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

劉波的朋友圈


關於歷史上雍正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多麼的難以確認,畢竟,有康熙的《遺詔》,同時所有的正史都沒有“雍正篡位”的蛛絲馬跡。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

在康熙傳位給四阿哥胤禛的這件事上,最大的疑問,也是懷疑派的唯一的支持依據,就是康熙駕崩的時候,皇位繼承人呼聲最高的十四阿哥胤禵並不在康熙身邊,倒是自稱“散逸之人”的四阿哥胤禛在皇宮陪著康熙,並得到了傳位詔書。

這個證據,或者說所謂的不正常,都來自於一個假設:那就是以康熙真的有意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

問題是這個假設的可信度究竟有點大呢?

康熙朝後期,九子奪嫡已經白熱化,看似形勢混亂不堪,但是實際上在太子二次被廢的時候,公認的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就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兩個人了。

皇八子胤禩早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公開推舉太子,他以壓倒性優勢脫穎而出之時就因為遭到了康熙深深的猜忌並由此產生厭惡而出局了,只是胤禩自己不覺得而已。同時這個皇八子的“庶出”身份以及生母地位的卑微,使得這位八王爺的競爭優勢大打折扣。

九子奪嫡到最後變成了親兄弟之間的“龍虎鬥”。不過兩位當中,弟弟十四阿哥胤禵自視太高而產生了“康熙有把皇位傳於自己”的幻覺而已。

其實,僅就康熙病重之時並未急招遠在西北的胤禵這個“撫遠大將軍王”這一點來說,康熙似乎並沒有要把大位傳給胤禵的意思。

把一個心中確認的儲君扔到西北打仗是幾個意思?

但是,在民間,還是一直在盛傳“雍正奪權篡位”的故事,這些故事版本較多,講的也很扣人心絃。

歸納一下大約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篡改遺詔”,第二個是“弒君篡位”。

篡改遺詔,有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是將遺詔中“傳位十四子”,攢改為“傳位於四子”——改“十”為“於”。這個幾乎是一個“現代的版本”,“於”和“於”在清朝康熙年間似乎還沒有通用之說。

第二種篡改版本,是說把“傳位十四子”攢改為“傳位第四子”——把“十”改成了“第”,這個看起來更逼真一些。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採用了這個版本。

當然,篡改詔書一說,從本質上是不成立的,因為傳位詔書是“滿漢雙語”書寫,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

看樣子篡改詔書一說,最多就是文人們茶餘飯後拿雍正出出氣而已,沒有可信度。

順便說一句,篡改詔書,離不開一個人的配合,這個人就是隆科多,因為傳位詔書就在他手裡。

第二個故事,就是雍正在康熙病重期間用一碗下了毒的參湯毒死了康熙,然後夥同隆科多偽造了康熙的傳位詔書,。

這個罪名在封建王朝可就打大了去了!弒君,矯詔篡位,這儼然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天下人得而誅之的暴虐之人!這個故事就比較狠了,當然為了讓這個故事更加有戲劇性,增加了雍正之死的情節,安排了一個“呂四娘”把雍正給殺了——一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結局。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就是那些反對雍正的人都不相信,但是因為這個故事比較解恨,所以,這個故事就不僅僅是拿雍正消遣取樂,而是赤裸裸的“栽贓洩憤”了。

第一個故事,相信的人多是文人士紳和官員,第二個故事,相信的人就大多是普通百姓了。因為第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個陰謀,而第二個故事則更像是一出大戲。

關於弒君一說,其實很好分辨其真偽,康熙皇帝不會隨便去喝什麼人進獻的參湯,他的兒子們也不行。雍正進獻參湯如果能到了康熙的嘴裡,不知道要經過多少道手續,雍正很難一路買通。

但是雍正“謀權篡位”一說,並不是後人編排的故事,雍正本朝就已經傳播的沸沸揚揚。這也是後來的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雍正這個皇位的確是“爭來的”。

