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光陰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變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40年,兩代人。

1978年的改革開放,宛如一束光,點亮了一代年輕人的希望。

哪怕微弱燭火,只要有光,存乎心底的願望便能向光而行。

40年之於中國,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年的工業歷程,從一個近乎農耕的社會走向了全面的工業化;從物質上的一無所有走到了富裕豐饒。

生活際遇的不同也決定了思維觀念的差異,從為了個人生存而奮鬥到為了個人理想而奮鬥,再到為了社會的進步而奮鬥。

40年,時光在變,中國人在乎的各有不同,在乎生存,在乎利益,在乎機會,在乎發展,在乎自我……然而,不同的在乎之間,不變的是中國社會人性的普世價值。時光是偉大的雕刻師,將一代代人的渴望與在乎刻畫,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愛和讚美,讓在乎的人們看到希望

80年代的中國,機會寥若晨星。在殘酷的知識改變命運的主題下,一群已經被冷眼排擠到升學邊緣的孩子遇到了一位剛正不阿的老師,他用愛和讚美讓孩子們昂起了頭,創下了升學的奇蹟。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20歲剛出頭的商慧明站在講臺上。這是他第一次開家長會,一屋子的學生和家長向他投來的眼神中分明是憂慮和不滿。

上海遼陽初級中學接收的是上海棚戶區的孩子。沒人想讀書,也沒人知道從這所全區墊底的初中畢業後未來能到哪裡去。

孩子們自暴自棄,上課調皮、打架、不做功課,家長飽以老拳也管不住孩子們對自己失望的心。

他們知道,一年後有一半的同學會因為考不上高中或職校而流落社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在底層討生活。中考不過是個形式。

商老師剛從華師大歷史系畢業,十年插隊,一朝高考,以為大學畢業可以謀一份安穩輕鬆的職業,沒想到卻被安排到一所最差的學校,最亂的班。前任班主任甩手不幹了。

如果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這些“不幸”的孩子家庭卻是各有各的不幸。

有個男孩異常調皮,商老師前去家訪,發現父親臥病在床,只靠孱弱的母親勉力維持。男孩在家裡和在學校判若兩人,怯生生地怕老師告狀。父親看到老師來,支撐著病體,卻是無奈地說,“老師,這孩子要打要殺隨便您。”

這個經歷十年農村生活磨礪都未曾哭過的男人突然間眼淚就下來了,他安慰道,“你們的孩子很出色,可以考上高中。”

看到孩子們的家庭境遇,商老師的倔勁兒被激發起來,他一個個地家訪、摸底,之後給每個學生建立檔案。家訪結束後,父母都是深一腳淺一腳地送出來,臨別都要喊上一句:“孩子就交給您了。”

商老師的父母都是教育家,從小灌輸給他的理念是“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現在,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

“教育家和教書匠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對學生的人格和智力進行全面的培養,找到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而後者只是看分數。”

80年代雖然物質匱乏,但精神世界依然可以富足。商老師要用愛和讚美的教育方式改變這群孩子。

這個方法就是“讚美”,有一點進步就誇獎,而且是大張旗鼓地誇獎。

這還不算,他同各科老師定下“攻守同盟”,定期對幾個同學進行全面表揚,用心理暗示促進學生進步。每過一階段換一批,讓全班同學都得到這種滋潤。

“誰說歷史老師當不好班主任,識大局才叫‘教育家’,否則就是‘教書匠’” 商老師說。

孩子們是可塑的,一年下來,他帶的三個班“攻守同盟”獲得了全區第一,比鄰近的區重點中學還高,其他各科也名列前茅。後來班上考上市重點和區重點的有10人,其他同學全部進入高中和中專,創下了記錄。

一時間,遼陽中學的校長不停地說“換了人間”,人間還真有教育家。

日後,又一個曾經惹商老師生氣的淘氣男孩還考上了中科大的博士。

商慧明:我原本很在乎在朋友眼中的自己。過去心裡有個不敢示人的夢,常唸叨著做不成英雄,做個俠客山大王也不錯。沒有利益之為,只有對名分的渴望。現在的我更在乎執著地追求信念的正確。

