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爲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If there is anything the Swiss take more seriously than the precision of their watches or the quality of their chocolate, it's the secrecy of their banks.

——Steve Kroft

如果這世上還有什麼,讓瑞士比對待他們手錶的精確度和巧克力的質量更認真的,那就是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

——史蒂夫·考夫特”

電影《華爾街之狼》中,為了轉移不法資產,規避來自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視線,小李子萊昂納多飾演的喬丹·貝爾福特決定將約2000萬美元轉移至國外,而最終選擇的對象則是有著“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之稱的瑞士銀行。

“瑞士銀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這句話,曾被包括《華爾街之狼》在內的許多電影反覆提及和渲染。

對客戶的信息進行嚴格的保密,一直是瑞士銀行堅守的制度和原則。這條原則讓客戶的信息安全和隱私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令瑞士銀行的“安全性”聞名於世;但另一方面,也成為無數別有用心的人士隱藏非法資產、逃稅避稅的天堂。

據統計,瑞士銀行保密法頒佈之後,全球資金開始大量湧入瑞士,瑞士銀行一度管理全球近1/3的離岸資產。

但近日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FTA)的一則公告,宣佈了瑞士銀行“最安全銀行時代”的結束。

10月5日,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官網發佈公告,稱按照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AEOI)標準,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已經於9月底同部分國家(地區)交換了金融賬戶信息。

這是歷史上瑞士首次與他國交換金融賬戶信息,而根據相關標準,瑞士境內的所有金融機構都在相關協議標準下,瑞士銀行也不例外。

這意味著,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瑞士銀行,將向協議內的各國稅務部門提供在該銀行開戶的金融賬戶信息,包括賬戶持有者姓名、住址、國籍、納稅識別信息、賬戶餘額等關鍵信息,不再為其客戶保密。

對於長期以來依靠瑞士銀行保密制度隱藏非法資產、逃稅避稅的各國不法人士來說,此舉無異於將他們身上陰暗的角落曝光於昭昭烈日之下。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

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日內瓦大理事會(the Great Council of Geneva)。

1713年,日內瓦大理事會宣佈禁止公佈歐洲上層階級的信息,除非與理事會有書面協議,否則銀行職員不得與任何人分享客戶的信息,否則將受到民事處罰。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而縱觀幾個世紀的變遷,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的形成和穩定,離不開三個方面的因素:

1、政治環境的穩定:

瑞士政治環境的穩定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來看:

從內部看,19世紀40年代,瑞士各州經歷了小規模的內戰之後,於1848年聯合建立了瑞士聯邦。統一的聯邦為銀行保密制度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而在外部,1815年,瑞士的國際中立立場經維也納議會正式確立,吸引了大批國際資本流入。

政治上的中立為發展銀行業奠定了基礎,讓瑞士在一戰、二戰中免於遭受炮火的破壞,銀行業得以健康發展,銀行保密制度得以長期運行並持續下來。直到今天,瑞士還是國際公認的永久中立國之一。

2、經濟上的吸引力:

18世紀80年代,瑞士的銀行賬戶開始為客戶的存款提供保險,這大幅提高了瑞士銀行的聲譽和客戶資金安全的保障。

一戰期間,戰爭加劇了各種政治和經濟上的不穩定性。為了獲得足夠的戰爭經費,各國紛紛採取加稅的措施籌集資金。

與此同時,瑞士銀行家們宣揚的保密制度逐漸深入人心,瑞士銀行保密、安全的原則,令遠離戰火的瑞士銀行成為歐洲富人們的避稅天堂。大筆資金的流入,也為瑞士銀行業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3、立法的確定:

瑞士的銀行保密制度因為歐洲政局的動盪一度受到挑戰。

儘管1915年瑞士聯合銀行在人事管理方面引入了“緘默戒律”來保護客戶資料,但外界各種不安定因素始終威脅著保密制度的存在和客戶信息的安全。

1934年,三名德國人因為在瑞士銀行的信息被洩露遭受意外,這堅定了瑞士當局通過正式的法律來保護保密制度的決心。

1934年,瑞士聯邦通過了正式的《關於銀行和儲蓄銀行的聯邦法令》(the FederalAct on Banks and Saving Banks),即“1934年銀行保密法”。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在歷史上第一次將洩露客戶信息列入刑事犯罪的範疇,規定銀行必須保護儲戶賬號安全,任何儲戶都可選取自己認為妥當、安全的方式開戶存款,而銀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洩露儲戶信息,否則將受到法律制裁。

極致的保密原則,令除了客戶本人,任何人或機構,即使是一國政府也無法查詢到其在瑞士銀行賬戶的相關信息。加上瑞士銀行本身具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令瑞士銀行成為無數人心目中存儲資產的最佳場所,這其中包括了大量別有用心的人和他們來路不明的資產。

此外,許多歐洲國家所施行的高稅率高福利制度,令大量的高收入群體在享受本國高福利待遇的同時,將錢存在瑞士銀行以逃避本國的高稅收。而出於保密制度,瑞士銀行往往拒絕提供客戶信息,這引起了各國稅務部門的嚴重不滿。

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也因此飽受爭議。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一個時代的結束

歐盟成立之後,2014年6月頒佈了新修訂的《金融工具市場法規》,要求各成員國境內金融機構完全遵守歐盟法規,使金融市場更加高效、靈活和透明。該法規自2017年1月起生效,要求成員國在兩年時間內完成對新指令的轉換。為了防止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喪失,瑞士在2014年簽署了該條約。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與此同時,瑞士銀行還面對著歐洲鄰國長期以來對本國高收入人士借瑞士銀行逃稅的不滿和抗議,“保密同盟”盧森堡的銀行也放鬆了保密規定。

種種因素作用下,瑞士銀行業的保密制度終於開始鬆動。

在此之前,只有同瑞士簽署過防止雙重課稅協議的國家提出要求時,瑞士才會提供銀行資料。即便如此,瑞士也不保證一定合作。而提出要求的國家必須提供逃稅者的確鑿證據,不能抱著可能獲得銀行賬戶資料的希望進行“釣魚”。

而此次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官網公告中所稱的AEOI標準,則指的是2014年7月經合組織(OECD)在G20集團委託下發布的,以加強國際稅收合作、打擊跨境逃稅為目的的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並獲得了當年G20布里斯班峰會的核準。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AEOI標準包括政府稅務部門之間的交換操作標準MCAA和規範金融機構交換信息給本國稅務部門的標準CRS。

按照AEOI標準,9月底瑞士和羅馬尼亞、澳大利亞、加拿大、冰島等國家(地區)完成了首批信息交換。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已向G20承諾實施這一標準。因此,雖然中國不在此次瑞士公佈的首批信息交換名單中,但這只是遲早的事情,儘管這一交換目前來看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

此外,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的說法,這種信息交換並不會直接加重持有海外資產人群的稅負。因此,為此心懷憂慮的人大可不必擔心。

當然,對於我們這些別說存在瑞士銀行的海外資產,“用六位數的密碼都只能保護三四位數的銀行卡餘額”的人來說: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再有的是,我們說的“不必擔心”,是對那些資金來路光明,持有資產合法合規的人說的;

對於別有用心,海外資產來路不明的群體:

無處可逃!瑞士銀行不再為客戶保密,多少富豪瑟瑟發抖

部分資料來源於維基百科、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