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服飾文化

中國古代服飾禮儀最突出的文化特徵,就是服飾已不僅僅是服飾,而成為中國禮制社會的一種標誌,歷史的看中國古代服飾禮儀,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種形態。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並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於特定的時代,在紛亂複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審美意識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見其原貌。

中國曆代服飾文化

一、我國傳統服裝的特點

漢族衣冠源遠流長

漢族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於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採也。”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深衣這一形制,影響於後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採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甚至現今的連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神秘的中國術

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等。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製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古代染織,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世界上獨有的。古代的染色技術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豔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秘的“中國術”。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繡、書花四大類。

由抽像到寫實的衣服圖案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采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範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佈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彷彿直接採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二、我國傳統服裝歷代的演變

1、原始社會服飾 (公元21世紀之前)

中國服飾歷史源流,古書典籍中留下了種種傳說。中國服飾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上古傳說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實際上,衣服的出現要早得多。我們在周口店的山洞裡就發現了骨針,從而可以知道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20~30根的細葛布和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40~50根的絹。保護生命,掩體抗寒,裝飾自身,都在原始社會成為服裝主要的功用。

2、商周服飾(公元前17世紀-前771年)

商周時代是奴隸社會的興盛時期,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衣裳”成為服裝的通稱。《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誌,後世稱為蔽膝。華夏族的習俗是束髮的,髮髻要用笄別住,成年女子加簪梳髻時在髻上橫貫一枝長15-16釐米長骨簪,或用象牙美玉做成雙笄,頂端雕刻鴛鴦或鳳凰為飾,兩兩相對插在頭上,頸上掛一串雜色閃光玉石珠管項鍊。商末著名美女妲已,大致就這麼打扮。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2、春秋時期胡服的出現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諸侯國各自為政,學術界“百家爭鳴”的空氣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也促進了服飾也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服裝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廣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衝破阻力,下令全國穿遊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於使趙國強盛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盛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於結束革帶的,由於它比革帶的紮結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來。

相關知識:“胡”是個模糊用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時專指匈奴,有時泛指從東北到西北諸遊牧民族,有時甚至還要更寬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他們為了遊牧騎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長褲和靴子。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一個“全”字,或者把話說得有點過分,但胡服對漢族服飾的發展確實影響極其巨大。

3、秦漢時期傳統冠服制在漢代的確立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冠服制的確立時期。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絝。《說文》:“絝,脛衣也。”《釋名·釋衣服》:“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絝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後雖然出現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禮記》曰:“衣不帛襦袴。“這是因為襦和袴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樸,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壚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馬王堆出土的漢墓服飾

絲履:

古代把鞋稱為履。一號漢墓出土的雙尖翹頭方絲履做工十分考究。鞋面紋路細密,有光澤,襯裡用淡綠色和絳紫色絹搭配,給人以輕鬆明快的感覺,鞋幫是“人”字形紋路,鞋底用線粗獷,這種鞋適合在冬季穿著外出行走,據說女子穿著長裙行走時能起到支撐作用。您還不難發現這樣的鞋比較大,的確,漢代的婦女實際上是天足,不曾裹腳的。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素紗直裾褝衣:

素紗是指沒有染色的紗,褝衣就是沒有襯裡的衣服。這兩件衣服,重量分別為48克和49克,還不到一兩,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緣邊,重量就只有半兩多一點點,可以說是“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當然,高級的紗料並不以空隙多就算好,而主要是以蠶絲的纖度勻細見長。紡織學上有個對纖度的專門計量單位叫綮,每9000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綮。因此,綮數越小,說明蠶絲越細。素紗褝衣的蠶絲纖度竟然只有10.5至11.3綮,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喬其紗纖度卻有14,足見素紗的纖細輕薄。這樣輕薄的衣物,漢代的婦女又是怎樣穿著的呢?是內穿還是外穿呢?當時人們是罩在色澤豔麗的綿袍上穿,使繡袍上華麗的紋飾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印花敷彩紗絲綿袍:

