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數學世界做了一輩子「獨行俠」

在二十世紀的數學家中, Selberg 是非常獨特的一位。 當數學的發展使得數學家之間的相互合作變得日益頻繁的時候, Selberg 卻始終維持了一種古老的 “獨行俠” 姿態——他所走的是一條獨自探索的道路。

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數學世界做了一輩子“獨行俠”

(Atle Selberg)

Selberg 於 1917 年出生在寒冷的北歐國家挪威。 年少的時侯, 他常常獨自靜坐在他父親的私人圖書室裡閱讀數學書籍。 那段經歷與他後來近乎孤立的研究風格遙相呼應。 就在那時, 他接觸到了有關印度數學奇才 Ramanujan 的故事。 那些故事, 以及 Ramanujan 的那些有如神來之筆的奇妙公式深深地吸引了他。

隨著閱讀的深入, Selberg 自己的數學天賦也漸漸顯現了出來。 他十二歲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十五歲開始發表數學作品, 而到了二十歲那年, 他已經可以對 Hardy 與 Ramanujan 的一個著名的公式作出改進。 不過遺憾的是, 同樣的結果在一年之前就已經由德國數學家 Hans Rademacher (1892-1969) 做出並發表了。

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數學世界做了一輩子“獨行俠”

(Ramanujan 。圖片來自網絡)

在二戰期間, 歐洲的許多科學家被迫離開了家園, 整個歐洲的學術界變得沉寂凋零。 但 Selberg 仍然留在了挪威, 在奧斯陸大學 (University of Oslo) 獨自從事數學研究。 隨著戰事的深入, 學校裡不僅人越來越少, 到後來甚至連外界的學術期刊也無法送達了。 Selberg 與數學界的交流徹底地中斷了。

但這種在常人看來十分可怕的孤立, 在 Selberg 眼裡卻有一種全然不同的感覺。 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 “這就像處在一座監獄裡, 你與世隔絕了, 但你顯然有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想法上, 而不會因其他人的所作所為而分心,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那種情形對於我的研究來說有許多有利的方面”。 這個道理雖然淺顯, 但真正能忍受這種孤立的環境, 並善加利用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Selberg 是其中之一。

戰爭結束後的 1946 年, Selberg 應邀出席了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斯堪的納維亞數學家大會 (Scandinavian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並做了報告, 向數學界介紹了他在戰爭期間所做的工作。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就是我們將在下節中介紹的他在 Riemann 猜想研究上的成就。

在那段戰火紛飛、 納粹橫行的黑暗歲月裡, 歐洲的數學界幾乎分崩離析, 數學家們走的走, 散的散, 下崗的下崗、 參戰的參戰, 真正留在本土從事研究且作出重大成就的人很少, 以至於 Bohr (即 第二十二節 所介紹的 Bohr-Landau 定理中的 Bohr) 曾對當時已移民美國的來訪者 Siegel (即 第十節 所介紹的 Riemann-Siegel 公式中的 Siegel) 戲稱說, 戰時整個歐洲的數學新聞可以歸結為一個詞, 那就是 Selberg!

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數學世界做了一輩子“獨行俠”

Selberg 的卓越貢獻一經曝光很快就引起了著名的美國 “獵頭公司” Princeton 高等研究院的注意。 Princeton 高等研究院我們曾在 第十七節 中提到過。 與那些每一條林蔭道、 每一間咖啡屋都散發著悠遠歷史的歐洲學術之都相比, 創建於 1930 年的 Princeton 高等研究院顯得十分年輕。 但它卻在極短的時間內聲譽鵲起, 成為了世界級的學術中心。 這一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在二戰期間吸引了為躲避納粹而從歐洲來到美國的許多第一流學者, 這其中包括像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與 Gödel 那樣的絕世高手。

戰爭結束後, 在高等研究院任教的德國數學家 Hermann Weyl (1885-1955) 向 Selberg 發出了邀請。 Weyl 本人就是被 Princeton 高等研究院從歐洲 “獵取” 來的頂尖數學家, 他曾是 Hilbert 在 Göttingen 大學的繼任者, 但 Weyl 的妻子是猶太人, 這使得他們在德國難以立足。 Selberg 接受了 Weyl 的邀請, 於 1947 年來到了高等研究院, 1949 年成為正式成員。 1950 年, Selberg 因其在 Riemann 猜想及其它領域的傑出貢獻, 與法國數學家 Laurent Schwartz (1915-2002) 共同獲得了數學界的最高獎: 菲爾茲獎。

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數學世界做了一輩子“獨行俠”

Princeton 高等研究院是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天堂, 它與戰時奧斯陸大學的與世隔絕有著天壤之別。 但 Selberg 的研究風格並沒有因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他一如既往地走著一條孤立研究的道路, 並且——與當年的 Gauss 一樣——他有許多工作沒有發表。

在年輕的時候, 他的孤立使他未能及早發現 Rademacher 已經發表的文章, 以至於重複了後者的工作。 如今, 在他的聲譽如日中天時, 他的孤立卻讓其他數學家的心裡忐忑了起來, 擔心自己辛苦勞作的結果是在重複 Selberg 早已完成過的工作。 在 Selberg 落戶高等研究院二十幾年後的一天, 部分地正是因為這種擔心, 讓年輕的 Montgomery 踏上了 Princeton 之旅, 從而有了我們在 第十七節 中敘述過的那個數學與物理交匯的動人故事。

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數學世界做了一輩子“獨行俠”

(摘自《黎曼猜想漫談:一場攀登數學高峰的天才盛宴》,作者:盧昌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