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懷念——霍英東先生

分享一篇2006年的回憶文章,以饗讀者。

永遠的懷念——霍英東先生

霍英東先生離開我們幾個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為人,尤其是他那種愛國愛鄉、為番禺建設嘔心瀝血的精神,卻深深銘刻在我的腦海中。霍英東先生是一位政治上有頭腦,經濟上有實力、社會上有地位,有遠見卓識的人;儘管如此,他對我們這些農村幹部卻很親切、很謙和、很耐心。認識他我覺得很幸運,他開啟了我的思路,增強了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帶領番禺人民走向富裕的信心。由於工作關係,1978年我就開始認識霍英東先生,目睹了他關心家鄉、支持家鄉建設的全過程。雖然事隔多年,但現在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架起通往富裕的橋樑

70年代後期,在何賢先生的引薦下,霍英東先生回到了家鄉番禺。當時番禺是個農業縣,工業和交通等都十分落後。能為家鄉做些什麼?霍英東先生在思慮著。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潮正在湧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各地都積極改善投資環境,邀請華僑、港澳鄉親回鄉觀光,吸引外商投資。霍英東、何賢先生也考慮多帶一些鄉親和商人回來,但總覺得不太方便。上午回來,晚上就要回廣州,想多一些時間和番禺的幹部商談一些問題也沒辦法,因為當時番禺沒有一間像樣的酒店,只有設備簡陋的招待所。針對這種情況,霍先生、何先生對我們說,番禺這樣不行,連個聚腳的地方都沒有,人家怎會來、又怎能留得住人呢?留不住人,什麼也談不成啊!於是提出建番禺賓館。在賓館建設的過程中,霍英東先生出錢出力出主意,親自到工地察看工程。1980年,番禺賓館竣工投入使用,看到家鄉建成了如此漂亮的園林賓館,從此接待華僑與港澳同胞,有個理想的落腳點,霍英東先生感到既高興又自豪。

番禺是水鄉,由於河涌阻隔,80年代初期交通仍十分不便,被稱為“鍋底地”。從廣州到番禺只有一條市廣路,而且要過大石、洛溪兩個渡口,雖然只有二十多公里,但行車往往要三、四個小時。霍先生對我說,“縣長(當時我是番禺縣縣長),番禺這樣的交通如果不改變,就算有得執也執輸過人啊(即競爭不過別人)。人家順德、南海、中山、東莞是廣東四小虎,番禺只是一隻貓”。但他又安慰我說,“不過,我已看到番禺的潛在力量了”。接著他向我講述了“豆腐花(即水豆腐)加糖”的趣事。有一次,他和何賢先生回番禺,在渡口等渡船時,有小販賣豆腐花。何賢先生喜歡吃豆腐花,於是每人要了一碗。那小販十分熱情,把已放糖的豆腐花送到他們手中後,接著又走過去問:“老闆,夠不夠甜呀,要不要再加些糖呀?”“豆腐花加糖”雖然是件小事,但霍先生很感動,他從中看到在改革開放中,中國農民已有商品經濟意識,看到番禺人民的智慧和潛在力量。他說:“現在國家有好的政策,只要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番禺就大有希望,番禺可以成為廣東的第五隻小虎。”以後在多次會議上,他都提到“豆腐花加糖”的故事。為了改善番禺落後的交通環境,霍英東先生和何賢先生提出了建大石大橋的設想。興建大石大橋,一直是我們的夢想,只是當時財政有困難,我們不敢去想。現在霍先生、何先生牽頭捐資出力,我們求之不得,於是積極配合工作,使建橋工作順利進行。1984年10月,大石大橋建成通車,拉近了番禺與廣州的距離。接著,又籌建更大型的洛溪大橋。1988年8月,這座當時被稱為同類橋樑中全國最大型的公路橋樑洛溪大橋也建成通車。從此,番禺到廣州不用再過渡,改變了人們對番禺是廣東“鍋底地”的看法。

番禺到廣州的橋樑架起來了,但番禺南片的交通還是老樣子,無法通車。沙灣河,是番禺由北通往南片的一道檻,如何打通這一道檻呢?我們和霍英東先生一起研究。“興建沙灣大橋”這一新課題又擺到桌面上來。霍先生提出,他拿出3千萬港元,成立“霍英東番禺家鄉建設基金”,建設沙灣大橋。他風塵僕僕,在我們的陪同下到沙灣河視察,為沙灣大橋選址。接著進行緊張的勘探、規劃、設計、施工。建沙灣大橋同時,還配套興建騮崗大橋、西樵大橋、九比大橋,用了二十個月時間,這四座大橋建成通車,番禺從此摘掉了“鍋底地”的帽子。霍英東先生異常興奮,在沙灣大橋通車當日,他問我,“書記(當時我是縣委書記),你說搞橋樑道路是不是生意經呢?”我一時未反應過來。他又說,“番禺以前是‘鍋底地’,現在建起了橋樑道路,交通暢順,以後自然客商雲集,外資紛紛進入,這不就是生意經了嗎?”啊,霍先生果然有遠見卓識,他花了那麼多精力、那麼多錢,為家鄉建賓館、建橋、修路,不光是送你一座賓館、一道橋樑;更是為你開啟思路、為你營造好的環境,為家鄉搭起一道通往富裕的橋樑。在霍英東先生的啟發影響和幫助下,番禺又先後建設了南沙大道、迎賓路、清河路、番禺大橋等基礎設施,使番禺的交通更為完善。