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的古代印花絲織品的實物。絲綿袍用印花敷彩紗作面料,素紗作緣邊和襯裡,內墊絲綿,衣面上的圖案為藤本科的變形紋樣,其枝蔓部分的印紋細密,分佈均勻,交叉處有明顯的鏤空版特有的斷紋現象,而花、葉及蓓蕾部分的紋樣各不相同,色彩有濃有淡,不像印花那樣規整同一,但筆調明快流暢富於變化,這又是鏤空版印花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在印好枝蔓後,再用手工把色漿一筆筆描繪上去的。在絲綿袍這樣大面積內,依次進行印染和描繪,它的難度和所用工時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見,印花和彩繪相結合是技術史上一大革新,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塗料印染方面的傑作。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4、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公元220年—581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變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形式。

5、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581年-960年)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幞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襴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並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

6、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960年-1368年)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豔,給人以質樸、潔淨、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7、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漢人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襉,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襴。領型有右衽交領、方領和盤領。下穿小口褲,腳穿絡縫靴。服色以白、藍、赭為主。此外,元代服飾在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8、明代的服裝繼承前代,清代服裝對近代影響較大 (1368年-1911年)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較大,清代男子服飾可分為三種:漢族傳統服裝;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漢族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並吸取滿族服裝特點。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袍身用鈕釦繫結。右衽大襟,圓領口。皇室的袍有前後左右四開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氣。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後,我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9、近現代古典服飾

旗袍:

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襬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歡穿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繡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繡在袖裡,“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

20年代開始,婦女喜愛上了滿族女裝演變而來的旗袍。其工藝由清末的繁瑣趨至簡捷,鑲、嵌、緄、宕都愈顯藝術之美。尤其是造型上逐漸收緊腰身,突出人體曲線美,這使旗袍逐漸成為時裝且不衰。1929年,民國政府規定藍色六紐旗袍為婦女禮服,後經30-40年代的不斷革新,旗袍的長短、領袖都多有變化,而且出現中西合璧之妙,終於成為民族的典型代表。一身大袖寬袍的晚清行頭最是記憶,張愛玲電影《花樣年華》中20多套美侖美奐的旗袍更是像一陣風吹動人們心中對美的渴求,沒有哪種服裝能像一襲旗袍那樣將女人的嫵媚典雅山水韻律體現無遺,中年女人的風韻,二十來歲的青澀,一襲旗袍總能穿出百樣風情,老少通吃、歷久彌新旗袍之於女人始終是無可取代的旗袍是一種國粹。

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遊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清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鬆和愉悅。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臺,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誌開闢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旗袍有京派和海派兩種風格,代表著兩個不同的藝術和文化。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幷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色·戒》全球熱映,湯唯的旗袍與梁朝偉的西裝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海外媒體報道,這一話題最近常被好萊塢電影時尚圈討論,“甚至不聊《色·戒》的服裝就好像落伍了”。好萊塢人士更預測,《色·戒》因服裝可能入圍奧斯卡最佳服裝獎。有心人仔細計算過,湯唯在《色·戒》裡前前後後共換了27件旗袍,讓人看得歎為觀止,已打破當年《花樣年華》中張曼玉換了23件旗袍的紀錄。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三、我國古代婦女服裝和梳裝

(一)古代婦女的服裝

1、漢魏時期已帶有明顯的女性化特點

婦女服裝向來是服裝中變化較大的部分,我國婦女的分為禮服和常服兩種。上古三代,婦女服裝同男子服裝基本相同,而僅在材料和紋樣上有差異。漢代婦女的禮服是深衣,而常服則是上衣下裙。裙裳形制相似,而專稱女子的下裳為裙,表明當時裙已帶有明顯的女性裝飾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受少數民族服裝的影響,婦女的服裝由寬衣博帶變為窄袖緊身,並繼續發展了漢末以來的“上儉下豐”趨勢,即上衣變得短小,而裙腰越來越高,加之下著厚底的重臺履,突出體現了女性下體的長度,給人以修長之美感。

