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西安地理——西安的忙罷古會

文化周刊|西安地理——西安的忙罢古会

文化周刊|西安地理——西安的忙罢古会

農曆六、七月,是西安及周邊農村過忙罷會的高潮時期,每隔一天,就有不少村子過忙罷會。最近,《西安地理》欄目刊登了幾篇有關西安地區忙罷會的文章,在此筆者作一些補充。

文化周刊|西安地理——西安的忙罢古会

西安忙罷會的範圍以城南地區為主,東起臨潼,西至鄠邑,南達秦嶺,北到渭水。

忙罷會的起源

關於忙罷古會的由來和起始的年代,尚未見到史料記載。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曾聽老人們說:“過會在清朝就有了。”還有人說:“是明朝的事”。兩種意見一綜合,至遲應該在明末清初就開始了,否則也稱不上“古會”。

夏收大忙時節,一忙就是二三十天,收打晾曬一結束,人們才有機會“歇晌”。樂觀的莊稼人一閒下來也很會找樂,據說最初有人提議湊錢請個戲班子唱大戲,其他人立即贊同。看戲就圖個樂,當然人越多越好,各家都儘可能將親友請來同樂,女兒接父母,外甥接舅舅,七七八八的親戚能叫的都叫到。一個村鬧出了風頭,各村紛紛效仿,並且要鬧騰得更好,結果不但在唱戲的時間上發生衝突,戲班子也應付不了,村與村之間常為請戲班子惹出矛盾。後來經磋商協調,按順序給各村排好日子,隔一天輪一個村,其後年年如此,“撞車”問題就此解決。

忙罷會的範圍

西安地區的忙罷古會也是唯一一個不祭祀任何神靈和祖先的傳統節日,但其重要性及隆重程度毫不亞於春節。古會是一個地方性傳統節日,它的範圍以城南地區為主,東起臨潼區,西至鄠邑區,南達秦嶺,北到渭水,但是不知為何,唯獨西安城北的未央區農村不過忙罷會。忙罷古會又叫作“過會”或“忙罷”,還有的地區叫作“炸皮蒸饃會”。古樸的忙罷會,涵蓋了諸多文化元素,它包括各地農家的勞動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和充滿現代氣息的競爭文化和商業文化。

忙罷會的日期

古會的主題是親友聚會,慶賀豐收,特點是各村的會日不同,時間拖得久。忙罷古會從農曆六月初一起,一直持續到九月十五,歷時一百餘天。位於長安區以南20公里終南山的南五臺,歷來被關中人奉為佛教聖地,南五臺的廟會是農曆六月初一,當地人將這一天視為“起”或“啟” 會日,這個日期也是沿山各村古會的發端,並逐漸成為各地古會的開端。據《咸寧縣誌·祠祀》所載:廟會之日,盛況空前,登臨之香客遊人如織。各府縣民間鼓樂聚集在山下五臺留村的湯房山寺,鼓樂高奏,絲竹和鳴,聲聞於天。南五臺廟會一過,西安城區附近才開始陸續過會。最初各村唱戲大都圖吉利選擇雙日子,如碑林區的南北沙坡、皇甫莊為六月初四,雁塔區鐵爐廟、觀音廟、王家村為六月初六。但是農曆的大月小月年年不同,那些定為三十日這天唱戲的村子碰上小月就很難辦,又經協商,把各村唱戲的日子又都改為單日,由於前面幾個村在原定的雙日子已經唱過戲了,不便更改,於是極少數幾個村子唱戲的日子仍然保留了雙日子。據說雁塔區曲江街辦的曲江池村早先是由各地遊民或流民聚集而成的窮村,周邊許多村子不但不願意與該村的人結親,甚至也不願意與之同一天過忙罷會,該村的人偏偏不信邪,專門套選農曆六月二十八日這個大日子作為該村的會日。最後過會的是灞橋區紅旗街辦的灣子村,該村過會的日子被排到了九月十五,已在秋收以後,使原本的夏忙罷變成了秋忙罷。

