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捐衣箱」騙局超乎想像源於「百無禁忌」

近日,天津警方通報稱,有兩名犯罪嫌疑人自行購買了二手衣物捐贈投放箱,將其放在高檔小區中,再將回收的衣物以廢舊布料的形式變賣。此後,犯罪嫌疑人還曾盜竊其他衣物捐贈投放箱內的衣物變賣牟利。記者調查發現,網上有不少商家公開售賣二手衣物捐贈投放箱,售賣時不需要買家出示資質證明。(10月11日北京青年報)

在一個講究利益變現的時代裡,一些人的“聰明”總是超乎我們的想象。依託“假捐衣箱”行騙,成本投入低、收益卻不菲;滑稽、荒誕的“假捐衣箱”,見證了一些人精神世界的荒漠化。當“假捐衣箱”成為一種“生財之道”,試圖“撈一筆”的投機者就會想方設法“鑽空子”。

設置捐衣箱的初衷,在於通過公眾參與的渠道來匯聚愛與善的力量,讓弱勢群體“生活上多一點保障,心靈上多一些溫暖”。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社會中,捐衣箱儘管沒有發出聲音,其傳遞的信息卻讓老百姓心領神會;“假捐衣箱”披著愛心與慈善的外衣,卻幹著牟利與斂財的勾當,顯然需要接受規訓與懲罰。

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底線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於禁忌的基礎生活秩序,是一種維繫社會正常運行的“最低道德保障”。這些騙子們並非不知道真正的捐衣箱是用來幫扶弱勢群體的,卻依然對公眾的愛心與善意進行涸澤而漁;人性中的貪婪與慾望,讓一些人難以進行自律與自我約束;“有便宜不佔白不佔”的投機心理,讓“假捐衣箱”愈演愈烈。

失範行為會不斷累加、不斷升級,當輕微的失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就會演化為重度的失範行為。當人們對失範行為的容忍度與承受力不斷增強,底線也就越來越低。對“假捐贈箱”進行懲戒,說到底就是為了守衛底線,維護公平正義;放任“假捐贈箱”的自行其是,不僅傷害了小區業主的正當權益,也損傷了寶貴的慈善和公益資源。

“假捐衣箱”能夠成功地進行利益變現,也折射出慈善公益事業在制度化、規範化上的短板與不足。對買家的身份和用途沒有進行核實,“花錢就能買”的捐衣箱,也讓一些投機者有機可乘。紮緊制度的籬笆,減少一些漏洞,那些精緻的或者粗鄙的利己主義者,才會少一些可乘之機。

一個好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有著良好基礎秩序的社會;即使有空子可鑽,許多人都會不為所動,這並非因為老百姓“傻”,而是因為他們懂得“與其投機取巧,不如腳踏實地”。與其將心思花在如何騙人上,還不如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本領,提升自己在市場中的機會與待遇。有些時候,看似聰明的做法,既背離了社會規範,也會讓自己的精神矮化,失去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的機會。

讓“假捐衣箱”無所遁形,關乎一個城市的體面與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