2、唐代的女裝比較開放

唐代的女裝,主要由衫襦、裙、帔帛三件組成。唐初盛行窄袖衫襦和長裙,肩上披有類似長圍巾的披帛。盛唐時,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為貴族婦女的服裝。其特點是不著內衣,裙腰高至乳房之上,以大帶繫結,從而袒露胸部。大袖衫襦的對襟,以紗羅等輕薄製品為面料。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正是對這種服裝的真實寫照。這與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係。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因而服裝也漸趨寬大。此外,當時婦女還盛行胡服和女著男裝。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3、宋代的女裝趨於保守

宋代婦女的服裝,除北宋曾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外,窄、瘦、長、奇便是這時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此時的衫襦式樣較多,有圓領、交領、直領、對襟等,袖口窄小,下襬左右兩側有較長的開氣。總的來說,宋代婦女的服裝漸趨保守,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不無關係。

4、明代的女裝以淡雅樸素為尚

明代婦女的服裝,基本上沿襲唐宋,但衣裙的長短各時略有不同。明初盛行窄袖衫襦、長裙、褙子,但禮服仍要穿大袖衫。中期盛行大袖長衫襦,裙則變短。明末則又盛行窄袖長衫襦,這與崇尚南妓服裝有關,尤以秦淮一帶妓女的裝束為四方所仿效,其特點是以淡雅樸素為尚。

5、清代滿、漢女裝各有特點,並且相互影響

清代滿族婦女的服飾,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馬甲,穿高跟在腳心的花盆底鞋。漢族婦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仍沿襲明制。後期,滿漢婦女裝束相互影響,各自都有明顯變化。清代婦女服裝仿效中心幾經變更,乾隆時以蘇州為中心,嘉慶時以南京和揚州為中心,後又以上海為中心。辛亥革命後,服飾禁錮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飾工藝的傳入,婦女的服裝才產生了新的變化。

(二)古代婦女的梳裝

1、古代婦女的髮式

古代婦女的梳裝,包括髮式、化妝和首飾三大部分。髮式是人類最重要的裝飾形式之一,髮式與服飾的協調,能構成人物外表的整體美。我國古代髮飾可分為三大類型:披髮、結髮、辮髮。笄,即簪,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從那時起,人們已開始由披髮到梳理。笄的用途有二:安發、固冠。應用於古代男子和婦女的髮飾中。不僅如此,笄還是古代婦女是否成年婚嫁的象徵。上古三代,我國婦女的髮式較為簡單,飾物不多。秦漢以後,髮飾日趨複雜,從此,婦女的髻式就成為重要裝飾內容。歷代著名的髻式有墮馬髻、包髻、九鬟望仙髻、雙髻、同心髻、高髻、寶髻、花髻、大拉翅等等。

2、古代婦女的化妝和首飾

婦女的基本化妝品為眉黛、粉、胭脂和花鈿。眉黛是供畫眉用的,婦女畫眉見於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楚辭·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之句。只是古時女子畫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畫假眉代之。黛的顏色除用黑外,還有綠色,古稱翠眉。翠眉起於先秦,興盛於南北朝。唐代開始流行黑眉,這與楊貴妃的提倡有關,所謂“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全唐詩》卷474徐凝《宮中曲》)。總之,古時女子畫眉崇尚人工美,這與現代婦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為粉製成,或加之以紅色,用以敷面。到夏商周時,才出現了以鉛為原料的白粉和以紅藍花、蘇木等原料製作的胭脂。胭脂又稱燕脂、焉支、燕支。古時把胭脂製成膏汁、粉類,還塗於紙或浸於絲綿,製成胭脂紙和胭脂綿,以便塗頰或用為唇脂。花鈿,又稱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紙、魚骨、蜻蜒翅膀製成各種形狀的飾物,將其帖於額間、鬢角、兩頰或嘴角。《木蘭辭》“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古詩“眉間翠鈿深”中的“翠鈿”,均指的是花鈿。古時婦女的首飾包括笄、釵、步搖、梳等。此外,還在耳、手、指上分別戴有飾物,分別稱珥擋、釧鐲、指環,但最初這些飾物的戴法和作用與現在不同。

