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8年9月)

2018年9月1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本次會議對2018年8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經理助理伍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劉鳳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於春海等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澤代表課題組發佈了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報告指出, 面對中美貿易摩擦、非洲豬瘟和洪水等衝擊,8月份的宏觀經濟表現總體平穩,體現了我國經濟基礎較為穩固,有較高的韌性和較大回旋空間。總體而言,我國經濟面臨的通貨膨脹、貿易摩擦不確定性引發進出口和投資波動等週期性風險本身是可控的。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8年9月)

於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我國經濟面臨的核心問題是長期缺乏足夠的內生動力,難以重新走向自我可持續增長。這種長期乏力在貿易摩擦環境中會進一步放大短期風險因素,成為最大的風險來源。經濟缺乏內生動力的重要原因是一個看起來很悖論的現象。在我國特有的產能擴大型創新模式下,低價格彈性的生活必需品製造業生產率快速提升後,沒有產生相應的產業升級,這種部門的快速發展導致經濟長期下行。未來政策核心取向應是促進傳統制造業走向先進製造業,促進具有積累性質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不是無資本和技術積累特徵的新經濟模式。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8年9月)

在這個取向下,減稅好於擴大基建,但都不是最有效政策。結構調整要求的資產價格重估、人力資本培訓、高昂的轉移成本,不是市場能自發完成的,需要政府,特別是黨對經濟管理的介入,調整利益格局。針對轉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正確選擇,但是在執行中需要從上游行業減產能轉移到關注接近消費端的下游行業轉型。由於短期風險自身是可控的,最大的風險來源是轉型遲滯放大短期衝擊,所以宏觀政策在適度關注短期的同時更要關注產業轉型,關注宏觀政策的產業效果,要以促進產業升級為判斷政策的依據。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8年9月)

與會嘉賓圍繞8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和分析報告進行了深入研討和點評,並各自發表了精彩的觀點,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