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翻番: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倉廩實、天下安。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不僅解決了百姓吃飽飯的問題,而且正從“吃飽”向“吃好”轉變。糧食購銷體制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糧食市場全面放開,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倉儲物流能力大幅提升,加工產業不斷壯大,信息化水平穩步提高,流通監管水平和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

從餓肚子到“吃飽”“吃好”

今年76歲的北京市民閻先生至今還記得年輕時在山西拿著糧票排隊買糧的日子。那時,糧食定量供應,每人每月只有15斤糧食,餓肚子是常有的事。1978年以後,隨著生活逐漸改善,他再也不用擔心吃不飽飯的問題了。到1993年,食糧供應更為豐富,國家取消糧票後,他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糧食品種了。如今,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吃得既營養又健康。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一系列惠農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扭轉了農業生產長期停滯的局面,糧食產量連年大幅增長。40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翻了一番,從1978年的3億噸提高至2013年的6億噸。現在全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人均佔有糧食從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

中國糧食研究中心主任顏波認為,40年來,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成功實現了由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糧食供求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跨越,成功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創造了用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近20%人口的奇蹟。

40年來,糧豐民富,為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糧食產品供給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糧食產業不斷髮展壯大,從主副分開、家庭作坊式向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轉變,吉林大米、廣西香米、山西小米等糧油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優質糧油供給水平大幅提升。

從統購統銷到全面放開

40年來,糧食從統購統銷到合同定購,從保護價收購到託市收購到價格支持政策,再到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種糧農民持續穩產穩收機制基本理順。

在糧食行業工作了48年的河北柏鄉縣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尚金鎖,是糧食流通改革發展的見證者。1974年,他剛到糧庫時,按照國家下達的任務徵購糧食,農民每年交售“愛國糧”。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定購以外的糧食可以自由上市。1990年,為了解決主產區農民賣糧難問題,國務院決定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1993年,取消統銷制度,放開糧食價格和經營。1998年,針對當時糧食豐收、保護價上漲的情況,實行“敞開收購、順價銷售、收購資金封閉運行”3項政策,並加快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2004年至2013年,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實行“四補貼一支持”的糧食支持保護政策。2014年至今,相繼取消大豆、玉米臨儲政策,逐步下調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改革進程體現了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尚金鎖說。

40年來,我國在全面放開糧食市場的同時,穩步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從指令性計劃管理向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轉變。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糧食管理事權的責任,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的糧食安全保障制度。

40年來,我國已經建立健全中央、省、市(縣)三級糧食儲備體系。歷次糧油價格大幅波動時,中央和地方都及時動用儲備糧油,為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保障軍需民食、平抑市場糧價、促進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40年來,我國還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劑國內糧食供求餘缺。國內外糧食市場聯動性逐步增強,糧食生產、貿易、投資等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不斷深化。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促進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和結構多元化,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從“南糧北調”到“北糧南運”

坐落於吉林省松原市的中糧松原庫是北糧南運的重要出口,年中轉能力超過100萬噸,擁有4條鐵路專用線,可實現60節火車整裝整卸,同時裝卸火車2列。

“及時有效保障城鄉居民糧食供應,保持糧食市場總體穩定,始終是糧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職責和首要任務。”顏波說。40年來,隨著糧食生產進一步向核心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糧食產銷格局發生了從“南糧北調”到“北糧南運”的根本性逆轉。2017年,糧食跨省流通量達3400億斤。建設現代化糧食流通體系,實現糧食資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順暢流通,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40年來,我國構建起以大連北良港、廣東新沙港、上海民生港、浙江寧波舟山港等糧食物流基地為樞紐,以各級糧食中心庫為節點,以遍佈全國的糧庫為基礎的現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糧食運輸已經實現了鐵路、公路、水路聯運。東北的鐵路散糧專列可實現散裝、散運、散卸、散儲“四散化”運輸。遼寧錦州港、營口港等6大港口,與山東日照港、浙江寧波舟山港、福建漳州招商局碼頭、廣東黃埔港等港口遙相呼應。

40年來,我國糧食倉儲設施煥然一新,佈局不斷優化,為確保糧食儲存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落後倉型已全部退出歷史舞臺,現代化的糧庫遍佈各地,高大平房倉、淺圓倉、立筒倉成為主流倉型。糧庫80%以上能夠滿足“四散”作業需要,78%以上裝備了機械通風系統,57%以上裝備了計算機糧情測控系統,41%以上裝備了環流燻蒸系統,倉儲物流作業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綠色儲藏、智能倉儲、電子信息、快速檢測、新能源利用和生物殺蟲技術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動我國糧食倉儲向“綠色、生態、智能、高效”的生態儲糧階段轉型發展。

是時候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贊一下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目標—

▶微博 | @hzlspfsc

▶網站 | http://www.hbgrain.com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別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