四、我國古代的帝王服裝和官服

我國古代帝王服裝和官服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禮服(也稱法服),用於祭祀和大典,後從中又分出祭服和朝服等小類;一類是公服(又稱常服、從省服),用於一般性的正式場合。

西周初年,帝王和官員都以冕服為禮服,上衣下裳上繪有日、月、星、龍、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紋飾,腰束革帶,下穿舄。依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又分為六個等級,服色為上玄下纁。當時的公服是弁服,與冕服的區別是衣裳無章彩紋飾。此後,冕服作為正式的禮服一直為歷代沿用,直到清末。

漢代的朝服是冠服,頭戴冠,穿深衣。等級區別在於:①不同身份的官員戴不同的冠,如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豸冠,御史戴獬豸冠等。②冠梁的多少不同。③佩綬的顏色和織法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正式官服多沿襲漢代的冠服,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即帽和巾的流行。巾到北周又發展為折上頭(即後世的幞頭)。隋唐時,帝王和官員的常服為圓領袍,戴幞頭,穿長靿靴。等級區別在於:①品色衣,即以服裝色彩區分等級。皇帝為黃龍袍,官員一九品分別以紫、緋、綠、青為等級的標誌。②革帶上飾物的質料不同,有玉、金、銀、鐵的不同。③章服,唐代官員進出宮門,必帶魚符,作為身份證明。品級不同魚符袋飾不同。宋代的禮服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是戴展腳幞頭。遼、金、元的冠服多沿襲漢族舊制,而在一般場合仍保持基本民族特有的服制。遼金人多戴皮帽,元人戴盔式折邊帽。明代的公服又沿襲唐宋,只是官員戴烏紗帽,增加了以補服區分官階的方法。

清代的冠服,基本上是用本民族的服裝。皇帝用於祭祀的袞服,上繡有十二章花紋,略存古制。夏戴涼帽,冬戴暖帽,上綴牛緯,頂飾頂珠,有殊功者,皇帝還賞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從一翎到三翎不等。官服是帶馬蹄袖的圓領袍,掛朝珠,遇大典還要在官服上加披肩,也使用補服。等級區別除補子外,還有:①頂珠色彩、質料不同。②腰帶的不同,皇室用黃帶,宗室用紅帶,其他用石青或藍色,帶上所綴寶石、帶扣也各不相同。③袍上蟒紋數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五、我國古代的履制

原始人是赤腳行走的。隨著人類的逐步文明,鞋也應運而生。上古三代時鞋就成為不可缺少的服飾品。古代的鞋有許多種類,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種:舄:《釋名》曰:“復(雙底)下曰舄。,”它是禮儀場合穿用的鞋,故為雙底,以木製或注臘來防潮和保暖。草鞋稱屨,帛制稱履,麻制稱鞋。其中屨、履、鞋穿用的較為普遍,所以曾先後成為各種鞋的通稱,漢以前是屨,漢以後是履,宋以後是鞋。此外,還有屐,它是一種木底鞋。相傳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製成的。有平底和裝齒兩種。靴,古稱鞾。《釋名》曰:“鞾,跨也,兩足各以一跨騎也。”皮製,有靿。它是草原民族適應遊牧生活的鞋制。戰國末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種鞋制傳入中原。

第二節: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服飾尤其燦爛多彩,據有關調查,僅雲南省內的少數民族服飾就有1200多種,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正是各民族各種文化的長期交融,大大促進了中華服飾的發展,大大豐富了中華服飾的內容,正是這種風格迥異的各民族服飾,組成了中華服飾絢麗的藝術長廊。

