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陽城城址在今修武縣韓莊村較爲可信

古南陽城的確鑿位置 □劉 鐵

探究困擾人們多年的古南陽城城址問題,我們不妨由近及遠,看歷代志書如何表述。

1986年版《修武縣志》指出:“春秋(晉)、戰國南陽城,在縣城北15公里,今焦作市安陽城村。”

道光版《修武縣志·故城考》雲:“春秋南陽城,在縣北三十里,又名安陽城。”

乾隆《修武縣志·古蹟》記有:“南陽城,在縣北三十里。《左傳》‘晉啟南陽’即此。唐韓愈世家焉。有韓家莊、湘子祠故址,今名安陽城。”其中《雜識》篇記有:“《漢書·地理志》‘修武’下注,應巶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改曰修武。”

以上幾版《修武縣志》都記南陽城在“縣北三十里”,又名“安陽城”。如果說,以上志書均為近時代縣誌,難免有地方人為因素的話,請繼續往前追溯:

清代名臣田文鏡?(1662年-1733年)主編的雍正九年《河南通志》記有:“修武縣東北三十里曰南陽城,韓文公愈之故里也。居人呼其地韓莊,又曰韓村。”而《清一統志》記有“南陽故城,在獲嘉縣北”。“修武縣東北三十里”與“獲嘉縣北”,二書記載相吻合。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李濂主修的《河南通志》記有:“修武縣東北三十里曰南陽城,韓文公退之故里也,居人呼其地曰韓莊,又曰韓村,公自上世居此。”

明天順五年(1461)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李賢(1408—1466)主編的《大明一統志》記有:“唐韓愈,南陽人,即今修武縣北南陽城是也。”

從以上明清時期的國家及省級志書來看,古南陽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又名“韓莊”。田文鏡、李濂都是親自去考察、採訪過的,這一記載應是可信的。

繼續向前追溯: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劉原父在其所著的《春秋傳》中說:“修武有古南陽城,蓋南陽其統名,而修武則魏之南陽邑也。”

唐代《通典》 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記載:“修武,本殷寧邑,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故曰修武。’有古南陽城,漢山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東漢應劭《地理志·風俗記》謂:“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由此可見,宋朝以前的志書都記有南陽城在修武縣,但沒有明確具體地址。

再往前查歷代志書,有如下記載:

《史記·秦本紀》:昭王三十三年,魏入南陽以和。徐廣注:“河內修武,古曰南陽。”

《史記·魏世家》:安釐王四年,秦破我,走我將芒卯。魏將段乾子請予秦南陽以和。徐廣注:“在修武。”

《史記·白起傳》: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徐廣注:“此南陽,河內修武是也。”

《戰國策》卷一“韓魏易地”章:樊餘謂楚王曰:“魏有南陽。”鮑彪注:“河內修武,晉始啟南陽是也。”

《戰國策》卷三“秦武王謂甘茂”章:甘茂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鮑彪注:“此屬修武者。”

《戰國策》卷六“蘇秦從燕之趙”章:說趙王曰:“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動。”鮑彪注:“修武者。”

《戰國策》卷七“楚許魏六城”章:張儀告公仲,令以飢故賞韓,王以近河外。魏王懼,問張子。張子曰:“秦欲救齊,韓欲攻南陽。”吳師道補註:“此河內修武。”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四月)戊午(初四),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與之陽樊、溫、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啟南陽。”

由上可知,漢代及其以前的史書或記有南陽“修武”是也,或僅提及南陽,但都沒有提及南陽城及其位置。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周襄王贈與晉文公“陽樊、溫、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啟南陽”後,晉文公又繼續東征至朝歌(今淇縣),此時的南陽是一個西到軹城(今濟源市)、東近朝歌、南至黃河、北達太行的大區域(馬融“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晉文公在這一區域的中心地帶(現修武)築城,名曰南陽城,以治南陽。此後諸侯爭霸、戰爭不斷,古南陽之地你爭我奪,四分五裂,漸不存在。秦始皇實行郡縣制,設修武縣,因古南陽城就在此修武境內,所以這時的古南陽即專指修武縣,南陽城也就成了修武縣的第一個縣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古南陽城城址在今修武縣韓莊村比較可信,而今獲嘉縣宣陽驛村或今修武縣城就是古南陽城之說則根據不足。 今日修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