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2018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四位獲獎者

9月27日,以“創新 智能 融合——開闢測繪地理信息新時代”為主題的中國測繪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舉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庫熱西、浙江省常務副省長馮飛、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出席會議並致辭。陳俊勇、李德仁、劉先林、王家耀、楊元喜、李建成、龔建雅、周成虎院士以及來自全國各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近4000名代表參會。會上頒發了2018年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楊伯鋼,李志偉,張遠,陳義四位測繪工作者榮獲2018年度的“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

走進“2018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四位獲獎者

“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的設置,除了為了紀念我國測繪事業奠基人夏堅白之外,也是為了激勵和表彰為我國測繪事業的進步和測繪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今天我們就通過中國測繪報《2018年度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獲獎者風采錄》一文走進這四位獲獎者~~

★ 楊伯鋼:畢生心血獻給首都測繪

走進“2018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四位獲獎者

楊伯鋼,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我國城市工程勘察測繪領域知名專家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事測繪工作34年來,他始終奮戰在測繪地理信息生產、科研、管理一線,為首都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創新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34年來,楊伯鋼不懈追求,成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大學博士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全國建設系統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博士後傑出英才等諸多榮譽。近年來,他完成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數十項,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由他主持的工程項目多達數百項,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6項和優秀工程獎49項,出版專著13部,發表論文76篇,獲得發明專利8項,主編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19項。

由楊伯鋼主持的城市地形圖測繪一體化技術體系建設,綜合運用了全球衛星定位、航空航天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實現了內外業採集、建庫一體化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動態更新,成果推廣到全國50多個單位。他主持的北京市地下管線基礎信息普查,完成了管線採集系統、信息化管理及共享應用系統研究,解決了綜合地下管線採集、編輯、入庫一體化和管線信息化表達等技術難題,創立了管線信息化整套動態管理與更新機制。他主持的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及常態化監測項目,研究建立了全流程、多種類、立體化的地理國情監測指標體系、技術方法,構建了數據快速獲取、自動化處理、智能化分析、典型化應用的監測技術服務體系,首創了地理國情信息基本彙總—綜合統計—專題評價的統計分析指標體系。他主持的測繪地理信息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不動產測繪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構建了不動產測繪標準體系,進行了全流程技術研究和軟件研發,創建了多源、多空間基準、多精度不動產測繪數據轉換模型,構建了不動產測繪生產、整合、服務、管理一體化工藝流程。

楊伯鋼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曾當選北京市第九屆黨代會和中國科協八大代表,曾任中國測繪學會副秘書長、北京測繪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在他的領導下,北京測繪學會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積極為事業發展建言獻策,推動科技進步,併成為北京市科協的智庫、科技工作者交流的園地、社會科普的基地。學會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榮獲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5A級,成為首批百強社團創建單位,多次被評為中國測繪學會和北京市科協先進集體。

★ 李志偉:矢志創新碩果豐

走進“2018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四位獲獎者

李志偉,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學系傑出校友。他還是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微波遙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震學會大地測量與地震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與導航專業委員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測繪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並擔任《測繪學報》《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測繪科學》等期刊編委。他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湖南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等計劃。

近20年來,圍繞突破大氣限制構建高精度InSAR三維地表形變監測體系,李志偉開展了一系列深度研究工作。他發現了大氣影響的空間分佈規律,建立了理論上更完備的三階統計量頻譜模型和各向異性隨機模型;提出了通過函數模型引入高程信息和融入多源資料的高精度InSAR大氣校正模型,提升了大氣水汽對高程的敏感度;提出了兼顧幹噪聲濾除和條紋保持的最小二乘濾波算法,建立了量化的綜合目標函數,既能最大限度濾除噪聲,又能充分保持條紋信息,解決了國際經典模型只考慮噪聲濾除的缺陷,拓展和豐富了干涉圖濾波理論;引入方差分量估計和Kalman濾波,建立了包含函數模型、隨機模型、估計準則、精度評定的InSAR三維形變估計理論體系,解決了多源異質幾何與物理量準確定權的難題,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三維形變序列的準實時監測,大幅提升了InSAR的科學和工程應用能力。

由他發展的大氣改正方法被德國科學家用於改進斯坦福大學StaMPS軟件的結果,並被印尼技術評估局專家作為評價研究阿拉喀拉喀托火山的唯一可選策略。此外,他提出的濾波方法被日本京都大學學者稱為“Li濾波器”,並被證明是最有效的去噪方法、相位解纏前最適合的濾波方法。由於成果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李志偉受邀在地學頂級刊物《Earth-Science Reviews》上發表InSAR三維形變監測綜述文章,他的成果還成功應用於我國首個採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範基地,保障了基地的安全運營。