一、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特點

中華各民族的形成,經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現的“夏”、“戎”、“狄”、“荊蠻”、“夷”、“諸濮”、“百越”等族別名稱來看,我國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秦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使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高度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正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長期發展的歷史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在內。從現實的情況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佈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涵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百分之七十的縣,分佈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僅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無論從質料、色彩來看,也無論從式樣、塔配來看;都是十分豐富的。有著25個少數民族的雲南省舉行民族藝術節,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文藝隊伍也就是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服飾表演隊。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的民族服飾抒懷舞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豔、花樣之繁令人驚讚。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表演,令人信服地證明:雲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數民族服飾的海洋。而這,正是多民族中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的自然條件南北迥異;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分點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獵畜牧為生;南方溫熱多雨,山地高嶺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和服飾特點。生活在高原草場並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於牲畜皮毛,用羊皮縫製的衣、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襟、下襬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裡的大衣,十分輕暖。他們服裝的風格是寬袍大袖、厚實莊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宜於植麻種棉;自織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簡陋,但織物精美,花紋奇麗。因天氣溼熱,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輕薄,其風格多生動活潑,式樣繁多,各不雷同。總之,風格的多種多樣,不同的特點十分突出,構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第三,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差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中國少數民族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卻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現了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在這方面,被民族學者稱為“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的雲南省,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解放

前,在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資本主義因素已經有了相當發展;廣大的壯、哈尼、納西、白、彝等民族都已進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進入了封建領主制;小涼山彝族是比較典型的奴隸制;而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如基諾、布朗、景頗、獨龍、怒、部分傈僳族、佤族等卻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寧納西族(摩梭人)仍保留著母系制殘餘。在別的少數民族聚居省區,這種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過不象雲南省這樣完整和典型而已。這樣,少數民族服飾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容也就具有層次性。同時,這一層次性還決定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層次性。有的人有一種誤解,好象凡是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特色之處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明顯地不合乎事實的。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層次性,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分析。

第四,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面臨著社會全面現代化進程的衝擊和改革的要求,一些傳統服飾已經發生變化。

改革開放給全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給原來封閉落後的少數民族山區注入了活力並傳來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許多現代新潮時裝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衝擊。由於某些少數民族服裝用料多,裝飾繁瑣,工藝複雜,製作困難,穿著不便,難於洗滌,不少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年人已改穿漢族服裝,個別地區甚至已經見不到民族服裝。針對這一情況,一方面要積極而緊迫地搶救少數民族服飾資源,以免出現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的消失;同時,還要主動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服飾改革,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和服裝設計師在廣泛聽取本民族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民族服裝,在保持基本的民族用飾特點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觀、簡潔、適用,便於生產生活,便於今後組織大規模機器生產,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可以說,這既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個特點。

二、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藏族廣佈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用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襬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豔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做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釐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三、滿族服飾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袍。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袍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係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民國年間,女式旗袍多改為胸襟寬鬆、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襬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而女式旗袍不但滿族婦女至今喜愛,而且其他民族婦女也多穿著。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捲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釦繫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窩龍帶也是滿族傳統服飾,亦稱馬甲,實為無袖的馬褂。有領,衣長及腹,多為兩側開衩,在領、襟等邊緣處飾以各色花紋。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夾、紗之分。內蒙古的滿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將衣襟縫成弧形,即襟從領口至右肩處貼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轉至肚臍處,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為上下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為對襟式,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衣緣多鑲以豔麗花邊。清代該服飾窄小,多穿於旗袍內,清末以來尚寬大,多套於旗袍外。因其美觀實用,至今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仍有年長者穿著。

烏拉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製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四、蒙古族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近幾年與內蒙古的來往增多,開始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參加。

五、苗族銀飾與蠟染

苗族的銀飾是苗族民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它一方面可以顯示家庭富有和財產,另一方面則具有耐人尋味的文化含義——苗族銀飾作為民族的標誌,它起到維繫苗族某個社區和某些群體的重要作用。國內苗族主要分佈於雲南、貴州、海南和湖南西部等地區,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們往往佩帶同樣的銀飾,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的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根植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苗族眾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產生並形成了苗族多樣化的銀飾文化。

