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同一個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爲什麼?

趣味小公子


如果兩個人在異鄉見面還是同姓就會驚喜異常,互相盤問籍貫,問一下家譜彼此倍感親切會說:"咱們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啊!"這種說法是有一定歷史根據的,元朝未年天下大亂二十多年,山河破碎,河南,河北,山東幾乎成了無人之地。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明政府實行移民政策。臨近的山西省三面黃河,北面山區地形封閉沒有受到戰爭破壞,物產豐富,人囗眾多。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政府從山西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移民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發憑照川資向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微,江蘇,湖北,陝甘等地移民,足跡遍及大半個神州。"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囗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當時移民是強制力執行的,老百姓思鄉重土,故土難離觀念比較重,老百姓手被綁著押送,要大小便得請示美其名曰:"解手",如今山西洪洞眾廁叫"解手場”。山西人小腳趾復趾較多,如今有這種遺傳的人群,以山西為軸心向圍圍各省逐漸擴散遞減。從山西遷出812個姓氏,如今遍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回鄉尋根祭祖的人和旅遊的人增多。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普通老百姓不識字年代久遠記不清楚祖先的出處,只留下傳說:"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實際上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同姓並不同宗,姬姓是姓氏之祖派生出上百個姓氏。唐太宗李士民自稱漢將李廣的後人,賜徐土勣為李姓,叫李勣。賜党項人拓跋氏為李姓,賜契丹貴族為李姓。漢高祖劉邦賜項伯,婁敬為劉姓,匈奴貴族改稱劉姓,沙坨人冒用劉姓,還有少數民族漢化後採用漢姓,所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說法不一定正確。






關東俠客


幾次全國性人口普查的結果表明,趙姓是我國第一大姓。

北宋《百家姓》共收錄了408個單姓,78個複姓,共計486個姓氏。因為當時趙姓為國姓,故列為百家姓之首。但是,是否趙姓人祖先都姓趙呢?不一定!比如,有來自"贏"姓,而唐朝李世民將"李"姓分賜給開國元勳,在後魏時期,鮮卑這個複姓也改為姓"李"。

歷史上的皇帝一時高興了,姓也可以作為一種榮譽賜姓部下,最著名的莫過於"三保太監"鄭和,原姓馬,名三保,賜姓名為鄭和。1987年5月3日,《人民日報》公佈了全國100個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名首位的:

1.李、王、張、劉、陳,⋯

2.喬、賀、賴、龔、文。

1982年全國人口統計千分之0.5(57萬人)抽樣調查,顯示臺灣省姓氏資料中,全國一半人口使用19個姓:李、王、張仍居前三位。
(筆者八十年代初參與的人口調查表,手工版)

所以民間傳說同一種姓"500年前是一家"

這種說法缺乏可信度。

但是,姓名卻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很多海外華僑要出錢修䃼自己的家譜,他們需要尋找自己的根,

而在修家譜的過程中,通過與內地的聯繫,也對當地經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民間修譜仍然拒絕電子排版,只有這種傳統的方法、材料、格式才受歡迎)


一冊線裝本家、族譜將完成,"天""地"大片留白。

姓氏雖然不能很說明傳承,但是,姓氏是連接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橋樑。

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從遺傳學角度來看,只有男姓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是,只有中國的姓氏傳承得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日本只有可憐的幾個姓。天皇要求全國都有姓,於是,大家紛紛起名達到8萬多個,但是,沒有任何源頭及意義,大多以位置名代表,如:田中、井上、松下,還有出名的"桓路近二"。

美國更無資格說名字什麼歷史內涵了,他的歷史二個手就數過來了,沒有文化傳承。

中國目前共4100個姓。

發現一個罕見姓"難",河南四個小村子,都是這個姓,當時統計人員很疑惑,認為統計文字失誤,但是,韓國有關部門如聞天音,喜歡得眼睛鼓起二茼大,馬上火速來華。這是鮮卑時候難姓隨其北遷至松花江,難姓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所以奉河南"難"姓村民為韓國祖先。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限於篇幅,餘不多述。


良人執戟2


按照人類的繁衍規律,500年後同一姓氏的後代,可能分佈很廣。500年應該就性成熟可正常繁衍後代歲數15—17之間,也就是說30左右代人,很容易同姓氏的兩人500年前就是一家,並不稀奇,只不過現代人都不建立譜書,以前的譜書又沒有向上續的,所以今天想真正的盤根追祖看是不是真的一家就比較困難了,若在建國前比現在要容易得多,因那時都還在意續譜的,要找到祖宗來自那裡不是大問題。

就我建村300多年,自雲南轉遷而來,應該長枝至今有十五六代人了,末枝只有十代左右,所以500年也就是三十幾代人吧。


lwlp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曾經看到,在趙雲收降桂陽郡之後,原桂陽郡太守趙範就跟趙雲攀宗族關係,也說到過什麼同姓一家的意思。現在想起來也有點……是不是應該說,出現“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古諺語當在華夏民族脫離“氏族”進入“姓氏”社會的五百年前後就產生了呢?後來一直延傳至今(改革開放之前比較盛行,現在的人們都認同以“富貴”為……)。此乃予杜撰臆測,有無道理,請諸君引經據典加以指教斧正。


鬧世隱俠


同一姓氏,就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這種通俗說法,只是一種套近乎的方式而已。沒有任何根據。事實上,同一姓氏的人未必是一家再說了,古代、近代、當代社會上,隨母改嫁的男孩的姓氏是繼父的姓這種情況比較多見,傳下幾代以後,後世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真正的姓氏。所以說同一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並不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