忙罷會的節禮

禮節是對履行禮儀的約束和規定,以使人們按規定完成禮儀,過會親戚之間往來和送禮就是對禮儀文化最直接的詮釋和最具體的實踐。走親戚分為上行和下行,“上行”為小輩對長輩,“下行”為長輩對小輩。已出嫁的姑娘於孃家都為上行,禮為油塔和點心,油塔共10個,每個約半斤重,用白麵捲上清油,佐以花椒葉、五香粉等配料蒸成;父母對女兒、舅舅對外甥是為下行,禮為曲蓮,曲蓮即花饃,一般為20個,裡面包著糖、豆沙或芝麻餡,正面壓著圖案,周圍捏成花邊,外加些許時鮮水果作為“搭頭”。其他親戚之間的禮基本照此規矩,朋友之間視情況而定,城裡親戚到農村,大多以糕點酒水替代油塔和曲蓮。禮通常放在一個叫作提轅籠的長方形竹籃裡,上面蓋一條新毛巾,親戚離開時主人要在其籃子裡回放少許東西叫作“回禮”。現如已不再“提著麵糰子旅遊”了,代之以時鮮水果、罐頭、牛奶、飲料或各式營養品,觀念新的人還興送鮮花,傳統的糕點則可有可無。

忙罷會的預備

會前的準備階段能充分顯示出農村的風情、人們豐收後的喜悅和對生活充滿希望及樂觀的精神風貌。主婦們為一家老小做好新衣服,清掃屋內外衛生、擦洗傢俱、漫牆(過去民房牆壁是用土坯壘的,用白土或乾淨黃泥漿漫過會煥然一新)、釀稠酒、蒸白饃,忙得不亦樂乎;男人們一面管理地裡的秋苗,一面幫著割肉、買菜、壓麵條,幹一些出力跑腿的活,也高興得“不亦樂乎”。過會當天人們早早起床,熬雞湯、切肉切菜、攬臊子準備臊子面,孩子們個個穿上新衣,早早等到村口接親戚。

忙罷會的待客

待客方式形成了各地獨特的飲食文化,體現出人們的熱情和真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於禮儀之邦的關中農村人來說,過會是親友聚集一堂的良機,主家無不拿出家裡最好的東西款待客人。待客為兩頓飯,上午十一二點吃臊子面,下午四五點吃菜和饃。吃臊子面時,飯桌上擺著油潑辣子和鹽醋醬油,由客人自調。條件好的吃臊子面前要先上四盤菜,可以與面同時吃,也可以先吃菜再吃麵。第二頓飯是正餐,至少要做八個菜,有涼有熱,有雞有肉,比較豐盛,主食多為饅頭,邊吃菜邊喝稠酒,賓主頻頻舉杯,互致問候,共慶豐收。主人不斷招呼客人放開肚皮吃好喝好,保證不會吃“拉拖”(做的飯菜不夠吃)。如今有人乾脆把客人帶到飯店裡吃,有人打電話讓飯店把飯菜送到家,更有甚者將大師傅請來家裡做,圖的就是個熱鬧。

忙罷會的聚會

吃罷上頓,親友之間開始拉家常,才算是真正的“聚會”。女人們擠在屋裡說些私房話,比試比試衣服,交流相夫教子的經驗;男人們則坐在一起抽菸喝喝擺龍門陣,互問夏糧收成、秋苗長勢等;“公社化”時期話題涉及集體生產、糧食分配、工分價值以及半年預分情況;現在多談論種、養殖經驗、產品銷路、蓋樓房、買農機具或汽車、外出打工賺錢、城中村改造、醫保等話題;孩子們則聚在一起瘋玩。

由於過會日子錯得開,每家的親友都能聚合在一起,當天村裡的人數可達平日的十倍或十幾倍,就一村一寨而言,過會比過年還熱鬧,集中凸現了一個“會”字。

忙罷會的大戲

過會唱戲以秦腔為主,看戲既是過會的重要內容,又是聚攏親友的粘合劑。小點的村子幾家合起來請一個戲班子,大村子往往請兩個戲班子,對臺同唱一齣戲,哪邊唱得好,觀眾就湧向哪邊,哪個演員唱得好(吼得聲音大),村民不但為之披紅掛綵,還給塞紅包,其所在的戲班子得到的報酬也多。看戲的主要是客人、老人和孩子,主人忙得無暇看戲,只有等到自己做客時再靜下心來看。年輕人不愛看戲,多去看電影或到歌廳唱歌,放鬆身心。

忙罷會的商機

過會是個極好的商機。商家很清楚各村過會的日子,屆時紛紛前來推銷商品,哪個村過會就會在哪個村掀起一個購銷兩旺的高潮,商家可賺一筆,村民則方便一回,實現了“雙贏”。一些有經濟頭腦的村幹部,常趁過會的東風,在村裡舉辦商品交易會,小小的交易會甚至能吸引來城裡的大商場、大公司集團參與。民間藝人也紛紛到場獻藝,有吹糖人、捏麵人,做冰糖葫蘆、雜耍以及各種博弈活動等。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晚報微報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西晚影像

文化周刊|西安地理——西安的忙罢古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