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文脈之根,在這裡!

苏州文脉之根,在这里!

點擊上方“蘇州經濟”藍字,有趣、更有用

免費發佈招聘、求職等職場信息

推廣招商、買賣、租售等商業信息

商務合作等諮詢,請加微信:gegangcun

苏州文脉之根,在这里!

從皋橋往西走不過百步,有一座大概是民國時期建造的舊水泥橋,叫作廟橋。廟橋不僅小,五六步就能跨過,而且橋身一點藝術品位也沒有,但此橋來頭不小。

走過小橋往北,可以看見一座石坊,石坊後是新造的硬山白牆黛瓦建築。

苏州文脉之根,在这里!

泰伯廟

很難相信,這就是蘇州歷史最為悠久的祖廟——泰伯廟了。

大約於唐大曆元年(766),大詩人杜甫臥病在夔州,回首往事,寫下了一首《壯遊》,這是一篇自傳性的敘事詩,篇制較大,是杜甫的精心之作,略引如下:

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

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

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

這首詩比較清楚地回憶了他在蘇州的遊歷,那時他還是個年輕人,來到蘇州,本來想去日本遊歷(可見當時蘇州是去日本的國際碼頭,鑑真和尚就是從蘇州出發的),船也定了,但後來不知是何原因沒有去成。

他就在蘇州遊覽了虎丘,憑弔了已荒蕪的吳王闔閭墓,看到了劍池。詩中的“長洲”,大概是今天胥門百花洲那一帶,那裡荷花盛開,說明他遊覽蘇州時是在夏秋季。還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蘇州閶門非常雄偉。

在閶門的北面,有一座廟,就是泰伯廟。廟的旁邊還有很大的水面,泰伯廟映在水中,別有一番壯麗景象。杜甫以很恭敬的心情去祭拜泰伯,這表明當時蘇州的泰伯廟,是一個開放的祭祀場所,不僅本地人,許多外來的遊人也來參拜這位吳國始祖,就像蘇州的一個特色景點一樣。

苏州文脉之根,在这里!

泰伯

蘇州泰伯廟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154年)

,由當時吳郡太守糜豹奉朝廷之命而建,是一處官方紀念場所。因為漢代人認為商代的泰伯奔吳,建立的勾吳國是在那時的吳郡郡城所在地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古城

如《漢書·地理志》第八上記載:“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縣二十六:吳,故國,周太伯所邑。”

所以要在泰伯建故國的地方建個廟以紀念他。不過當時糜豹將廟建在姑蘇城外,那裡到了唐代還有水面相映。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考慮到廟在城外易受戰亂破壞,就在914年將廟遷建至閶門內今址。

近兩千年來,蘇州泰伯廟歷代修繕過十多次,每次都是由官方負責,其中有明代的蘇州知府況鍾、清代的江蘇巡撫湯斌等名臣。

苏州文脉之根,在这里!

漢書•地理志

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天國大軍東征。在太平軍攻打蘇州前,負責守衛蘇州的清軍總兵馬德昭喪心病狂地下令在閶門內外縱火,結果吳趨坊、泰伯廟等都燒燬了。

同治三年(1872),蘇州被清軍收復,六年(1875)修復了泰伯廟。因是在戰亂後百廢待興之際的工程,格局總有些侷促,不過也可看出官府對此廟的重視了。後來民國時,也有修繕。

泰伯廟以前曾作為小學校址,後來小學撤併,20世紀90年代初,居然會將這處文物保護單位改建成了廟橋農貿市場

苏州文脉之根,在这里!

泰伯廟鳥瞰圖

好在有識之士不斷呼籲菜場終於搬遷,廟前街巷也開始清理攤檔。2009年6月18日,政府對泰伯廟開始進行修復,這一工程還被列為政府的實事工程,工程於當年12月29日通過驗收。

泰伯廟根據留存至今的《至德志》等歷史資料復原清代時的盛況,修復後的泰伯廟閶門西街文化區總規劃面積4.8公頃,其中泰伯廟佔地7492平方米,有祭祀祠堂(供奉有泰伯、促雍和季札三尊雕像)、陳列展覽等,展現泰伯和吳國開拓吳地、發展經濟文化的歷史功績。

苏州文脉之根,在这里!

至德坊

為什麼蘇州人對泰伯深有感情呢?

泰伯本是一個籍貫屬於黃土高坡的人,其真正的名字已經失傳。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泰伯、仲雍,太王之昭也。泰伯不從,是以不嗣。”泰伯不聽從他爹古公亶父的話,父子之間發生了無法調和的矛盾,結果泰伯只好出走,周王室祭祀時沒有他的牌位。

據說泰伯南下到了江南一帶,司馬遷(前145—前87)只說他到了荊蠻,沒有搞清楚他到底去了哪兒。班固(32—92)說蘇州古城的底子就是泰伯當年建的勾吳城,那也就是說泰伯到了吳縣。

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這個黃土高坡來的人,會受到吳地人的愛戴呢?孔子說是因為他“讓國”,天下的泰伯廟又叫至德廟,蘇州這座泰伯廟就是在1092 年詔令改叫至德廟的。

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皇帝南巡時在蘇州泰伯廟御筆親書“三讓高蹤”,現在廟門口的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石柱端雕捲雲紋,橫額鐫光緒二年(1876)巡撫吳元炳所書“至德坊”三字,都是首先肯定他的“讓國”行為。

但在蘇州,人們不會對他的“讓國”感興趣,而是將他看作吳地人的一個文化符號。之前,這塊土地的開發歷史已經無法考證清楚,但大家有一個共同心理就是:吳地人是以他為首的一個族群,不管是喜歡吃肉的西北人,還是喜歡吃魚腥蝦蟹的本地人,大家團結一心,建設自己的家園,終於成為全國最為富庶的地方之一,創造了有自己風格的燦爛文化

紀念他,就是紀念一個生生不息的區域偉大文化。北方從來就不再紀念他,但在蘇南、在蘇州,他是一個始祖,永遠享受著祭祀的香火和吳地人心中的一瓣心香。

長按二維碼 關注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