根,後代有人向丹東、金州等地繁衍生息。據說,他有一個後代,叫於五虎,因行五故名,生於吉林磐石。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當日本人侵略東三省的時候,他參加了抗日農民武裝鬥爭,加入了1932年成立的吉林人民自衛軍土龍山騎兵旅,與義兄弟謝文東一起,組織了1934年的土龍山暴動,擊斃侵華日軍大佐飯冢朝吾等二十餘人,打響了東北農民武裝抗擊日軍的第一槍。

後來,反覆無常、堪比小人的謝文東,先後投靠日軍、投靠國民黨,背叛了東北抗聯,成為盤踞地方的"四大旗幟"匪幫之一。

到了後期,謝文東自感勢單力孤,想起了把兄弟,就蠱惑於五虎出山幫忙,於五虎出於義氣,答應了謝文東的軟磨硬泡,出山幫助匪首謝文東,後來在1946年張聞天將軍的剿匪戰鬥中,替謝文東擋子彈身死。(這段故事細節不詳,有待考證)

青島:於七後人避禍到膠州,乞討為生,百年後靠兩箱黃金重振家業

題外話:

據說,當年於七的長子於守宰,帶著媳婦一家逃難時,從家裡帶出了兩個木箱子。當時他們在膠州大沽河邊的店口村破廟分手,兩人商議把這兩箱東西,刨坑埋在了廟後的地下。約好以後如果還能見面,就回到這裡,取出來使用。誰知這一面竟成永訣。

後來沒過多久,於家娘子聽說,於家宗族老少被清廷斬殺五十餘人,株連人員達三千人,她覺得丈夫於守宰肯定不能回來了。她每日以淚洗面,也不敢讓年幼的子女知道。幾年下來,面容憔悴,人也蒼老了很多。

一年一年熬下來,於家娘子把幾個孩子拉扯大,自己也逐漸衰老。但是她始終不敢去店口村的廟後把東西取出來,一方面是怕招人耳目,另一方面也是不願意面對傷心往事。她死後,秘密就留給了於沒名(膠州於氏初祖),讓他擇機把東西拿出來。

母親去世,於一世年紀也比較大了,他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自己的孩子於二世和孫子於三世於茂。讓他們去店口村看看,找個時候把東西拿出來。

那時候已經是乾隆年間,百餘年過去了,膠州城裡的人對當年棲霞的往事記憶也逐漸淡漠。孫子於茂認為時機成熟,就悄悄找到地方,把兩箱子取了出來。帶回家打開以後,見裡面是碼放的整整齊齊的小金錠,每箱四十個,一共八十個,每個重二十兩。

於家初祖到膠州的一百多年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於茂(於三世)夫婦由祖居的李家河村,向東十五里遷居到石家莊村。當時已經四十多歲的於茂,到了七十歲的時候,產業實現了爆炸式增長,擁有良田千畝,蓋起富麗堂皇三座獨立大宅,當地稱"於家三大門"。

這都是那兩箱金錠的功勞,據說,於家的財富都被於樂吾用來抗擊清兵了,這兩箱金子,不過是全部家產的零星很少一部分而已。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留言給我。如果對文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也請在下方留言賜教。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