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明知道自己的海軍不如英國,爲什麼不誘敵上岸打?

灰太狼日記


這個問題建立在一個虛幻的認知上:英軍打陸戰不行,清軍必勝。其實當年大清的前線指揮官也是這麼想的。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鴉片戰爭,就會發現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戰鬥其實是陸戰,畢竟佔領那麼多城鎮,單靠軍艦是不行的,然而清軍依然輸掉了每一場陸戰,而且不管清軍多麼驍勇都是一樣。

與沿襲明初“三段射”的清軍火器兵相比,經歷過拿破崙戰爭洗禮的英軍只有一條單薄的陣線,可以最大限度發揮火力密度的優勢,在近距離將清軍陣列打垮,然後用刺刀解決戰鬥

例如在第二次定海之戰中,總兵鄭國鴻、王錫朋、葛雲飛率軍5600餘人進駐英軍放棄後的定海。三總兵積極備戰,整訓軍隊,並於城郊山嶺加築炮臺土城,增設炮位,分段防守。然而英軍只出動了2100人登陸,清軍就被打垮了,三總兵全部陣亡。

鴉片戰爭是古代軍隊和近代軍隊的較量,結局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鎮海之戰中,清軍安炮157門,由欽差大臣裕謙親自統清軍5000餘人駐守,其中還有1500人是比較能打的四川綠營。英軍出動了2300人,清軍又是大敗,裕謙自盡,總兵謝朝恩陣亡。

鴉片戰爭的參戰英軍只有一部分是本土調來,大部分實際上是印度的土著部隊。雖然他們和清軍士兵一樣目不識丁,迷信愚昧,但他們一樣是受過嚴格訓練的近代軍人,能夠良好地執行近代戰法,使用近代武器,非古代軍人可比



反攻寧波之戰中,清軍出動了最為強悍的金川藏兵,通過預伏在城內的內應配合,擒殺南門英軍哨兵,破壞了架在城上的火炮。後續清軍紛紛湧入城內,清軍攻入城後直奔英軍寧波指揮官居住的府署。此時英軍開門衝出,列為橫陣,用火槍齊射,將清軍打退到狹窄的街道里。緊接著,又有部分英軍爬上臨街的屋頂,向擁擠在街心的進攻部隊投擲榴彈。英軍又調來大炮,對著在街心擁擠的清軍進攻部隊以霰彈炮擊,一時屍體堆積如山。慘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擁退逃。

穿著虎皮戰袍的藏兵雖然剽悍,但依然不敵近代軍隊

乍浦之戰是清軍打得比較好的一仗,清軍有6000餘人,英軍有2200人。由於抵抗頑強,犧牲也特別慘重,有八旗兵200餘人、綠營600餘人、鄉勇600餘人戰死。英軍陣亡7人,負傷44人。



真實的三元里並沒有這麼大快人心,畢竟英軍即使不能開槍,能夠抵禦法國胸甲騎兵決死衝鋒的刺刀方陣也不是鄉民可以撼動的

至於著名的三元里,由於天公作美,大雨讓英軍裝備最多的燧發槍無法射擊(只有少數雷汞槍可以發射),才被幾萬名憤怒的鄉民趕得抱頭鼠竄,但被確證打死的英軍只有一人而已。

雙方的火器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雖然都是前裝滑膛火器,但近代化技術使得英軍武器射速更快、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從以上戰鬥可以看出,雙方差距太大了。清軍的火器基本上還是歐洲17世紀的水平,落後了200年,而戰法則還要多落後100年。

而且英軍發現,清軍抵抗最頑強的部隊往往是冷兵器多的部隊。由於在以往戰鬥中,東亞地區的主要對手往往在幾輪火槍射擊後,就出現潰敗或停滯不前的跡象。所以清軍火器裝備多的部隊根本不會打白刃戰,英國人不僅在火槍齊射上壓制清軍,刺刀肉搏也遠勝清軍陣中的長矛、腰刀和盾牌。