在中國歷史上,像雍正這樣的既不是嫡長子,又不是皇長子的身份,全憑在“儲君爭奪戰”當中靠實力,靠計謀殺出一條“血路”,最終登上皇位的皇子實在是“獨一無二”。

這種背景下,失敗的皇子,無論之前是哪黨哪派,肯定是不服氣,必然聯合起來想方設法的要和雍正對著幹,至少不能讓雍正舒舒服服的當這個皇帝。事實上,在雍正登基之初,無論是“八王黨”還是老十四,都是明裡暗裡的不合作,甚至背地裡搞陰謀,搞破壞。尤其是在老八胤禩和他的同黨被雍正徹底清除之後,他們利用家奴隨從被髮配雲南的機會,開始沿途散播謠言,噁心雍正,其中“得位不正”就是核心內容之一。

第二,雍正登基之後,在不長時間裡先後處置了在幫助和支持他登基的兩位功臣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被賜死,隆科多被圈禁,在客觀上也造成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不良影響,更加使得民間對雍正繼承大統的背後的內幕“品頭論足”的聲音多了起來。

第三,雍正對他的親弟弟,也是皇儲之爭的對手十四阿哥胤禵的態度和處置,也讓大家感到疑惑。

固執的認為“儲君”應該是自己的老十四胤禵,對於雍正最終能登上皇帝寶座很不服氣,從西北迴到京城開始,就表現出不合作,不服氣,不服軟的態度,雍正對此也是非常惱火,奪爵,軟禁,做的也是相當絕情。似乎也在隱隱約約的佐證大家的猜測。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雍正推行的新政,既損害了士紳們的利益,也得罪了天下讀書人。

雍正推行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剝奪了“考取功名”的文人特權,同時攤丁入畝的政策,也嚴重侵害了士紳們的切實利益。

中國的讀書人大多都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的廢物,但同時編幾個兒噁心甚至是誹謗雍正的故事還是綽綽有餘的。

於是,在雍正朝就出現了大量的雍正“得位不正”的傳說和野史。


步武堂


最近讀《朝鮮李朝實錄》,其中有兩段史料涉及雍正即位的問題。

康熙病重期間召開閣老馬齊,曾言:“第四子雍親王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其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還在和雍親王見面時,掏出一串念珠,說“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

從這兩則史料,似乎可以判斷雍正即位是康熙的意思。

然而,這兩則史料越看越有問題。

第一,中國史料裡面對這兩個事情沒有任何記載,屬於孤證,很難判斷,而且朝鮮使臣記錄這個,往往是道聽途說。

第二,如果馬齊真的曾經被康熙這樣傳達過,難道雍正即位之後,他不趕緊把康熙的訓示公之於眾麼?這樣也能討新皇帝的歡心。

第三,如果雍正手裡真有這串順治皇帝一脈相承的念珠,早就在自己的自述裡說幾百次了。

所以,這兩則史料不可信。

雍正的即位,的確存在很大疑點。最大的疑點其實來自於雍正自己的記錄,就是那本雍正自己在即位九年之後寫的《大義覺迷錄》。

他非得編造出自己同隆科多以及八阿哥等七個阿哥一起跪在康熙面前,康熙傳位於他。

然而,他忘記修改《聖祖皇帝起居注》了,康熙的起居注裡面記得清清楚楚,康熙最後病重的時候,根本沒有上面那幾位一起出現在康熙寢宮的記載!

真是自己打臉!


歷史有妖氣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是篡位無疑!但也不是民間傳說中,的“於四”那麼兒戲!因為雍正一直以“孤臣”自詡,無人幫襯,難以控制朝局。其即位之初,內有“八爺黨”為患,外有老十四統十萬大軍在外。而年羹堯此人心不定,隆科多又不知心意屬誰。而老四,更是無人無兵。若非老十三,他就算是當上皇帝,也根本穩不住朝局。是最後,老四穩住了天下但他為此付出了多少代價!!康熙深明政治法則,如果真的要立雍正他也會稍微給他平平路。至於兩大證據1.傳位詔書,難道就不能先偽造好了換掉。偽造顆印很麻煩嗎?2.雍正代替康熙祭天。這往往被視為“鐵證”,但我要說的是康熙當時別無選擇。康熙當時不知自己命不久矣,所以他不可能讓未來皇帝,自己心中的太子祭天,因為這會暴露他的意圖。導至新太子步上廢太子的老路。所以讓雍正祭天,反而證明雍正並非康熙心中繼位人選。雍正只是康熙心中那個太子的替身而己。讓雍正祭天,只是因為老大、老二被廢,老三公差在外無法返回而己。