果然,路通財通,此後外商紛紛前來投資,番禺經濟飛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87年番禺的外資企業不足100家,1993年猛增到2000多家,連續多年番禺經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

把首屆世界女足賽引進番禺

霍英東先生確實是愛國愛鄉的典範。他經常說:“我是中國人,我要為國家、為家鄉做點事。”他除了積極支持家鄉經濟建設外,又資助家鄉發展文教體衛事業。

霍先生對體育事業情有獨鍾,他認為,提高一個地區的知名度,體育事業十分重要,要想方設法把一些國際賽事引到番禺來。他看到番禺的體育設施比較落後,便主動捐資建體育館、游泳場、體育場。他知道國際足聯要舉辦“首屆世界女子足球賽”,便積極做世界足聯工作,把“首屆世界女子足球賽”爭取到來中國,而且爭取到在廣東辦,並且在家鄉番禺設一個賽區。為了爭取在番禺設賽區,霍英東先生花盡九牛二虎之力。一方面做國際足聯工作,另方面又幫助番禺建好符合國際比賽標準的體育場館和能接待運動員食宿的四星級賓館。當時知道“首屆世界女足賽”要在番禺設賽區後,我們也十分高興,多次召開有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做好籌備工作。番禺用了幾個月時間,便建起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英東體育場;又用了一年時間建成一座四星級的賓館(在番禺賓館內)。看到番禺人做事那麼認真,效率那麼高,霍先生非常高興,他說,“這就是番禺速度。”他親自帶國際足聯官員薩馬蘭奇到番禺察看體育場館,以及運動員食宿的賓館。薩馬蘭奇看到番禺這樣一個小地方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建起這麼高標準的場館,感到很滿意,稱讚中國人真了不起。霍先生更是興奮異常,邊走邊向薩馬蘭奇介紹,手舞足蹈,十分自豪。

對人才的培養,霍先生也十分重視。他說,要開發管理好一個地區,必須要大批人才。因此,他非常重視教育的投資。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回到祖籍番禺練溪村拜祖,就捐資興建了練溪小學。後來,他又捐資興建番禺中學。他發現番禺沒有高等教育學校,又積極倡議建番禺理工學院(後改為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為建番禺理工學院,他不但捐資,而且親力親為,先後四、五次到沙灣青蘿嶂一帶踏勘、選址。在開發南沙期間,他發現南沙當地缺少高素質的人才,又主動和中山大學經濟學院聯繫,要求在該學院開一個班,專門培養在當年高考中落榜的南沙學生,所有經費由他負責。經過三年的學習,這批學生畢業後回到南沙,在各企業發揮著骨幹的作用。霍先生對番禺的醫療事業也十分關心和支持,捐資給番禺人民醫院建起了一座六層高的住院大樓——念慈樓。

霍英東先生對家鄉的建設不但著眼現在,還放眼將來;他不但自己愛國愛鄉,還教育子女也要愛國愛鄉,關心支持家鄉建設。他回祖籍練溪拜祖,帶上兒女震霆、麗娜等前去;他在番禺、南沙的建設項目,也經常叫兒女回來看看。90年代初,連續三年的中秋節他都在番禺賓館過,和番禺的幹部、番禺賓館的員工一起賞月,一起吃月餅、花生、芋頭。霍英東先生的家鄉情結,由此可見一斑。在霍先生的帶動下,很多番禺的港澳鄉親和海外華僑,紛紛回鄉辦福利事業、投資設廠,為家鄉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南沙夢:把紐約copy過來

番禺的路網搞起來了,霍英東先生進一步考慮如何開發番禺,如何吸引大財團、大公司到番禺投資的問題。1989年的一天,霍英東先生和番禺縣的領導在當時的南沙鎮政府開會,研究“兩沙”(大石鎮沙滘島、南沙)開發問題,提出了開發“兩沙”的構想。不久,開發“兩沙”的計劃付諸實踐。

