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oyaoting
“秘不發喪”的意思是,暫時不向外宣佈死訊。
一般人認為,貴為一國之尊的皇帝,死後肯定要昭告天下,全國人民還要在“國喪”期間禁止婚嫁、戰事等活動,以示哀悼。
但是,我國曆史上卻有四位皇帝死後,秘不發喪。他們都是誰呢?又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下面有書君就跟大家一一道來。
秘不發喪的皇帝之一——秦始皇。原因是:趙高等人為了擁立胡亥繼位偽造詔書,並假傳聖旨害死扶蘇、蒙恬,以絕後患。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途中,死在了沙丘宮,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廣宗。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胡亥進行了一番密謀。
他們威脅李斯,偽造了一封詔書,內容是讓胡亥繼承皇位。
因為扶蘇是長子,繼位的呼聲也最高。胡亥為了杜絕後患,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正在駐守邊關的扶蘇不孝,大將蒙恬不忠,讓他們自殺。
後來,扶蘇、蒙恬二人不敢違抗“聖旨”,只得自殺。
得到消息以後,胡亥、趙高、李斯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返回咸陽。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還故意繞道,擺出一副繼續出巡的樣子,迷惑眾人。期間,趙高等人甚至還天天在秦始皇的轎前,呈報奏摺,送上飯菜,試圖以假亂真。
因為當時是7月,天氣炎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腐敗發臭。胡亥等人還買了一些鮑魚裝在車上。用魚的腥臭味掩蓋屍體的氣味。
秘不發喪皇帝之二——劉邦。原因是:呂后為了殺掉劉邦的開國元勳,排除異己。
公元前195年,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身負重傷。後來,劉邦死於長樂宮,終年62歲。
劉邦死後四天都沒有發喪,是因為呂后擔心劉邦的臣子不能繼續為幼主盡忠,自己更不能駕馭他們。更害怕這些臣子知道劉邦死後,會發生叛亂。
所以,她想找機會殺掉那些臣子,以絕後患。
但是,後來呂后還是在儷商將軍的勸說下,為了防止大臣們內外夾擊,起兵叛亂,才放棄了原來的計劃。
在劉邦死後四天,呂后才把劉邦的死訊昭告天下。
秘不發喪皇帝之三——成吉思汗。原因是:為了穩定西夏的局勢,鞏固戰爭成果。
成吉思汗當時是死在貴州的六盤水。那時候他正在攻打西夏。西夏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答應投降。
但是要成吉思汗寬限一個月。可是沒想到,成吉思汗還沒等到一個月就去世了。
因為怕西夏有變故。因此,成吉思汗在死前立下遺囑:“秘不發喪,等西夏真正歸降了再發喪。”
他這樣做,也是為了穩定局勢,鞏固戰爭成果。
再加上蒙古族的秘藏制度,成吉思汗死後,不發喪,甚至不立碑,地表無標誌。因此,到現在為止,成吉思汗的陵墓還沒有找到。
秘不發喪皇帝之四——朱棣。原因是:為了穩定軍心,鞏固朝綱。
朱棣是死在北征蒙古回師途中。因為大臣楊榮考慮到皇帝死的地方距離京師還很遠。為防止軍心渙散,因此秘不發喪。
再者,楊榮是太子朱高熾的心腹。而皇子朱高熙等也一直對皇位很垂涎。如果他知道朱棣死了,沒等到太子繼位,這個朱高熙就可能策劃謀反了。
這也是對朱棣的死秘不發喪的原因之一。
為了讓事情掩蓋得天衣無縫,楊榮派人把軍中收集的所有錫器,溶化後打成一個大桶,把朱棣遺體放在裡面密封起來。
為了保密,楊榮還把工匠們殺死滅口。還命令隨行的官員一日三餐照常給朱棣“進膳”。
後來,太子順利即位,楊榮的官位也得以晉升。
秘不發喪,有的是出於對外鞏固戰爭成果的需要。比如成吉思汗。
有的則是密室政治的產物。因為“秘不發喪”,可以給人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間。因為率先掌握皇帝已死的信息,就能在權力鬥爭中佔盡天時、地利和人和。
為登上皇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古代皇帝活得累,甚至死了還要顧及身後事,也正是反映了皇權的悲哀。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皇帝駕崩之前,乃是天下蒼生之主,天下臣民莫不敬仰。但是,在死後,皇帝的遺體可能不會馬上入土為安。因為,皇子們和眾位大臣,會在這個權力真空期,為了爭權奪利殺得你死我活。無暇顧及處理先皇遺體的事。
第一位密不發喪的皇帝: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也是第一位死後秘不發喪的皇帝。因為,他的兒子胡亥被趙高忽悠了,忙著矯詔篡位。
