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如果要問,學醫要學哪些?

小康醫生首先需要先呼吸一口氣才能說完,我們學的,大概就是......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是不是能體會到每一個學醫的頭上都有點涼呢?

其實咱們學的不多,也就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幸運一點連著讀還能節省一兩年。

按照這樣磨鍊方法,每一個醫學上,又有多少到最後真正能成為醫生呢?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60萬醫學上僅有10萬從醫,學醫的孩子哪去了?

據媒體統計,中國醫師協會在年初公佈《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名醫學上,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還不到10萬人。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之所以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穿上“白大褂”,不僅醫學本科生擇業高不成低不就,職業起初薪酬低,醫路漫漫長才難,醫患關係矛盾以及超負荷勞動成為關鍵因素。

風險大、門檻高、報酬低,導致不少年輕人在從事醫學專業望而卻步。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門檻高,每年執業醫師只有30%的通過率

在我國,省級醫院基本學歷要求達到博士、碩士,地市級醫院至少要求碩士學位,促使部分碩士、本科畢業生只能去二甲醫院,而專科畢業生只能去縣級以下的醫院。

對於醫學本科生對小城市或鄉下的意願不大,即便願意還需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那些只有證書沒有學位的畢業生,不僅沒資格報考臨床專業研究生,從而也意味進入三甲醫院工作的希望大大降低。

正因如此,絕大多數本科應屆生都會繼續考研。

每年執業醫師只有3成通過率,再加上三甲醫院重點科室門檻高,導致本科醫學上低不成高不就,只好繼續提高學歷。

市場供需差異擴大,已成為我國真實的醫療現狀。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報酬低,九成醫生年薪不到10萬

激光醫務人員的薪資上漲高於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有48.8%的醫生收入和期望不一致,年均薪酬只有9.55萬。

再加上不同醫院性質和地區,醫生收入差距過大,讓更多醫學生會傾向於薪酬較高的其他醫療行業。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在目前醫藥價格體系裡,並沒有對醫生勞務成本進行精確測算。

醫生的人工成本只考慮了時間因素以及基本的耗材,對不同項目的操作難度、醫生深造繼續學習所付出的就精力和時間往往沒有進行考慮。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工作累,超負荷勞動節奏

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每週不超過44小時”,但有69.2%的醫學上工作時間不超過50小時。

除了白日工作之外,35%的醫生平均5-6天需值一次夜班,而36.1%的醫生可能還會遇到一週值2次以上夜班。

在門診工作強度項目中,59.7%的醫生每半日就需看超過30例患者,按8點出診至12點結束,平均每位患者就診時間不超過8分鐘。

這還不包括喝水、上廁所時間,因此作為患者,你還有理由抱怨“醫生看病時間少”嗎?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風險高,醫患關係緊張

雖說治理醫鬧重視程度一年勝過一年,但各種醫鬧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傷醫、殺醫、醫鬧等依然頻繁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

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導致存在“看病難、看病貴”;對衛生事業投入不足導致醫院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過度治療;因缺乏時間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過度醫療又加重患者負擔;

再則,強力機關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助長,最終點燃了醫患關係緊張的導火線。

培養60萬醫學生,僅有10萬從醫到底哪出了問題

該如何讓更多醫學上能穿上“白大褂”呢?

要想讓年輕人穿上“白大褂”,除了改善醫生合理收入以及醫療制度之外,更多還需改革醫學上培養模式,可以學習借鑑美國住院醫師3-5年、專科醫生2-3年培養模式,改革基層滯後的選人用人機制,提高醫院用人自主選擇,打通醫生進修晉升通道,真正體現尊醫重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