龍之怒2


這個基本上是沒有的,首先,康熙皇帝太喜歡乾隆了,如果想讓乾隆以後做皇帝,那就只能選擇雍正皇帝,況且雍正也是很能幹的一個人,選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其實各有好處,也可以說選誰都行,但是長遠一些來看,乾隆皇帝就成了一個決定性因素。

再就是康熙皇帝施行的寬政,幾十年中,已經積弊甚多,也的確需要一個雷厲風行的人來整治一下,因此康熙皇帝很可能考慮雍正皇帝多一些。

如果從兄弟排序上來看,在康熙帝廢除了皇長子之後,他考慮的幾個人中,四阿哥雍正也算是靠前的了,如果他選擇八阿哥或者十四阿哥,那雍正勢必不服,所以綜合種種因素來看,康熙帝選擇雍正的可能性都更大一些,只是他沒有想到雍正的狠辣遠超他的想象。

雍正繼位雖然有疑點,但史學家們還是普遍認為康熙選的是雍正,之所以人們認為雍正繼位是個疑案,大都是由於小說和影視作品的誇張演繹


超能博士



雍正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

這個問題,目前只能尋找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而不能保證這就是真實的答案。畢竟,歷史的真相已經永沉史海,史學家和考古家迄今都沒能找出篡位有否的鐵證。

對封建帝國而言,皇位的繼承乃是帝國的根本大事,康熙號稱“千古一帝”、“世之明君”,自然認識到此事的重要性。所以,嫡長子胤礽剛滿週歲,康熙就參照漢族封建王朝的“嫡長制”,將之冊立為皇太子。

不過,康熙兒子很多(共有三十五個),在位時間很長(六十年)。則在漫長的歲月裡,皇太子胤礽就遭到了其他意欲染指儲君大位的皇子的圍攻。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他只好鋌而走險,準備快刀斬亂麻,通過搞宮廷政變來搶班奪權,把生米做成熟飯,讓其他皇子死心。結果,慘遭廢黜(兩次),徹底與皇位無緣。

皇太子被廢,儲位虛懸,眾皇子的明爭暗鬥更為殘酷、激烈。

其中,鋒芒已露的有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五人。

其餘皇子如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五子胤禑、皇十七子胤禮等等則以前面五人為老大,各自站隊,分開陣營廝殺。

皇長子胤禔看到唯一的嫡子已被廢,認為儲位必屬長子,得意忘形,向康熙提出誅殺胤礽,以絕後患。

康熙氣怒胤禔沒有骨肉手足情,痛斥其“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是“亂臣賊子”。

皇三子胤祉於是在此關鍵時刻,對胤禔發起致命一擊,揭發他曾用巫術鎮魘皇太子胤礽。

胤禔因此被革去郡王,幽禁。

嫡長子胤礽、皇長子胤禔被除,皇三子胤祉以為論序當是自己得立,哪料勢力最大、對儲位慾望最強烈的皇八子胤禩急吼吼地冒出頭,將他壓了下去。

皇八子胤禩氣勢太盛,咄咄逼人,康熙不喜歡。

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康熙在京師暢春園搞了一次選舉皇太子的“官意測驗”,要滿漢文武官員在諸皇子中舉奏一人為皇太子。皇八子黨群龐大,很多官員都書“八阿哥”三字於紙。

