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是一種生命格局


大氣,是一種生命格局


清朝時,有一個“六尺巷”的故事。

據說,宰相張英與一位葉姓侍郎同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兩家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京城,要張英出面干預。張英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母親:“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立刻把牆退後三尺。這樣,張家和葉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寬六尺的巷道,被稱為“六尺巷”。


大氣,是一種生命格局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逍遙遊》

莊子評價宋榮子的這段話,概括了一種大氣的境界: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所有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

《道德經》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的“無”和“有”都是指萬物恆常的容量。

川澤能夠容納汙垢,山巒能夠藏匿毒素,瑾玉能夠隱藏瑕疵,這就是事物能夠“容納”的秉性。

天下的人和事,能否成器,都在於能否容納。

容納自然規律,就能興旺;容納知識,就能聰慧;容納諫言,就能曉事明理;容納不同品性的人,就能萬事通和;容納機謀,就能辦事通暢。

啟迪多元思維

大氣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風範、態度、氣質、氣度,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向外散發的一種無形力量。

大氣是一種容納百川、胸懷日月的氣概,一種從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氣量,一種成熟寬厚、寧靜和諧的氣度。

做人的大氣,體現在對人、對事兩個方面。

對人,要寬容,不要斤斤計較。

古人曰:“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必然要與各種人相處、處理各種事務,遇到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等等情況,都是常有的事。

胸懷寬廣、豁達大度,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外在表現。

敵人往往是自己樹立的。

歷史上的帝王將相、能人雅士,之所以能夠成就人生、名載史冊,因為他們很多都具有化敵為友的本事,他們容人、識人、用人的胸懷和雅量,令人欽佩,值得後人借鑑。

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具有“大氣”風範的帝王。近代的名人,如美國總統林肯和南非總統曼德拉,都因其“大氣能容”的故事而廣為傳揚。

對事,要超脫,不要深陷其中。

人的一生中,要碰到的事很多。

“眼睛一閉一睜,碰到的都是事”。

猝不及防的打擊,始料未及的挫折,從天而降的好處,唾手可得的利益……凡事無論大小,不管好壞,都不要太在意。

職場上,同事出言不遜輕慢了你,公司辦事不公傷害了你,領導舉止言談沒給你面子,這都不算什麼,要學會豁達以對,淡然處之。

一件事的是非對錯、公平與否,本就是相對而言的,倘若時時算計自己的利害得失,甚至以一己得與失作為好與壞的評判標準,那麼便是將自己陷於執念的泥潭中,難以超脫。

正心正舉

一個人“不大氣”,外在的表現是為人處事的不成熟、斤斤計較、睚眥必報,探其實質,是對於生命的本質和客觀事物的本質沒有通透的認知和理解。

全息:以小見大,洞悉全貌

很多問題或衝突的發生,起因多是由以偏概全的觀點造成的。

以小見大,是一種“滴水見太陽”的智慧。雖然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但是卻能夠從中獲取到信息的全貌,能夠認知到與之相關聯的種種因素,從而做出理智的判斷,採取理智的行動。

全觀:俯瞰全局,懂得取捨

要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問題,而不是揪住某一件事甚至某件事的某一個點不放。

中國人常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就像手中握著一捧沙,越是想將所有利益佔盡不肯放鬆,越是會將沙子流失殆盡。

全程:生命格局,博大胸懷

“時間會給出所有的答案”。

每個人當前經歷的所有“大事”,都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漣漪,如果放之更長的時間維度之上,也許連一絲痕跡都不會留下。

只有具備了“千里眼”般的全程視野,才能夠明白“放下”才是最大的得到。

撥迷見智

大氣,是一種博大的生命格局,有大氣者方能成大器。

開啟自在之門

有一本被稱為“心智使用手冊”的心理學暢銷書——《國王 武士 祭祀 詩人》,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描述何為大氣、成熟之人的:

• 他們沉穩,處事不驚。能夠在危險中保持鎮定。• 他們不容易被冒犯,卻很容易能給人帶來安全和可靠感。• 他們從不尋求關注和愛護。他們生活的趨勢是給予他人認同,給予愛。• 他們習慣於慷慨的給予他人幫助。他們深知,助人強者無不自強。• 他們的生活有確定的使命,行動和思維從不混亂。• 他們能夠忍耐痛苦,但依舊敞開心活著。他們不怕被騙,被看不起。• 他們從來不為自己辯解,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