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藩部下總督巡撫出了27位

當然,曾國藩更是確有才學。十年京官,他交結了不少朋友。人以群分,這些人也多是有才學的,如邵懿辰、郭嵩燾、何桂珍等。他們講究實際,經常商及國家政治大計、經濟得失,有時還聯繫實際進行考察;如曾國藩在工部侍郎任上時,就常研究輿地學,對各地地理設置非常注意。

國藩部下總督巡撫出了27位

曾國藩以讀書為本,居官操守廉潔,生活儉樸,為此並以“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為勉,自書自居為“求闕齋”。

鑑於長期的與各界人士交往,使曾國藩具備有善於識人、知人善任之才幹,天生的統帥。

江忠源不拘小節,“任俠自喜,不事繩檢”。曾國藩和他作了幾次閒談,認為他頗有才幹,說“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

塔齊布是綠營遊擊,曾國藩發現他每次訓練士卒,必自執旗指揮,雖然暴風驟雨亦如同平時,就認為他出類拔萃,大加信用。

湘軍名將鮑超、楊載福均出身行伍,彭玉麟是一個窮秀才,曾國藩在他們窮途潦倒時,就發現他們都是將才,即加以提拔、選任。

相傳,李鴻章組建淮軍時,帶著劉銘傳、潘鼎新等4個部屬去叩見曾國藩。曾國藩先是躲在屏風之後觀察,故意遲遲不見。等了多時,他人只得耐心,而劉銘傳就不耐煩了,即離開座位走來走去,大罵山門。曾國藩看在眼中,後來他對李鴻章說:4個都是將才,而此人(劉銘傳)更是帥才,切不可等閒視之。後果應驗。

曾國藩確有他的人才鑑定,講實學,多以誠樸為準。比如他所定的湘軍帶兵之人,須具備所謂的4條標準:(一)才堪治民;(二)不怕死;(三)不急名利;(四)耐辛苦。所以湘軍統兵的營官,多數是讀儒書的知識分子和綠營偏裨,他們是湘軍的骨幹。

因而,在他任兩江總督期間,其幕府人才之盛、湘軍將帥之精,據統計後來得以成名的就有182人,其中做到一二品官的,即總督有14人,巡撫有13人,提督、總兵各有20人,達47人。

這是一個集聚人才的群體,因而湘軍前期在與太平軍作戰時,雖然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戰,敗而仍能凝聚不散。(《太平天國十四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