康熙大出意料,大罵這些官員,說他們“殊屬可恨”。

皇八子胤禩看見皇父出爾反爾,不遵照“官意測驗”結果立儲,還斥罵自己的死黨,殺氣大盛。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病重,皇八子胤禩挑釁似的給父親進獻了一隻將斃之鷹,意存嘲弄。

康熙氣得幾乎說不出話,憤恨怒罵:“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為了化解來自皇八子胤禩的危險氣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任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授命西征。

康熙這麼做,是鑑於胤禵和皇八子胤禩走得太近,因此調虎離山,削弱皇八子胤禩的實力,減輕京師的威脅,暫時消餌“興兵逼位”的危險。

嫡長子胤礽之外,對儲位虎視眈眈的五人已排除其四(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就只剩下皇四子胤禛了。

康熙雖然沒有公開指定皇四子胤禛為儲,但從種種跡象看來,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最佳繼位人選。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廢黜皇太子胤礽,以皇長子胤禔為代表的好幾個皇子都喜形於色,向康熙提議要斬除掉胤礽。胤禛以骨肉手足之情出面為胤礽保奏。康熙聖心大慰,連連稱讚胤禛,說他“性量過人,深明大義”“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康熙重立胤礽,對幾個成年的兒子一一作了點評,對胤禛評價極高。他說:“四阿哥(胤禛)是朕親自撫育長大的,他在幼年時心性不定,但極能體察朕的意思,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可謂至純至孝。”

康熙忌恨諸皇子拉幫結黨,先後清除了皇太子黨、皇長子黨,但面對勢力龐大、朝內外盤根錯節的皇八子黨,只能哀嚎說:“此人黨羽甚惡,陰險已極,即朕亦畏之。”當他得知胤禛的皇四子黨有朝臣中大學士馬齊等,還有封疆大吏中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等,非但沒有氣怒,反而多了幾分欣喜,在第二次廢儲之後,將“眷注”集中於胤禛,多次予胤禛以重任:

一、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康熙“御極”六十週年的紀念日,安排胤禛率皇十二子胤祹等人前往奉天祭永陵、福陵、昭陵。

二、同年三月,安排胤禛率大學士等磨勘會試中式卷,進行檢查。

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安排胤禛率諸大臣查勘倉庫。

四、同年十一月初七,康熙患病,指定胤禛代行十五日冬至郊祀的祭天大禮。

……

康熙沒有等到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到來,崩於十三日晚。

當日清晨,康熙自知大限已到,急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個皇子和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繼位人選和繼位事宜。

宣佈完繼位大事,康熙又命人到天壇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改派鎮國公吳爾佔祭天。

胤禛從天壇趕到暢春園,短短一天裡,被康熙帝召見了三次。

這個時候,皇長子胤禔被監守,次子即廢太子胤礽被禁錮,五子胤祺因為冬至將臨而被派往孝陵行祭禮,十四子胤禵正在西部領兵作戰,而幾位年幼的皇子十五子胤禑、十七胤禮、二十子胤禕跪在康熙帝寢宮外,沒有聆聽皇父諭旨。

當天晚上八點左右,康熙撒手塵寰。

即從康熙傳位的過程來看,胤禛應該是屬於正常繼位。

但是,世人卻對其繼位產生種種猜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

主要是胤禛自己有許多表現讓人浮想聯翩。

一、胤禛繼承大統,改年號雍正,坐擁四海。但他的母親烏雅氏卻很不屑,異常冷淡地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新皇帝準備舉行登極大典,先給皇太后行禮,烏雅氏不肯配合,說:“向我行禮?沒那必要,也跟我毫無關係。況且先帝剛剛駕崩,我不穿喪服而穿朝服來接受新皇帝行禮,實在心中不安。”

新皇帝給皇太后上徽號,烏雅氏也不受,冷冷地說:“安葬先帝的大事正在舉行,我心情沉痛,沒時間考慮別的東西。”

隨後又拒絕搬入由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或寧壽宮,一直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直到病死。