在商老師帶著孩子們看到希望的同時,中國社會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1984年,一名普通中國人手持可口可樂的照片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當時封面的配文是:China’s New Face(中國的新面貌)。

畫面中的人物手持可口可樂,面帶微笑,對生活充滿了幸福感,充分展現了中國市場的逐漸開放,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以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跡象。

彼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首個重返中國大陸市場的國際品牌,可口可樂正從最初的奢侈品、特供品,走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可以盡情在聚會、娛樂、休閒中享用。

對於那個年代的刻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要數1990年的一條電視廣告片《擋不住的感覺》,這是可口可樂第一條本地製作拍攝的廣告片。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片中,清晨陽光下做早操的學生看到自己的未來;新婚夫妻幸福地組建起小家庭;工人與同事快樂地交談;少年與父母分享所見所聞……短短30秒,中國社會的親情、愛情、友情悉數包容。

林語堂曾說,“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擋不住的感覺》讓世界看到了幸福的中國。中國社會正走向未來、走向希望。經濟改革,已經將最好的機會呈現在每一個人的眼前。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幹自己在乎的事兒,整個過程都充滿歡喜

1984年,郝景芳出生。她不會想到日後會因為寫了一篇科幻小說《北京摺疊》而得到“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雨果獎”。這是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也是繼《三體》之後,得到這一獎項的第二位中國人。

她這一代褒貶俱來,貼著“獨生子”“小皇帝”“小太陽”的標籤,成長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年代,有機會學習樂器、舞蹈、英語、奧數,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良好的教育使得這一代開始擁有獨立的思想。

他們不再不切實際,做事會從自己的愛好出發,每一種愛好都能支撐他們長久地前行,他們所獲得的一個個“小確幸”無不彰顯著時代的寬容與友善。

18歲那年,郝景芳放棄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提前錄取資格,選擇清華大學的天體物理系。因為她對科學和宇宙未知之事有著無盡好奇。

她的選擇只是因為自己喜歡,讀書不為稻梁謀,只是享受深層思考帶來的智識上的愉悅。

當她仰望星空研究了7年宇宙奧秘後,卻遁天入地般轉修了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在國家智庫——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做起經濟研究員,低頭把脈當下中國社會同樣複雜的運行規律。

郝景芳說,有價值感的生命狀態是每天早上會被自己的夢想叫醒。聽起來像是一碗成功學信奉者煲的雞湯,但是對於她來說,這正是她現在的生活狀態。

談及自己的生活狀態,郝景芳說她選擇創業的同學朋友特別多,公司發展規模也各不相同,有的已經融資好幾輪,有的上了新聞聯播,有的才剛開始。

她的狀態跟很多朋友會有共鳴,都希望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變化。如果一個企業能持續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並且能自行運轉,未嘗不可。

在《北京摺疊》中,她曾經構建了這樣的一個場景:

“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了讓自己的養女可以接受教育,冒著生命危險穿梭在三個空間之中為人送信。在此過程中,他看到了上層嫁入豪門的年輕女性對中層依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年輕大學生的玩弄,也被從第三空間奮鬥到第一空間的好心人出手相救,在歷經艱險之後終於回到第三空間。”

她用想象力投射社會問題,而在現實中她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促成一些改變。她曾參與調查撰寫關於貧困地區兒童營養餐的調研報告,這一研究對促成國務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計劃不無作用。現在,她和團隊正努力提倡給城市底層人口提供教育機會,為流動人口提供平權政策。

在乎孩子們尋找熱愛的權利

從想到做,她的行動力非常強,成為“童行書院”兒童教育公益項目發起人。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在她看來,80後們普遍有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這是一種求生欲。在社會經濟變革時代,人們的求勝欲很強,希望能脫穎而出,成為“人上人”,而到了社會比較穩定發展的階段,一夜成名的機會沒有那麼多,生活很安定,求什麼欲才能強烈支撐自己呢?郝景芳認為,就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即使很小。