李志偉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發表SCI論文70餘篇,其中一區論文8篇、ESI高被引論文3篇、SCI他引論文700餘次,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 張遠:以全局視野謀事業振興

走進“2018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四位獲獎者

張遠,歷任重慶市勘測院院長兼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重慶市規劃局總規劃師、副局長、正高級工程師。

他積極思考謀劃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牽頭制定本地區行業發展規劃,從2001年的《數字重慶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綱要》到2007年、2011年的幾輪發展規劃,這些規劃在他的帶領下全部按期實現目標。

多年來,張遠帶領團隊突破傳統思維,大膽創新實踐,在政務大數據共享、開放及應用,智慧重慶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地理設計理論體系構建與實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他的組織與引領下,重慶市建立了政務大數據共享平臺,以地理空間技術為基礎,組建了跨領域、跨專業、創新意識強的大數據團隊,編制了13個應用領域的重慶市政務信息資源主題目錄,編制了《重慶市政務信息資源分類與編碼》,建成了重慶統一的政務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成為重慶大數據基礎設施的核心,並實現了重慶市各部門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跨部門協同應用。通過建立全市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有效落實了“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改革要求,目前全市已有924個政務信息系統與共享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共享率達83.7%,實現了全市54個市級部門共享數據、協同辦公,共彙集全市政務大數據200億條,數據調用次數高達1.6億次,日均調用數據量多達2900萬餘條。這個平臺打造了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重慶模式”,在全國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

張遠牽頭建立了重慶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應用保障機制,牽頭制定了重慶首部政務大數據地方法規《重慶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開放管理辦法》,為提升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開放和利用水平、推動政務服務能力建設提供了法制保障。他帶領團隊完成數字重慶建設,創新建立智慧重慶時空信息雲平臺,牽頭編制了《智慧重慶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發展綱要》,出臺了《重慶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管理辦法》,編制了《重慶市地理空間信息內容及要素代碼標準》《重慶市基礎地理信息電子數據標準》等標準規範,攻克了多項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關鍵技術,提前完成國家與地方合作共建的智慧重慶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試點工作。

張遠還創新開展了地理設計實踐,由他組織構建的完整的地理設計理論體系開創了國內先河,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轉型升級進行了有益探索,創新提出“地理調查—地理分析—地理評估—地理監測—地理設計”的技術體系,主持編寫了《地理設計理論、技術與實踐》專著,並於2016年8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陳義:孜孜不倦育桃李

走進“2018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四位獲獎者

陳義,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天文測量、大地測量、工程測量、GNSS、攝影測量等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專家、中國測繪學會理事、上海市計量測試學會理事,是國家一級註冊計量師、國家註冊測繪師。

陳義198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同濟大學大地測量教研室主任、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主任。從教36年來,他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每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秉持“教不嚴,師之惰”的理念,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教學,用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他曾擔任過十餘門測繪學科主要課程和實習的教學指導工作,經過多年積累,參與的教學改革項目兩次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36年來,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方面,陳義始終堅持以技術進步、實際應用為導向,將科技成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子項目1項、省級基金項目2項。他參與的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發表論文約40篇,其中被SCI、ESI收錄十幾篇,有一篇論文還榮獲測繪學報2015年度優秀論文,入選2016年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

2006年至2012年,陳義擔任同濟大學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主任,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在測繪界各位院士的大力幫助下,在兄弟院校的支持下,使該校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學科獲評國家重點學科,並於2012年5月使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升格為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為學科持續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提供了上升空間。

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積極參加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的各項活動,參與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定、測繪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補充標準制定,積極參加委員會組織的青年教師講課競賽、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大學生論文比賽等各項活動,認真履行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測繪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專家職責,指導國內各高校測繪專業學科建設,為推動我國測繪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什麼是“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

“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的前身是於2002年設立的“武漢大學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獎勵基金”。在2008年5月份得到國家科技部行政許可審批,正式註冊登記,更名為“夏堅白測繪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成為科技部准予登記的第182個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

夏堅白是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武漢測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的大地測量學家、大地天文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一級教授,是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之一。他是當代中國測繪事業的先驅,測繪教育與測繪科技事業的重要奠基人。是我國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

該獎項的設置是為了表達對夏堅白的紀念,激勵測繪工作者和測繪學子學習夏堅白“忠心報國、敬業樂群、求是創新”的治學精神,為祖國測繪事業進步發奮工作,勤奮學習,推進中國測繪事業和測繪教育事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