烏雅氏不受禮、不接尊號、不移宮等行為,讓人猜疑雍正得位不正,甚至有“軾殺君父”之嫌疑;烏雅氏病死,人們更認為雍正還有“逼死母后”之嫌。

二、雍正帝繼承皇位之日,就關閉京城九門六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待坐穩了龍椅,就逐次對諸兄弟下手。封廢太子胤礽為理郡王,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之移居幽禁(一年之後,胤礽神秘死去)。對於皇三子胤祉,雍正以“與太子素親睦”為由,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隨後又幽禁於景山永安亭。先前爭儲風頭最盛的皇八子胤禩最慘,雍正削其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將其折磨至死。皇九子胤禟是皇八子胤禩的死黨,雍正革去其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其名為“塞思黑”,同樣將之折磨死。皇十四子胤禵,與雍正一母同胞,雍正總算網開一面,僅將之禁錮於景山壽皇殿(乾隆繼位後,才得開釋)。

三、對待兄弟是這樣的心狠手辣,對待擁戴他登上帝位的心腹大臣如隆科多、年羹堯等人,也有卸磨殺驢、殺人滅口之嫌。雍正在處死隆科多之前,先將之圈禁在康熙駕崩的暢春園附近。隆科多悲愴無限,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而圈禁了一年多,隆科多就莫名其妙地掛了。

四、雍正即位不足一年,就急匆匆地開創了清朝秘密建儲的制度——親自書寫儲君皇太子名字後裝於匣內,安放於乾清宮順治皇帝所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接著,別書密旨一道,藏於內府。這在世人看來,分明就是預防自己“軾殺君父”的悲劇重演。

五、在曾靜案中,雍正頒行《大義覺迷錄》,為“奪嫡”之說辯解,口口聲聲稱自己有皇考遺詔,但始終沒有示人,讓人疑竇叢生。《大義覺迷錄》也因此沒有達到申“大義”而“覺迷”的目的,以至乾隆即位後,迅速把《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不許流傳。

六、康熙生前在暢春園居住,雍正繼位後,一直到死,都不踏入暢春園半步;康熙生前喜到木蘭圍場秋獮,雍正在位十三年,沒行過一次秋獮;康熙與父親順治帝葬在清東陵(後來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也都葬在清東陵)。雍正上臺後,沒有把自己的陵址定在皇父康熙身邊,而是在距皇父景陵600多里遠的易縣泰寧山下另開闢了一個新的皇家陵園—西陵。這些反常表現,這在世人看來,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麼?!

……

雍正登帝位後,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為還有很多。儘管,每一項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為,他、或愛護他的人,都有一套事出偶然而貌似合理的解釋,但若把所有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為堆砌在一起,則所有的偶然將不復存在,貌似合理的解釋也變成異常蒼白。

這,就是雍正篡位與否的爭論至今仍喧騰不息的原因吧。


覃仕勇說史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雍正是清朝歷史上存在感較低的一位帝王,也是一位被低估的帝王!雍正有沒有篡位?這種說法的由來到底是為什麼?下面我就來談談:

康熙是清朝秘密立儲的開篇,太子胤礽被廢后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康熙為了江山的穩定交接,也是為了暗中觀察眾阿哥的能力,採用了傳遺詔的形式來完成政權交接!這就為後世人的猜測埋下了伏筆!這也是雍正有可能篡位的重要依據!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康熙直到駕崩也沒有明確表示對哪位阿哥有著青睞之情,層層迷霧下雍正的突然登基難免會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

但我要說的是,雍正篡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遺詔更改的可能性更是子虛烏有!這只是後世一種低級的猜測而已!究其原因還是雍正得罪人太多了!

雍正在位13年,清朝經歷了康熙的興盛,實際上有衰落的趨勢,這時的雍正運用了鐵腕政策迅速的將清朝拉回了正規,使得康熙盛世變成了康乾盛世!雍正的傳幫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雍正的攤丁入畝損害了地主的利益!火耗歸公動了官員的蛋糕!世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把達官顯貴得罪了個遍!包括旗人都恨雍正!這些勢力如果想詆譭雍正,肯定就不是簡單的“三人成虎”了!

