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嗣 子鼎

戍嗣子鼎,商代晚期。1959年5月河南安陽事後崗殉葬圓坑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高48釐米 、口徑39.5×34.5釐米 、腹深24.6釐米,重21.5公斤。直口折沿,腹微鼓,雙立耳,圜底,半空足,足的中腰略束,近馬蹄形。口下有扉稜六條,口下飾由夔龍組成的獸面紋六組,三足上部亦飾獸面紋。銘文記錄了王對器主的賞賜, 記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這天,商王在宗廟明堂大室賞賜給戍嗣子鼎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榮寵,作了這件祭祀交父親的寶鼎。銘末“犬魚”就為戍嗣子所屬家族的族徽。

戌嗣 子鼎

腹內壁有銘文3行,29字,合文二(嗣子、廿朋)。銘文字體象形特點突出,章法佈局有行距無字距,具有參差變化,筆道鐫刻清晰,雄偉有力,有的字體還具有典型的波磔體風格。器物本身和銘文內容對青銅斷代、商代歷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研究都有著一定的價值。

戌嗣 子鼎

戌嗣子鼎

戌嗣 子鼎

戍嗣子鼎拓片及釋文

戍嗣子鼎銘文釋文:

丙午,王商(賞)戍嗣子貝廿朋,才(在)口口,

用乍(作)父癸寶口,隹(唯)王

口口大室,才(在)九月,犬魚。

戌嗣 子鼎

和殷墟甲骨類似,這篇銘文文字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但是,筆致的精到和結體的成熟,已經顯示出當時人們對書寫技藝的把握和對漢字形體美的感覺已經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特別是該銘文除了個別字(如首行“嗣子(合文)”)之外,上下排列已經非常整齊,行氣非常貫通,有了較強的經營章法的能力。此銘的書寫者書寫水平很高,鑄刻也較為精緻,是商晚期較為精彩的青銅銘文書法作品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