甚至英國人還發現,清軍雖然自知火力遠不如自己,卻寧願被動被打,也不願意拼死發動近戰。一旦英軍近身,大部分清軍都會望風披靡。英國人此前在印度、阿富汗和非洲等地遭遇的當地武裝,都會在火力不如的局面下,嘗試依靠近戰來挽回局面。唯有大清帝國的正規軍,在面對英軍的刺刀衝鋒時,如此聞風喪膽。


海軍史研究會員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打的也是登陸作戰,因為清軍也沒有多少戰艦。有戰艦的時代是後來19世紀末的時候,向德國買的戰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前後,戰船的數量很有限。

因此都是靠炮臺對抗,你看虎門炮臺,就是當年抗擊英軍的地方。虎門之戰已經家喻戶曉了,炮位達到377位,還有沙角大角之戰,兩處炮臺攻擊91門炮。

顯然清軍的陣地就在岸上,只不過射程方面英軍有優勢,不論是第二次定海之戰、廈門之戰等,清軍其實都是處於被動狀態。這裡除了裝備上落後之外,還有就是士氣的問題。等英軍登陸之後,更是作鳥獸散,所以這樣的背景下怎麼能夠撐得住。

其實英軍人數很少,比如鎮海之戰英軍登陸兵力2293人,這點人其實一點都不多,關鍵在於解決問題的決心夠不夠,也就是2000多人的兵力,卻打敗了幾萬大軍。


軍情瞭望臺


在很多人看來,遠道而來的英國憑藉船堅利炮,打開了東方這個最古老國度的大清帝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清海軍太弱雞,和英國經過工業革命以後的遠洋艦隊不在一個層次上,但大清的陸軍就能擊敗放棄軍艦、登岸挺進內陸的英國陸戰隊嗎?

在當時看來,包括對英作戰的大清將領來說,實行閉關鎖國百年的大清,沒有過重的發展海軍,因此在與英國的海上交戰中處於不利局面,但擅長騎射的八旗軍隊應該可以擊敗靠兩條腿行軍的英國登岸軍隊。

可事實上呢,在短暫的海上交鋒後,由於大清海軍力量的薄弱,清政府的主要武器僅限於戰鬥力有限的艦艇以及數量繁多但射程短的岸防大炮上,因此對英國的殺傷力有限。

被英國遠征軍打蒙圈的清軍潰不成軍,一旦英軍登陸後,將領們就被英軍的槍炮嚇掉了魂,甚至帶頭逃跑,拱手將城池要塞讓給英軍!

而且,即使登陸後英軍的行軍速度緩慢,比不上大清騎兵的進攻行軍速度,但依靠火炮洋槍的超距離殺傷,清政府賴以信任的八旗軍隊被打的落花流水,以至於後來對英作戰,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大清都打不過英軍等列強,後來也就懶得誘敵上岸決戰了!


獨舌視界


其一清軍雖有百萬之眾,但分散到各地,局部兵力並不佔優;而英軍憑藉艦船的機動性,總能在局部上形成兵力,火力優勢。其二,英軍戰術,鬥志都遠勝清軍,即便肉搏戰,清軍都處於下風。如果清軍能發起游擊戰,或者夜戰而非正面對抗,局面或許不一樣。三元里是個例子,英軍並非無弱點。其三,清軍見識淺陋,愚笨不堪,從林則徐都以為西洋人腿直不宜彎曲便可見一斑。第四英軍也是以襲擾為主,並無深入內地,遠離艦船,補給也是問題,況且兵力不足以支持深入。英軍的要求就是開放口岸通商,香港本就是無足輕重之地,清廷比較容易接受。


九霄劍氣


你這個問題答案有兩個要點。

(1)既然是誘敵,那麼主動權在敵,也許清軍已經誘敵了,可是英軍並不冒進,穩紮穩打推進戰線,清軍無機可乘,所以被迫水上決戰。

(2)打仗的目的不是滅絕,而是錢,英軍也是這樣,英國那時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之多,估計他自己都管理不了,所以攻城掠地的慾望低,打的目的也就是錢,加上清軍是防衛戰,英軍並不需要死磕,只要拿到錢就退了,這也是後來為什麼佔了香港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