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一句話,全場淚奔:哪有什麼高情商,不過是懂得「共情」

何炅一句話,全場淚奔:哪有什麼高情商,不過是懂得“共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裡,有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有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蘑菇,每天撐著傘蹲在房間角落,不吃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

心理醫生想了個辦法:他也撐著傘,蹲在病人旁邊。

病人好奇地問:你是誰?醫生說:我也是蘑菇。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起來走動。病人就問:蘑菇怎麼能走來走去?醫生說:蘑菇當然能走來走去。病人覺得有道理,也站起來走動。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漢堡吃。病人又問:蘑菇怎麼能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說:蘑菇當然能吃東西。病人覺得很對,也開始吃。

幾周後,病人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曾這麼定義共情:所謂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關係之中,一種關係到底是滋養,還是損耗,關鍵看共情的程度。

1

提到共情能力,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何炅。

《嚮往的生活》第二季的時候,節目組請來了運動員武大靖和韓天宇。

作為運動員,他們因為訓練比賽,八九年都未曾回家過年,為了保持身材,他們嚴格控制體脂,基本不能吃豬肉。

對此,很多人可能覺得不以為然。

但是,當何炅含淚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在場的每個人,眼眶都溼潤了。

他說:我對於運動員都是高看一眼的,為什麼呢?他們是在絕大數多人忍受不了孤獨的情況下,在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帶著一個自己根本決定不了的夢想在努力。

何炅一句話,全場淚奔:哪有什麼高情商,不過是懂得“共情”

是啊,為了一個自己決定不了的夢想在努力。

俗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運動員的心酸只有他們自己才會明白。

然而,細心的何老師,早就注意到武大靖那雙畸形的腳。

何炅一句話,全場淚奔:哪有什麼高情商,不過是懂得“共情”

這雙腳,被冰刀磨得傷痕累累,骨節超乎尋常地大,日積月累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了。

說這話的時候何炅的表情太心疼了,彷彿是自己的孩子受傷了一樣,幾乎要哭了。

何炅一句話,全場淚奔:哪有什麼高情商,不過是懂得“共情”

何炅大概是那種很能感同身受的人,

他這種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做出積極反饋的行為,就是典型的共情。

共情是植根於心底的修養,它需要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沉澱。一個人共情的程度,體現了他愛這個世界的深度。

2

婚姻好不好,看夫妻的共情能力就知道。

在柴米油鹽中歸於平淡的婚姻生活中,如果夫妻雙方不能共情,大概就只剩下抱怨、指責和冷漠。

最近何潔離婚上了熱搜,赫子銘覺得她過於強勢,使自己喪失了丈夫應有的家庭地位,尊嚴掃地。

而何潔則認為老公不思進取,把家庭重擔全壓在她一人身上,對她絲毫沒有半點體貼。

和很多不幸的婚姻一樣,在生活中,他們不停地在聲討對方,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的不易,始終無視對方的付出,更沒有試圖去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及真實需求。

其實一段婚姻走到盡頭,夫妻雙方都有責任。

世上沒有兩個相同的靈魂,每個人都是擁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再愛你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凡事都跟你的想法一樣。

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則是相似的。

在婚姻生活中,你的共情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婚姻的質量。

對於包容理解的人來說,差異是吸引力,它成就的是甜蜜的愛情;對於冷漠自私的人來說,差異是殺傷力,是婚姻變質的殺手。

只有懂得欣賞對方,尊重對方的感受,感知他們的情感需求,並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關懷,這樣的婚姻,才能經久不衰。

3

共情能力,影響親子關係的質量。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講過一個諮詢案例:一位爸爸為了不讓兒子像自己一樣高度近視,就禁止他看電視和吃糖。

簡單粗暴的“禁令”,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道理也講了,脾氣也發了,孩子最後糖也吃了,眼睛也近視了。

對此,武志紅老師指導這位爸爸使用“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做法,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被愛和理解,放下防備,接納建議。

此後,這位爸爸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能從中發現積極因素,把無條件積極關注做到極致。

後來,他們移民國外,孩子遇到諸多挫敗和不適應,這位爸爸更是堅持事事共情:首先關注孩子的遭遇,感同身受,接著尋找原因以及受挫背後帶來的動力,然後積極解決。

他在親子關係中的“共情”做法,成為孩子莫大的精神財富。

很多時候,我們陷入親子溝通的僵局,往往就是因為我們總是一味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喋喋不休地講道理。

說教無用的情況下,還會打罵,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孩子獨立人格和情商的發展。

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時,大腦處於非整合狀態,即便你說得再有道理,他也很難聽進去,更別說理解和執行。只有在接納他的情緒後,傾聽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感受,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良好的親子關係永遠都是共情孕育的產物。

4

這正如羅傑斯說的那樣,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它基於人類共同的心理沉澱,讓我們懂得他人,而不是成為他人。

共情,不是簡簡單單地對別人表示理解就夠了,而是要對他人的非言語行為和深層情感源頭做出積極反饋,通過現身說法,或者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受來讓對方知道你和他的共鳴。

當我們明白這點,就會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與對方的真實感受相連,讓對方感到被信任和理解,達到有效溝通。

共情多一分,我們離美好就近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