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引到了家裡|「我與改革開放40年」有獎徵文

自来水引到了家里|“我与改革开放40年”有奖征文

自来水引到了家里|“我与改革开放40年”有奖征文

在兒時記憶中,每一個清晨,媽媽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挑著水桶到村子旁的水井裡去取水。在那個吃水全靠挑的年代裡,挑水是每一個婦女必須學會的一項生活技能。哪個姑娘出嫁都有一對鐵皮水桶作為嫁妝陪嫁,到新郎家的第二天要舉行隆重的挑水儀式。

上世紀80年代出生在農村的我們,都有過挑水的經歷。在我上學前,清晨也挑著小水桶跟著媽媽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到幾百米外的水井裡取水。上小學後,我和哥哥每天下午必做的家務就是挑水,把家裡的兩個大水缸裝滿。

父親總盤算著怎樣為家裡人減輕挑水負擔,便找來竹子剖成可以輸送水的竹槽,到家後面的山坳裡挖了一口小水井,將一節節竹槽放在搭好的木架子上把水引到家裡。由於不可關控水流,每次接水都要跑到水井邊把水槽放在出水口,待水接滿後再到水井邊把水槽收起。這是最原始的“自來水”管道,每逢暴風雨,木架和水槽就會被吹倒塌,水槽還時常被途經樹林裡的落葉堵塞,而且竹槽的使用壽命也不長,經過一個春秋的風吹日曬就會開裂漏水,父親得時常沿途去檢修和維護。

自来水引到了家里|“我与改革开放40年”有奖征文

網絡配圖

就這樣過了幾年,條件允許的鄉親們開始用塑料水管從村子裡的水井裡把水引進家。由於水井設置缺乏科學性,一到冬天水井就枯水,每逢雨季山洪就湧入水井。眼看用水情況不佳,2007年,父親邀約鄰居們到村子附近山坳裡尋找合適的水源,與大家商量著深挖蓄水池,購買鋼質水管把水引到家裡,7戶人家出錢出力,總算把水引進了家。可過了兩年,水池下游的稻田主人反映蓄水修建影響了農田的灌溉。最後,大家商定了一個既能解決吃水問題又不影響農田灌溉的辦法:每天早上和中午分別開放1小時水閥。

2010年,國家人畜飲水工程的春風吹進了我們村子,政府專門立項為村子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國家撥款、村民出力,政府負責安排專家勘察水源,設計水源地蓄水池,勘測水管架埋路線,在村子南邊和西邊分別修建了兩個大蓄水池,把水從10多公里外的水源地引到兩個水池中,再把水分輸到全村各農戶家中。至此,鄉親們告別了祖祖輩輩挑水喝的日子,全村200多戶1500多人不再為飲用水問題發愁,所有村民家中隨時擰開水龍頭都有嘩嘩的自來水流出。

自来水引到了家里|“我与改革开放40年”有奖征文

網絡配圖

自来水引到了家里|“我与改革开放40年”有奖征文

德宏團結報通訊員 尹麗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