在沙滘島,建一座洛溪新城。新城規劃分為若干個區,其中有大型的商貿中心區,含住宅、商業、金融、旅遊、文化、中小學、幼兒園、衛生院等齊備設施;島的北沿計劃興建一定數量無汙染的輕工業廠房和倉庫。當時的房地產剛起步,我們對很多東西還不理解。霍先生耐心解釋,並從他隨身帶著的手提箱中拿出紙筆,給我劃示意圖。洛溪新城除了霍先生的有榮有限公司投資外,還聯合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香港粵海企業集團與番禺四方面聯合開發。目前的洛溪新城頗具規模,人氣甚旺,成為廣州市的後花園。

南沙開發,更是傾注了霍先生晚年的全部心血和汗水。他對我說,“人有很多夢,南沙是我的一個夢,我希望能夢想成真。”

當時的南沙,是番禺南端的一個小鎮,到處是貧脊的山地,荒廢的石塘和灘塗,被稱為“番禺的西伯利亞”,無人想到它的開發價值。霍英東先生慧眼識珠,認為南沙是一塊寶地。南沙地處珠江口,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珠江三角洲與香港及海外聯繫的理想樞紐,是珠江河上的一顆明珠,只要開發得當,它會發出耀眼的光芒。他決定和番禺縣政府合作開發南沙。開發南沙需要大筆資金,番禺財政有困難。當時霍先生對我說,“你不用擔心,番禺不用花錢,我計劃投入40億元開發南沙,成立霍英東番禺發展基金,現在關鍵是把環境搞好,以後吸引國際上的大財團、大公司來投資,錢穩錢,將來有盈利,基金會佔51%,番禺佔49%。”有一次,他指著南沙和美國紐約的地圖對我說:“你看,南沙的地理位置像不像美國紐約?東西兩半球兩個地方這麼巧合,這是天公作美,把寶地賜給番禺。南沙就是要把美國的紐約copy過來,南沙要建成像紐約一樣的世界級經貿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為了增強我們開發南沙的信心,讓我們開闊視野,他親自帶著我和南沙的一些幹部到美國考察。在紐約邁克曼,他感慨地說,“南沙跟紐約的地理位置多相似啊。”

為了開發南沙,為了“圓夢”,霍英東先生不遺餘力,嘔心瀝血。他請來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法國等世界上最好的專家,對南沙進行全面的總體規劃論證;他隨身攜帶的手提箱內裝滿了地圖及圖紙,隨時取出研究,點點劃劃,把他的設想和要求告知身邊的工作人員;每逢週三他必到南沙開例會,瞭解工程進展情況,研究發展事宜,和工地管理人員一起吃圍餐(眾人圍在一起吃的普通飯菜);他事必躬親,對每項工程都親臨現場察看指揮。

南沙到處是荒山野嶺,要開發首先要開通一條路。所以,首期工程是建港前大道。這條大道是在珠基水位-0.2至-0.3米的基礎上噴沙建成的。當時,霍先生把香港有榮船廠的所有吸沙船、開底船都調到南沙工地,日夜奮戰,用了短短的130多天時間,把這條五公里多長的交通要道建成。霍先生很重視環境建設,他理想中的南沙新城,也是一個旅遊度假的勝地。所以他要建高爾夫球場、建蒲洲公園、建天后宮(公園),他說有好的環境才能聚人氣。他投入一億多元,填平了石塘,推低了40米高的荒山,建起了一個有36個洞的高爾夫球場。建高爾夫大球場期間,他多次到現場考察、指揮,翻山越嶺,健步如飛,完全沒有年近古稀之人的老態。霍英東先生開發南沙的計劃一步步實施。

建南沙到虎門的輪渡碼頭。這是國內第一個雙層橋式輪渡碼頭,這個碼頭在1990年底竣工投入使用。這個碼頭的建成,連通虎門與南沙,平均每天車流量一萬多輛次,使珠江兩岸交通甚為快捷。接著,建多功能的聯合碼頭,開通南沙至香港的客運,添置多艘豪華快速輪,使香港來往南沙如同香港到九龍那麼方便。建設貨運碼頭,緩解香港公路貨運的緊張狀況。還利用深水港的優勢,建造船廠……霍英東先生說,“我開發南沙的目的,是為了聯結香港,建設番禺,支持珠江三角洲及廣東經濟發展。”為了提高南沙的知名度,他經常邀請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工商界鉅子到南沙參觀。李鵬、田紀雲、朱鎔基等國家領導人都到過南沙視察;參加世界華商大會的世界傑出華人,美國微軟總裁蓋茨也到過南沙考察,曾經考慮在南沙搞數碼港。

霍英東先生的心血沒有白費,他的夢想已逐步實現。現在的南沙已成為連結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的交通樞紐,現代化海濱新城的規模初現。霍英東先生要把美國紐約copy過來的夢想,相信不久的將來也會變為現實。

©本文由頭條號 出品;作者:梁偉蘇,曾任番禺縣縣長、番禺縣縣委書記、番禺市市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