至少,她創辦“童行計劃”教育品牌是報以這樣的心態:“至少我正在做自己在乎的事兒,並且整個過程充滿興奮和歡喜。”

她分析,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相比,未來社會是一個越來越多元化的世界,每個人的自由度很大,開啟一個小事業的門檻很低。野心夠大就成就大事業,沒有野心也可以做一件自己在乎的事。

郝景芳認為,未來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小星球裡活得很好。因為,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他們會更加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情感,會在簡單的事情上找到自我滿足感,僅僅因為這個事本身特別有意思而已。家長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找到自我感,鼓勵探索,增強自信。

童行教育的一個理念就是啟發孩子的“內心之光”,進而被這束光所激勵。隨著不斷髮展,童行的目標也從簡單的旅行教育,擴大為通識教育,讓科學人文藝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為孩子積累豐富的人生素材,鍛鍊有益的思維方法。

從母親的角色轉向做教育,郝景芳希望給孩子們帶來更多更有意義的價值,賦予尋找到熱愛的權利。

郝景芳:就我個人而言,每天做自己喜歡並且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有價值。我在乎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不把幸福完全寄託在一些外在的評價上或結果上。

用自己的在乎和擔當寫下家國天下

當中國社會積累起巨大的財富之時,物慾和人生觀的爭論便不曾停止。物質富足的社會更需要精神的滋養,在家與國、義和利面前拿出自己的擔當。天災來臨之時,這一代的年輕人開始勇敢地站到第一線。他們將公益慈善視為人生的信仰,並以此作為人生幸福的源泉。

2008年,沙磊第一次走入地震現場。

這是距離震中汶川500公里外的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梨坪鄉劉家溝村。與媒體對汶川的關注相比,這裡恍若另一個世界。

從綿陽往北的公路斷了,他們一路過來,殘垣斷壁,路塌橋毀,村村有傷亡。

劉家溝村內一片狼藉,通訊中斷,物資斷絕。一位老人坐在倒塌的老屋旁悲傷地不吃不喝。她在掛念在綿陽上學的孫子,那是她唯一的親人。一看到村外有人來,她就像撲住一線希望。沙磊的手被她緊緊攥著,捏出深深的印痕,看著老人老淚縱橫,卻也無能為力。

沙磊的心被揪緊。他這才明白,災害破壞的原來是人的心理和家庭關係,這才是致命的打擊。

從熱情到專業

“永遠不要僅憑熱情去救援,沒準你還會添亂。”沙磊說。

2010年,沙磊開始為壹基金工作。

壹基金在災害救援中與政府部門相互協作,優先去到政府暫時無法顧及的地方,因此需要動用社會組織的力量。

但是,這些社會組織在哪裡建,又該怎麼建呢?

根據民政部網站公開的信息,中國的災害發生具備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規律。在某個地區、某個季節,出現這種災害的頻次相對多。

據此,他繪製出一張中國的災害分佈圖。將全國各地的救災類社會組織聯合在一起,給予專業能力的培養,發揮就近救災的優勢。這正是貫徹了壹基金“人人公益”的理念。

救災的概念不僅限於災害現場的生命救援、緊急生活救援,災後的心理重建、生活恢復最為耗時,也很是考驗社會服務的能力。

中國一年有一千多次災害發生,壹基金參與其中的60~90次,這其中有一半涉及送水的救援。災害發生時去找企業捐贈,常常打破企業正常的生產安排,即使拿到了捐贈物資,沙磊還得去找車找人,這不是社會救援組織的專長。

“如何才能與企業建立聯動機制,形成長期的救援合作?”