銀飾在苗族民間服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苗族服飾尤其是女性服裝中,銀飾是一種較為普遍並廣泛使用的高級飾品。有專家總結,苗族銀飾體現出三個方面的藝術屬性和審美特色——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凡是盛大節日必有群眾的盛裝銀飾相伴。在苗族人們的心目中,銀子屬於金銀財寶。我國其他的少數民族那裡,銀飾也往往是每個家庭必備的裝飾物,家裡的銀飾越多,份量越重,就表明該戶人家的經濟狀況越好;銀因其產量豐富、色澤好、易於加工,在民間廣為採用,成為大眾化的最佳選擇,這也使得銀飾的製作技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民間傳說銀有試毒防毒功能,所以有銀製的防毒筷。苗族篤信銀器能驅邪逐魔,民間還傳說銀子可以避邪除妖,所以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飾品材料。如雲南納西族的七星披肩,除了刺繡圖案外,常用銀製的北斗七星裝飾;雲南基諾族婦女胸前的圍兜上飾有銀幣、銀鈕、銀牌,景頗族的服飾裡也有大量的銀飾,形狀各異,成為服飾的核心所在。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人民在盛大節日時,有的穿上重達幾十斤的銀飾,表達出濃重的節日氣氛;藏族人民喜愛攜帶精美的藏銀飾品和藏刀,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嬰兒帽子上裝飾銀飾菩薩和羅漢像等。由於銀飾產生的普遍性及廣泛性,再經由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民間工藝,體現在工藝精細、紋樣豐富、造型獨特、功能複雜等各個方面,與民間工藝、民俗生活、節日慶典互相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銀飾文化。

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絲、染色當時都設有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主持生產靛青的“藍尹”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已很悠久。

蠟染是我國苗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起源於秦漢,盛行於隋唐(公元581--907年)。這裡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一代傳一代,可以說,從我國的染織技術開創時,蠟染就作為最古老的手工藝,稱之為中華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這批遺存的蠟染實物中,北朝的和西涼的蠟纈織品都是深藍色地現白花,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唐代的蠟纈絹和蠟纈紗的地子,有棕、繹、黃、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紋。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流行很廣,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這裡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揹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揹帶,點染得精巧細緻,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之鄉是中國貴州安順。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峰八寨等)、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眾多著名景點。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讚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於全省”。安順於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湧現出洪福遠等一批知名的蠟染藝人。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六、土家族織錦技藝

土家織錦的工藝原始而複雜。土家織錦在織造上,沿襲斜織機的腰機式(把經線拴在腰上),眼看背面,手織正面,這就必須對紋樣及色彩有嫻熟的記憶和表現能力。傳統的挑織方法,使經緯線浮沉均勻,結實耐用,光澤持久不敗。

土家語“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在土家語裡,“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以標示出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點。土花鋪蓋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視之為智慧、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習慣,過去土家姑娘出嫁時,都要在織布的機臺上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西蘭卡普的特點是構圖大方,織工精巧,花樣豐富,色彩鮮明,熱烈而古樸。

西蘭卡普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著實用的、禮俗的和審美的三方面的意義,不僅以經久耐用著稱,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妝,客觀上是女家經濟地位的標誌和女兒有無教養的憑證,在受人觀賞的嫁妝行列和任人品評的新房陳設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時都有自己親手編織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鋪蓋陪嫁為榮,娶媳之家也以此來推測新娘針線活的巧拙賢愚。

西蘭卡普的編織者絕大多數都是些從10餘歲左右到20來歲的青年女子,她們正處於愛情萌芽及對未來滿懷著希望和幻想的年代,特地從深山裡找回紅花、梔子、薑黃、洞洞樹、五倍子等野生植物,製成染料,將自紡的棉紗染出各種顏色,稍有空閒就坐在木機旁挑花刺繡,在木機上的緯線裡填上彩色紗線或絲線,織出別出心裁的圖案花樣。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七、花瑤服飾