雍正是好皇帝,是個負責的皇帝。這就夠了!篡不篡位他都是明君聖主!流言永遠戰勝不了民心!我是寅哥解惑!希望我的回答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感謝閱讀!



鄭寅礎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正是由此才留下了許多謎團讓人遐想不已。雍正帝的傳位之謎打從他繼位後就被街頭巷尾議論,直到現在依然是熱點。筆者不去羅列那些本來就有可能作假的史書之詞了,咱今天就換個角度,從心理學上聊聊這事兒。

從心理上講,如果一個人被冤枉了,那麼他肯定逢機會就會為自己“伸冤辯白”,雍正就曾做過一件事,這事兒讓所有人都反對(當時包括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和一百多名文武大臣),而雍正卻一意孤行堅持必須要幹,那就是親自編纂了《大義覺迷錄》。

這件事兒來龍去脈是,雍正七年五月,雍正帝突然收到了陝甘總督嶽鍾琪的奏摺,內容為舉報一個叫做曾靜的人寫信給他,要他造反顛覆清朝政權,而且信件中把雍正的種種“惡行”羅列一通,其中就有雍正最討厭看到的陰謀篡位之說,結果雍正看到後並沒有把曾靜砍頭示眾,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開導,並且耐心和曾靜對峙,一一給曾靜解釋他的所有指控,事後將同曾靜問答之詞,編為《大義覺迷錄》一書,並讓心服口服的曾靜進行全國巡講,企圖來消除大眾對雍正的誤解。然而事後的效果確實越描越黑,乾隆一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把此書封禁了。

所以從此事上看,雍正的舉動恰恰符合被冤枉後的所有心裡特點,幾乎可以斷定,雍正的皇位是正兒八經得來的。


老豬的碎碎念


雍正名叫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378年。他的生母烏雅氏出身比較低微,所以雍正滿月的時候,就被交給佟佳懿仁皇后來撫養,懿仁皇后是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是懿仁皇后的兄弟,也就是雍正的舅舅。

懿仁皇后沒有生皇子,只生過一個女兒,比較早就去世了。

康熙三十五年,四阿哥隨康熙徵噶爾丹,管正紅旗大營。他雖然沒有參戰,但是他寫了兩首詩來讚揚康熙。

康熙三十七歲,四阿哥封為貝勒。康熙三十九年,四阿哥跟隨康熙帝巡視永定河。康熙四十一年,隨康熙上五臺山。康熙四十二年,隨康熙下江南,看治理黃河與淮河的情況。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二阿哥,康熙要重立太子,四阿哥仍支持二阿哥,同時與八阿哥也表持了不錯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二阿哥重新被立為太子,封四阿哥為雍親王,各阿哥爭儲位比較厲害。

康熙五十年,二阿哥再次被廢。八阿哥因為到處活動,朝中支持者也比較多,所以康熙帝就斥責了八阿哥。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任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聲譽越來越高,很有可能成為儲君。四阿哥,很會治國,也很會韜光養晦,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儒道釋,自稱是天下第一閒人。

康熙六十年,康熙的六十週歲生日,康熙命他到盛京祭祀祖陵,回去之後又負責會試事務,冬至的時候,還代康熙帝在南郊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再次代康熙帝冬至祭天。

從康熙的最後幾年,四阿哥替康熙帝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康熙確實是傳位給四阿哥的,另外步軍統領的隆科多也是與四阿哥比較親近。

如果康熙想傳位給十四阿哥,是不大可能在自己年紀比較大的時候,還讓讓出任撫軍大將軍,畢竟自古有太子監國的慣例。四阿哥之所以能成功,也主要是他才德兼備,另外做事務實,在康熙帝與其他阿哥面前都比較低調。


歷史簡單說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馬巧玲

關於雍正繼位的問題,很多人大概是深受近幾年的清宮劇的影響,尤其是看到雍正繼位後對於兄弟、異己的打死誅殺,無論這種殺戮是像影視劇中所說的為了某一位女子,還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回應母親偏愛、不受父親待見的冷淡待遇,總之在大多數人看來雍正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篡位者。要是這皇位名正言順,那麼為什麼繼位之後這麼大變化?