秦始皇死在第五次東遊的路上,駕崩於沙丘行宮。太監趙高威脅利誘李斯和皇子胡亥,三人密謀篡位,擁立胡亥為帝。他們先假借秦始皇名義,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公子扶蘇自殺之後,趙高依然命人像往常一樣,照樣給秦始皇送食物和公文奏摺,以矇蔽百官和其他公子。
當時正值暑天,為了掩蓋秦始皇遺體的屍臭。趙高命人弄些鮑魚裝在車上。等到秦始皇埋入驪山時,已經是兩個月以後的事了。此時,秦始皇的遺體肯定已經爛沒了。
奈何一代始皇帝,生前如此風光。死後兩個月,竟然一直和臭魚放一起腐爛。
第二位秘不發喪的皇帝:劉邦。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受傷重病而亡。呂后和審食其商議,覺得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們靠不住,不會輔佐幼主,會起兵謀反。於是,二人想秘密處死哪些老將宿吏。幸好此事被將軍驪商知道。勸說他們,如果真的秘不發喪並謀殺功臣將軍,那麼天下肯定會大亂的。樊噲,周勃,陳平,灌嬰等人,聽說此事以後必定起兵謀反,同時,內臣也會與他們相互呼應。
酈商去會見審食其,說:“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於是,呂后和審食其聽從了建議,終於在四日後發喪。十幾天以後,劉邦就葬於長陵。劉邦死後,天氣涼爽,遺體保存的應該比秦始皇好。
第三位秘不發喪的皇帝: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於1227年8月25日去世,當時,成吉思汗正領兵滅夏。當年7月,西夏已經同意投降,準備一個月後獻出城池。
成吉思汗立下遺囑:秘不發喪,等西夏獻城投降,將西夏主和中興府所有兵民統統殺掉。成吉思汗死後秘不發喪,是他本人的意思。西夏一直反覆無常,如果知道成吉思汗死了,他們肯定不會按照約定投降獻出城池。於是,成吉思汗秘不發喪。等西夏獻出城池以後,蒙古軍隊殺了夏主,並一舉蕩平中興府。
第四位秘不發喪的皇帝:朱棣。
朱棣死後秘不發喪,是因為大臣想保證太子能夠順利繼位。
當時,朱棣死於北征蒙古回師途中。楊榮和金幼孜商議善後事宜,決定秘不發喪。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考慮到現在大軍在外,距離京師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必須秘不發喪。
第二,皇子朱高熙等一直對皇位很是垂涎,他要是知道朱棣死了,肯定會謀反。而楊榮是太子的支持者,所以,必須要對朱高熙保密。
楊榮為了處理朱棣遺體,命人收集軍中所有錫器,溶化後打造成一隻圓桶,將遺體放到裡面密封起來。同時,為了不洩密,楊榮還將所有工匠殺死滅口。楊榮命令隨行官員每天三餐照常給朱棣進膳。
楊榮安排好一切以後,先回京師,向太子朱高熾稟告此事。朱高熾因此能夠順利即位。楊榮也受到新皇的恩寵,被晉升太子少傅,殿內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歷史上秘不發喪的帝王有:齊桓公、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明成祖朱棣。秘不發喪的原因就是死的不是時候。繼承人的問題還沒有處理好,派系鬥爭激烈。
齊桓公
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殯。《左傳·僖公十七年》齊桓公作為春秋第一霸,在管仲在世的時候處理國事和外交還算得當,但他有個貪戀酒色之徒,喜歡做甩手掌櫃,管仲去世前夕,勸齊桓公不要重用易牙和豎刀等小人,沒想到管仲一死,齊桓公立馬就忘了管仲的諫言。
齊桓公雖有三個夫人,卻沒有嫡子,後來同管仲商量立公子昭為太子。晚年的齊桓公又想立別的兒子為太子,致使其中的五個兒子都爭著做太子。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齊桓公去世,易牙和豎刀發動兵變準備立公子無虧為君,公子昭跑到了宋國,其他公子知道了齊桓公的死訊,也開始爭權奪勢,齊桓公的屍體被固定在宮中的床上,任何人不準前去看望。這場內亂持續了兩個月,公子無虧繼位,才發出訃告,齊桓公的屍體早生了蛆。又過了六天,才殮棺。
秦始皇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繼續東巡,隨行的有李斯、趙高、胡亥等,走到平原津的時候開始生病,七月,秦始皇死在沙丘平臺。左丞相李斯害怕秦始皇在外地去世,皇子們會發生政變,天下大亂,就將秦始皇的死訊隱瞞了下來,將秦始皇的屍體放在溫涼車中,秦始皇生前最受寵的幾個宦官輪流伺候。
從井陘到達九原的時候,因為夏天的緣故,秦始皇的屍體開始發臭,李斯命人弄來很多醃魚來混淆屍臭味。
就在這段時間,趙高說服李斯扶立胡亥為帝,兩人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又逼死了公子扶蘇和蒙恬。然後回到咸陽,才發出訃告,將秦始皇葬在驪山。
漢高祖劉邦