湖南省隆回縣北虎形山一帶,聚居著瑤族一支僅六千餘人的小小宗支,人稱“花瑤”。他們至今仍保持著他們代代相承而又獨具個性的民族服飾和淳樸、粗獷的民風。她們的服飾奇特、複雜、精美而講究。從頭到腳都是花的世界,幾乎所有亮麗搶眼的色彩,都在她們嬌美的身上展現,花瑤的服飾堪稱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中的一絕。

她們的腰帶,是用五顏六色的布料拼接而成,長達十幾米,圈圈相間、間隔均勻,排列十分有序。這簡直就是人間少有的色彩集合!最讓花瑤妹子驕傲的,是美麗的花筒裙。筒裙疊攏在前面的兩片,色彩火辣、豔美;而拼合在臀圍後面的兩個大片,卻用白線在靛藍色的粗紗土布上,挑繡出各種精美、素麗的圖案。而後,用一條紅色布邊做下襬,將前豔后素的裙片大膽地連為一體,格外新奇、亮眼。其他隨身飾物的色彩,也是當仁不讓。一塊紅豔豔或黃燦燦的方巾,對摺一滾,紮在腰後便是個可大可小的腰包;四角扎攏來,則變成個能挎能提的包袱。

她們的傳統外衣是鑲了紅布邊、綴著紅佈扣的黛藍色無領對襟長衫,內穿一件袖口繡有彩色花邊的白色無領襯衣,袖口外露。著裝方式奇特、繁縟而有趣。每逢農閒的時節,妹子們就三三兩兩聚集到堂屋裡、屋簷下、山溪旁、巖頭上,一起挑繡花裙。她們個個心靈手巧,見什麼就繡什麼,繡什麼就像什麼,再複雜的花紋都無需描圖、打稿和放樣。

盤頭巾的精美花帶,就靠靈巧的雙手和腳趾頭的配合,用紅黃兩色毛線編織而成。 亮麗的頭巾,是用一兩百米長的彩色花帶盤纏而成。狀若葵花、大過斗篷,前面微微翹起,火紅火紅煞是好看,隨著她們俏美的身影,閃動在山野,宛如束束耀眼的山花。

她們的服飾奇特、複雜、精美而講究。從頭到腳都是花的世界,幾乎所有亮麗搶眼的色彩,都在她們嬌美的身上展現,花瑤的服飾堪稱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中的一絕。隨著社會的進步,瑤山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每天盤頭巾太麻煩了,聰明的妹子別出心裁,先用竹篾織個頭巾形狀的骨架,再用針把花帶依次有序地編滿上下兩面,外沿綴一圈花邊和彩珠,後面再垂下兩束長長的五彩須穗。出門時往頭上一戴,同樣漂亮,進屋摘下就掛在壁上,又可洗可曬,方便多了!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補充材料:

三寸金蓮

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歎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讚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髮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髮,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醜的重要標準,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纏足的具體做法和產生的社會根源

過去的女孩-般在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其方法是用長布條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指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形成“筍”形的“三寸金蓮”。其慘其痛,可想而知,這樣做一般大都是在長輩的逼迫下進行的。母親或祖母不顧孩子的眼淚與喊叫,以盡到她們的責任,並以此保證孩子未來的婚姻生活。

這種人為的傷殘行為之所以能廣為流行,是因為它以人工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詩文稱讚女性小腳之美,五代之後纏過的小腳更是被譽為“金蓮”、“香鉤”、“步步生蓮花”等等。文人們甚至總結出了小腳的“四美”(形、質、姿、神)、“三美”(肥、軟、秀)。到清朝。纏足之風大盛,漢族女子沒有不纏足的。

這種審美心理事實上包含了濃厚的性意識,清朝文人李漁在其《閒情偶寄》中甚至公然聲稱,纏足的最高目的是為了滿足男人的性慾。由於小腳“香豔欲絕”。玩弄起來足以使人“魂銷千古”,他竟將小腳的玩法歸納出了48種之多。如:聞、吸、舔、咬、搔、脫、捏、推等。可以說,在古代小腳是女人除陰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坑時破土的鍬鋤”之類的說法。甚至穿在小腳上的繡鞋也被賦予了性的內涵。清朝時,一位中國留學生被日本海關官員要求解釋為什麼攜帶一些小巧的編織繡鞋,這位學生有點害羞地說他希望在他空閒時間能欣賞到他愛人的“腳”。