首先我們從清朝的詔書來說起。第一,清朝的詔書是採用墨筆楷書,滿漢文字合璧,朱圈句讀。詔文格式: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然後合於中幅而書日期,並鈐蓋“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我們以道光皇帝頒佈的詔書為例可以看一下皇室的遺詔格式。左邊是滿文,右邊是漢文。

第二,很多人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四阿哥胤禵,況且無論是母愛還是父愛,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沒有可比性。晚年的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一個重兵在手,軍權在握,另一個閒雲野鶴,從康熙的重視程度上來說,十四更有繼位的可能性。依舊是從詔書中來尋找,皇四子胤禵和皇十四子胤禛的滿文是這樣的,這是兩者在詔書中的滿文的寫法的差別。

第三,就是大眾所認為的詔書中有一個“傳位十四子”,被雍正改為“傳位於四子”,這個我們也要在這裡說明一下,清朝清朝對皇子的稱呼,一般不會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這些稱呼之前冠於“皇”字,稱他們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這一習慣,遺詔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那麼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唸不通了。第二,清代“於”、“於”二字是不通用的,傳位給誰,應該用“於”字,用“於”字是說不通的。

以上三點是從詔書中可以說明雍正是沒有篡奪皇位的。此外,所謂遺詔就是皇帝駕崩後大臣根據皇帝的之意寫的,那麼康熙晚年對於十四阿哥的重視要遠遠大於四阿哥,因為十四阿哥可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但是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的皇帝們,哪個是因為在外征戰回來因為軍功而順利得到皇位的呢?歷史上僅有的幾個軍功顯赫最後當皇帝的大都是手下本來就是文臣武將都有,況且皇帝重要的不是軍功顯赫會打仗,而是如何運籌帷幄,是管理朝政,掌控大局的能力。


季我努學社


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說雍正是否篡位,但是史學界的主流意見是沒有篡位。

首先,雍正繼位之初,並沒出現篡位的傳言。

因為當時在華的外國傳教士,以及朝鮮使節,都記載了康熙是傳位給雍正。他們不是中國人,沒必要替雍正避諱。而且朝鮮使節還記載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就是康熙喜愛雍正兒子弘曆,希望皇位能經過雍正傳到弘曆手上。

因此可見,雍正篡位的傳言,是很久之後才產生的,所以可信度很低。

其次,篡位傳言說雍正改了康熙遺詔,也是不可能的。

篡位傳言說雍正把康熙遺詔中“傳位十四子”改為“於四子”,但這是完全不瞭解滿清皇帝遺詔的人編出來的說法。因為遺詔這種重要文件,必然是用滿漢雙語寫的,而且提到皇子會寫“皇X子”,所以根本沒法修改。如下圖的道光遺詔:


最後,傳言說康熙想傳位給十四子胤禵,這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康熙晚年封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王,把他派到西北打仗去了。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皇帝,都不可能在自己風燭殘年的時候,把皇儲派到邊疆去打仗,哪怕自己御駕親征,也要把皇儲留在京城。因為萬一自己駕崩了,皇儲根本不能及時趕回來,其他皇子必然會奪位。等皇儲趕回京城,早已塵埃落定了。康熙這麼聰明的皇帝,不可能做這種腦殘事。


所以,雍正篡位的傳言完全是子虛烏有,靠不住的。只是因為雍正的改革措施,損傷了官僚階層與讀書人的利益,心懷不滿的人才編造出謠言來反對雍正。

而雍正也做了一件腦殘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就是他編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辯解。這下在旁人看來,雍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越描越黑,黃泥拉到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而且本來不清楚傳言的人,看了《大義覺迷錄》後,反而知道了傳言說的是啥。雍正此舉,可謂是極為失敗的公關行為。

所以乾隆即位後,就把《大義覺迷錄》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