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門老手藝,親眼見過5門尋常見過8門牛人,全見過的人百里挑一


時光荏苒,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不少老手藝正逐漸或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圖一:街頭耍猴。耍猴人為了養家餬口,常年漂泊在外,過著走南闖北、風餐露宿的生活。據說,幹這一行有不少規矩,比如:“三六九往外走”,出門前要燒香拜財神;忌諱說“豺狼虎豹”四個字,因為猴子懼怕這些兇物,說了不吉利等等。而今,耍猴人越來越少見了。圖為安徽郎溪,操著外地口音的藝人在耍猴,圍觀者眾多。

很多老手藝在以前很吃香、很流行,手藝人憑著自己的嫻熟技藝,可以養活全家。圖二:吹糖人。早年間,以此為生的人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格外吸引兒童的目光,沒錢的話牙膏皮也可以換糖人。糖人的形象可以是孫大聖、金魚、小狗、葫蘆等。圖為一位民間吹糖人應邀在山東省棗莊市一所小學內現場演示吹糖人技藝。

很多老手藝在過去司空見慣、比比皆是,走到今天,日漸式微、後繼乏人。圖三:磨剪子、戧菜刀。在上世紀六七八十年代,鄉村磨刀匠經常走村串戶替人磨剪子、戧菜刀,磨刀匠那鏗鏘嘹亮的吆喝聲,那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令人刮目相看、自愧不如。圖為河南省濮陽市,磨刀匠馬喜照在熟練地磨一把剪刀,動作遊刃有餘。


老手藝應該得到傳承。圖四:剪紙藝術。憑著一把剪刀,一張紙,一雙巧手,就可以將紙剪成各種精彩紛呈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燈花等,實在了不起。作為一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鏤空藝術,剪紙藝術距今已有1500年曆史,每逢過年或新婚時,大江南北的人們都喜歡將鮮豔醒目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以此烘托車喜慶、歡快、祥和的氣氛。圖為江蘇鹽城市,老手藝人陳龍永在展示剪紙藝術作品。

繼承和發展老手藝,必須有耐心有恆心有決心,否則,談何容易!圖五:製作泥灶。兒時,農村家家戶戶用的都是泥灶或者說土灶。用泥灶燒出來的飯菜,現在感覺格外的香。而今,農村裡很多泥灶已被煤氣灶逐漸取代,但是地道的泥灶在農村還是可以看到,使用者多為上了年紀的人。圖為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一位手藝人在進行純手工製作泥灶。

老手藝凝聚著心血和汗水,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圖六:編織草鞋。草鞋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鞋,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穿草鞋非常普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人穿草鞋也還是很常見的。草鞋以稻草、玉米秸、烏拉草等為編織材料,鞋有繫繩的,也有拖鞋。據悉,古代的俠客、隱士也不乏穿草鞋者;《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劉備,早年喪父後,就和母親相依為命,以織蓆販履為業。圖為一位老大娘在展示手工編織的草鞋。


歷經朝代更迭、時代變遷,到如今還有廣闊市場和光明前景的老手藝,實屬彌足珍貴,堪稱大浪淘沙後留存下來的精華。圖七:篾匠。隨著塑料製品的問世和興盛,歷史悠久的篾製品逐漸走向低谷,近幾年,由於人們環保意識的崛起,篾製品又重新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圖為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手藝精湛的篾匠曹敬松正在趕製燈籠架。

有些老手藝雖然堅守了下來,但境況卻不盡如人意,未來堪憂。圖八:裁縫。在我的記憶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裁縫行業還是很火的,開一家裁縫店,只要手藝好,就不愁沒飯吃。後來,經濟發展了,服裝廠如雨後春筍般開遍天南地北,人們的腰包也漸漸鼓起來了,扯塊布做衣服的人少了。圖為安徽巢湖市居巢區烔煬鎮老街上,一位老裁縫師傅正在忙碌,他說,如今找他做衣服的只有老顧客。

許多老手藝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依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圖九:木匠。“揮斧刨料”、“鋸榫鑿眼”、“墨斗劃線”……木匠不但需要一雙巧手,還需要擁有一雙審美的眼睛。圖為六朝古都南京,做了70多年木匠的楊魁生老人正在忙活。他7歲時就跟隨父親從蘇北來到南京做木工,從天真無邪到白髮蒼蒼,一干就是一輩子。


老手藝包含著精湛的技藝,包含著厚重的文化,包含著歷史的印記……需要繼承和發展,需要保護和重視,這是百姓的需求,時代的呼喚!圖十:彈棉花。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起源至遲可追溯到元代。從事這門行當的人,皆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太苦了!兒時,我也會與走街串巷的“彈棉郎”擦肩而過。圖為重慶巴南區,一位“彈棉郎”正在漫天飛花中辛苦勞作。親,你親眼見過幾門老手藝?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