2013年,可口可樂和壹基金一同發起“淨水24小時項目”。

“與可口可樂的合作不僅僅是物資捐贈,而是希望它成為我們的‘120系統’,哪裡有災害,就把救援任務分配給離災區最近的物流點。”

有了可口可樂的支持,壹基金這邊也對各地的社會救援組織進行培訓,推動“淨水24小時”項目的落地。

大災考驗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與壹基金合作的成都救援小組即刻趕赴蘆山,到達暫時還無人救援的鄉村,第一時間發回受災信息和救援方案。在後方協調的沙磊將所需水的數量、發送地點和聯繫人通知可口可樂。可樂方迅即通知蘆山供應商從縣城倉庫發貨,不到兩個小時,水就送到了受災群眾手中。

沙磊說:“因災害類型不同,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夏季洪澇災害水的需求量比冬季大,天數也長,這些都要制定專門的方案。”

幾次大災磨合下來,沙磊認為可口可樂的救援是最快的,24小時之內就可以送到,甚至更快。“救援速度對受災群眾來說,不僅僅是生存的問題,看到救災淨水,他們的心理會明顯不同,充滿希望。”沙磊說。

幾次大災中,往往救援人員剛評估完,這邊可口可樂的水就到了。“這樣的速度和效率往往能夠傳遞加油打氣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在一線是體會不到的。”

摸索出與可口可樂的合作模式後,壹基金把這一創新模式做進一步推廣,在2014年推動成立壹基金企業聯合救災平臺,11家企業涵蓋航空、倉儲物流、日用品、飲用水、建築、金融平臺、互聯網平臺等災區所需的專業領域,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應急救援物資、物流、技術服務體系。

一線救援者的在乎是將正確的事情堅持下去

在蘆山地震救援期間,魏明濤引起了沙磊的注意。在傳回的照片中,他正在給受災群眾發放物資,眼鏡腿兒掉了,換成一根鞋帶綁著,看上去有些滑稽。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魏明濤也是壹基金的成員。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就從深圳趕來,他要負責與災區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取得聯繫,從當地政府獲得救災支持,同時也要向壹基金各行動小組通報情況。

地震過後,很快有兩大卡車大米和一卡車食用油要運到受災村莊,魏明濤負責物資的派發。卡車行駛到一個集鎮後再也無法前行,前方公路已經塌方,只能從山路轉運,物資需要轉運到小型貨車上。

地震過後災區常常出現大雨,魏明濤和同伴一邊四處找雨布,防止轉運時大米被淋溼,一邊與鄉鎮聯繫調度車輛。

「致敬改革开放」光阴已去40年,在乎的都不曾改变

2013年,可口可樂中國與壹基金啟動“淨水24小時”災後應急飲用水救援機制

最終三卡車的物資被分成了七八輛小卡車,人們從下午5點一直忙到晚上11點才轉運完。

在災後的20多天裡,魏明濤只能擠出一點點時間給家人報個平安,然後又消失在手機的另一端。當時,魏明濤的妻子臨盆在即,她深深理解丈夫對這份責任和擔當的堅持。

雅安地震後,由於社會捐贈力度大,壹基金在當地建立了辦公室,需要進行災後重建。魏明濤只得把剛出生的女兒連同老婆送到陝西老家,託父母照管。每天只能通過妻子微信上發來的照片看到女兒的成長。

“這就是公益人的責任,雖不是軍人,在大災面前卻有和軍人一樣的擔當。在別人最需要溫暖和支持的時候,我們能為他們做一些事,這一點讓我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但有時也會因為這份工作的特殊性,無法顧及家人。”

魏明濤:我曾經最在乎的事是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過著穩定的家庭生活。可是做了多年公益後,我在乎能把正確的事堅持下去。只要做了正確的事,堅持下去就會看到成效和改變。

沙磊:起先我最在乎老鄉能否喝上乾淨的飲用水,不要拉肚子就好。現在我最在乎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投身公益事業。

他們的在乎始終在得到社會的回應,越來越多的年輕大學生正不斷加入這一隊伍,用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寫下家國天下。

40年,中國換了氣象,中國的年輕人也換了面貌,但時光無法改變的是中國千年文化形成的對善良的追求與濟世助人的價值觀。

因為在乎,所以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讓自己、讓家人獲得一份持久的安寧和幸福,也讓更多不曾謀面的人們因我的在乎而改變命運,收穫快樂。種善因結善果,這才是一種真正擋不住的感覺。

(版權聲明:“職場”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85108826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