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三精準」 提振精氣神——貴州省銅仁市四區縣脫貧出列記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歐甸丘)10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做實“三精準” 提振精氣神——貴州省銅仁市四區縣脫貧出列記》的報道。

“感謝政府感謝黨,扶貧政策放光芒;房前屋後亮堂堂,戶戶通了產業路……為了群眾謀幸福,你們離開了親人;扶貧幹部費了心,實事求是為人民。”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甕背村貧困群眾楊勝妹不顧身患癌症,召集村民編演了這首“快板”,表達對駐村扶貧幹部的感激。

金秋時節,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銅仁市萬山區、碧江區、江口縣、玉屏縣同時通過國家驗收,甩掉了“貧困帽子”。近年來,銅仁市緊緊圍繞“精準”二字,下苦功夫、做實文章,提振了貧困群眾的精氣神,鋪就了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

精準識別:一個不能漏 一個不許假

精準識別是所有扶貧工作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貴州省2017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結果顯示,銅仁四個退出區縣均未檢查到漏評現象,群眾認可度均在95%以上。

識別貧困戶,要對所有群眾家庭都進行篩查。“精準識別就像用篩子篩米,要越篩越細,越篩越準。”碧江區扶貧辦主任田源說,碧江區曾開展“五人大走訪”活動,即鄉(鎮、街道)包村領導、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起挨家挨戶遍訪所有群眾,不論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都要做到情況摸透,心中有數。

對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何時脫貧、如何脫貧都要有一筆明白賬,達到脫貧標準的貧困戶要及時識別並脫貧。“客觀有的、系統錄的、袋裡裝的、牆上掛的、嘴上說的必須實現‘五個一致’,客觀、全面、準確反映脫貧攻堅推進情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銅仁市扶貧辦主任李俊宏斬釘截鐵地說,貧困群眾的客觀情況要與扶貧系統錄入的信息、“一戶一袋”裡面裝的佐證材料、牆上掛的收入信息卡、幫扶信息卡、政策明白卡、貧困戶基本信息卡等“四卡合一”信息、貧困戶說的信息完全一致。

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必須確保不漏一人。玉屏縣皂角坪街道鐵家溪村一戶群眾因主要勞動力患大病,生活陷入困境,完全符合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標準,但因該戶鄰里關係欠佳,組內開會民主評議時得票不足,未能納為貧困戶。

“既不能違背貧困戶納入程序,又不能讓這戶群眾漏評,於是街道成立了專門工作組進駐該村,挨家挨戶做工作,說服組內群眾重新開會評議、投票,最終把這戶納為了貧困戶。”皂角坪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紅波說。

精準幫扶:扶到窮根處 幫到心坎上

一線扶貧幹部聚焦貧困群眾的痛處、苦處、難處,通過“五個一批”解決貧困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推動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必須堅持以極高的政治站位、極深的民生情懷、極強的全局統籌、極佳的脫貧成效、極準的路徑舉措、極硬的工作作風、極優的組織保障推動貧困群眾脫貧,精準定位、精準施策,堅決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說。

群眾有痛處,幹部有回應。玉屏縣皂角坪街道茅坪村33歲的貧困戶張瓊,3歲時因意外事故導致下肢行動障礙,“走路”只能靠兩手撐地、雙膝跪地艱難爬行,並且每天午後全身肌肉會出現痙攣,伴隨著鑽心的疼痛。爬行了三十年,疼痛了三十年,她做夢也沒想到,健康扶貧居然讓她奇蹟般站立起來了。

玉屏縣人民醫院醫生冉茂志是張瓊的健康扶貧簽約醫生。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冉茂志先後六次把張瓊送進醫院治療。去年11月6日開始,張瓊雙腿恢復直立,可直接下地行走了。

近日,張瓊前往廣東探望在那裡打工的大姐。“30年沒有走出過村,從沒奢望能再站起來,但現在能出遠門了,扶貧幹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張瓊說。

群眾的難處就是幫扶的焦點。萬山區敖寨鄉甕背村貧困戶吳元花一家三口原來擠住在一間木房子中,百年老屋“下雨漏雨、颳風漏風”。如果選擇易地扶貧搬遷,全家能在城區免費獲得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但吳元花一想到自己不識字,進城了也無法謀生,就想打退堂鼓。

敖寨鄉黨委書記楊勤得知情況後,鼓勵吳元花一家易地搬遷到萬山區城中心的城南驛小區,還幫她找了份做洗碗工的工作。“她搬過去的第二天就給我打電話說‘這門鎖壞了,你幫我來看一下’。我跑去一看,原來鎖並沒壞,而是新居的鎖和老家的鎖不一樣款式,她拿著鑰匙插不進鎖眼。”楊勤說。

精準脫貧:幹部辛苦指數換來群眾幸福指數

“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是判斷貧困戶脫貧的基本標準,但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強過任何數字的證明。

“以前要想吃肉,得等到每週一次的趕場,走路到十多里外的鎮上買。通村公路修好後,天天都有賣肉的車直接開到每家每戶家門口。”碧江區川硐街道板栗園村黨支部書記萬兆飛說,“以前喝水靠天,現在扭開水龍頭就有水喝。”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銅仁市啟動實施“組組通”公路8629.4公里,完成路面5524.4公里,工程總體進度達68%;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投資3.13億元,有效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完成產業結構調整199.6萬畝,累計輻射帶動貧困人口21.6萬人;獲批貴州省扶貧產業子基金項目116個、資金96.64億元,市級自籌匹配脫貧攻堅專項資金投放42億元,重點建設了生態茶、中藥材、生態畜牧、蔬果、食用菌、油茶“六大”主導產業。

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產業扶貧項目,任何推進貧困群眾脫貧的舉措後面都凝聚著扶貧幹部們的心血。“已經完全習慣了吃住在辦公室,下鄉時上車睡覺、下車工作的狀態,最多的一天接過400多個電話。”萬山區扶貧辦主任田維寬說。

脫貧不易,但不能因為難,就降低標準。江口縣扶貧辦副主任王天華說,銅仁市要求把看“屋裡擺的、身上穿的、床上鋪的、櫃裡裝的、鍋裡煮的”“五個看”作為判斷貧困群眾是否實現“兩不愁”的基本方法,提高識別精度和有效度,防止出現錯退。

入秋以來,江口縣怒溪鎮駱象村村委會牆上,陸續掛滿了群眾送來的20多面錦旗,都是為了感謝扶貧幹部們在一線的辛勤付出。江口縣委書記楊華祥說,這些紅色的錦旗後面飽含著群眾的濃濃深情和幹部辛勤的付出,也意味著幹群關係不再是“油水關係”,而變成了“魚水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