除此以外,纏足似乎還有另一個目的。由於腳小不便於行走,讓女人纏了足就可以防止“紅杏出牆”。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給妻子鞋穿;中世紀的歐洲男人為女人制作了貞操帶。而實際上,在貧窮落後的中國,除了少數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數小腳女人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她們付出的艱辛,要遠遠超過一個天足的女人。

纏足作為一種習俗,也造成了另外一些習俗的形成,如古時候山西大同的賽腳會,就是女人們在農曆六月初六這天,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小腳,以博得好評為榮。

纏足,在歷史上也曾被禁止過。清康熙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國也曾頒佈過類似法令。直到清末,海禁大開,在外來的文化和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呼籲聲中,纏足的風氣才非常緩慢地走向滅亡。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從城市到鄉村纏足才逐漸被廢除。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有一雙被稱為“解放腳”或“半裹腳”的婦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蓮”已越來越少見了。

纏足這一習俗。體現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標準和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它的消亡,顯示了婦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標誌了中國已從傳統走向現代。

三寸金蓮屬於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於“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後,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繡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實際上,“三寸金蓮”僅屬於書面用語,日常語言中常用的則是“小腳”(南方),或“小腳兒”(北方)。

有些文章或報道把女子纏足後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稱作“三寸金蓮”,這是不對的。“三寸金蓮”實際上就是經過纏裹後的尖形小腳,但由於這樣的尖形小腳又是時刻不離所穿的弓鞋的(睡覺時換上睡鞋,也是一種軟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蓮”看作是尖形小腳與弓鞋的複合體,但無論如何,單純把弓鞋稱作“三寸金蓮”顯然是概念上的錯誤。

也有人把纏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稱作“蓮鞋”,這也是不對的。“蓮鞋”這一稱謂僅僅是現代某些個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書中並無這樣稱謂的記載,所以並不公認,故爾這樣的稱謂也應摒棄,而以“弓鞋”、“繡履”或“弓鞋繡履”為正名。在日常用語中則稱之為“小鞋”或“小腳鞋”。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文化常識」中國的服飾文化

肚兜

古代女子的內衣最早被稱為“褻衣”。“褻”意為“輕浮、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

古代女子內衣蘊藏著不盡的昔日情懷, “前圓後方,前短後長,這是應和天地人合一的傳統理念;過腰、胸、肩等分別繫帶,是為了在流動中達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處,必須繡上小幅圖案來遮住線的結點,保持畫面完整,這便是所謂‘出境生情’”,且匯聚了繡、縫、貼、補、綴、盤、滾等幾十種工藝,用以表達不同的主題。可惜有些工藝,今天已經失傳。

《紅樓夢》六十五回寫尤三姐 “鬆鬆挽著頭髮,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和賈珍、賈璉兩個牛黃狗寶喝花酒,洋洋灑脫、嬉笑怒罵,把兩個不知恥的男人耍了個夠。可等她日思夜想了五年的柳湘蓮冷臉出現時,她淚如雨下卻連一句辯解的話也說不出來,惟有一死表明心跡,可憐“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

肚兜是民間的傳統內衣。近代由於社會的演變,西方機織品的引進,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為襯衫、背心。但時至今天,偏僻地帶尚有穿肚兜的遺習,不過只為幼兒製作,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見了。在傳統社會中,肚兜是婦女們對情人、丈夫或對新生兒表達情感,發揮才華的民藝品,因而很多民間傳統吉祥紋樣和表現情愛及企求生殖的符號,都在貼身的肚兜上盡情抒發。

肚兜的藝術以刺繡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繡、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婦女只為情人、丈夫或兒子繡肚兜;她們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純色(多為紅色)布料做成,略加花邊裝飾而已。繡給情人的肚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之愛情故事為題材以示意;為兒童繡的則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