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呂后與審食其謀曰:“……”《史記·高祖本紀》公元前195年,已經六十一歲的劉邦親自出兵討伐叛變的英布,不幸被流矢所傷,一病不起,四月去世,呂后與親信審食其商量秘不發喪,那時候的太子劉盈才十六歲,呂后害怕劉盈繼位不足以服眾,會引起那些開國功臣的叛亂。所以呂后想將他們誅殺殆盡。
幸虧有人將消息透漏給了酈將軍,酈將軍找到審食其說明利害關係,倘若呂后殺功臣,必然引起陳平、灌嬰、樊噲、周勃等人帶大軍作亂,到時候就真的天下大亂了。
審食其對呂后說起,呂后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很快發出訃告,劉邦得以很快入葬。
明成祖朱棣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明史·卷七》1424年,在第五次遠征蒙古的返回途中,朱棣病倒,留下遺詔皇太子朱高熾繼位,並在榆木川去世。楊榮、金幼孜等商量,害怕皇子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於是秘不發喪。
他們用軍中的錫器熔化製成一口棺材,裝上朱棣的遺體,用龍車運送,其他一切和朱棣生前一樣,按部就班的回師京城。然後楊榮和御馬監少監海壽一起騎馬提前趕回去向朱高熾報喪。
這樣,朱棣7月18日去世,一直到8月7日,朱高熾的兒子發出訃告,8月10日,裝殮入葬。避免了一場可能會出現的內亂,保證了權力的順利過渡。
蕭曉四姑娘
秘不發喪,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多喝皇位直接關係。
由於“皇帝”一詞肯定是從秦始皇之後才開始使用的,所以秘不發喪的皇帝必然是“始皇帝”之後,很不幸,秦始皇就是第一個秘不發喪的皇帝。
秦始皇的死本來就是個迷,他死在出巡的路上,秦始皇小兒子胡亥,聯合趙高,李斯發動“沙丘政變”,秘不發喪,直到將秦始皇的屍體運回咸陽才發佈公告。
胡亥秘不發喪的目的為了防止消息走漏,公子扶蘇先他一步繼位。
第二位就是劉邦,死後“四日不發喪”。
劉邦死後,權力慾極強的呂后害怕新君劉盈得不到群臣的支持,密謀除掉那些和劉邦共同打天下的將軍。
後來經人勸說作罷,才將劉邦的死訊公佈天下。
成吉思汗死後秘不發喪,則是遵循了他本人的遺願,因為他在等一個國家的滅亡—
西夏。對於蒙古來說,西夏是一個比較難啃的骨頭,蒙古先後六次出征西夏才將其滅亡,成吉思汗病逝時,正是西夏即將投降的關鍵時刻,為了防止西夏生變,成吉思汗秘不發喪直到將西夏皇帝李睍處死後,才公佈死訊。
明成祖朱棣,死後也遭遇了秘不發喪的待遇。
由於朱棣是死在北征蒙古班師回朝的途中,雖然此時已經有名正言順的太子朱高熾,但是被朱棣用“勉之,世子多疾”忽悠了一輩子的次子朱高煦顯然不甘心。
如果朱棣去世的消息被公示,那麼勢必會引來皇位爭奪,於是楊榮等人秘不發喪,直到回到京城,朱高熾繼承皇位才才將朱棣死訊公示天下。
一點點歷史
這個秘不發喪頗具“強主末政,鮮有不亂”的意思,都是因為帝王世襲制度下的弊端,而秘不發喪也大多發生在“強主”身上。
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確定下一任皇位的繼承人,所以才有了秘不發喪,簡單來說就是為了不讓人知道皇帝已經死了,這樣就可以避免內亂、外亂,或者第一獲悉者可以暗箱操作,改變先皇遺囑。
那麼歷史上又有哪些皇帝秘不發喪?
秦始皇
最出名的還得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之時,在沙丘行宮身亡,而趙高威脅李斯,聯合秦始皇兒子胡亥一起密謀,篡改詔書,逼蒙恬和扶蘇自殺,期間還派人照常送食物到秦始皇行宮,趙高也假裝送奏摺。
後因天氣炎熱,屍體發臭,最後用鮑魚擱置秦始皇身邊,掩蓋氣味,而百官竟無一知曉。
秦始皇的秘不發喪,主要就是趙高等人為了擁立胡亥,怕扶蘇得知消息,原本扶蘇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很大,三十萬大軍也在蒙恬手中,如果不自殺奪取皇位並不是不可能。
奈何趙高等人假借秦始皇之名,賜死了扶蘇。
劉邦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的過程中,身受重傷,最後重病身亡。
去世之後,同樣採取了秘不發喪的措施,這樣做的原因主要就是呂后認為,劉邦的追隨者大多是開國功臣,這些老將軍定然不會心甘情願輔佐幼主,所以用秘不發喪的措施,以最快的速度除掉這些功高蓋主之人。
後來將軍驪商得知後,勸說呂后,說這樣做,萬一事情敗露,像陳平、灌嬰、周勃等人肯定會誓死抵抗。
這才讓呂后及時發喪,好在呂后政治能力超群,如果沒有呂后估計很難擺平。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在六盤水的清水縣去世,當時成吉思汗正在攻打西夏,西夏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於是答應投降,但是要寬限一個月,可是還沒到一個月成吉思汗就去世了,所以成吉思汗在去世之前,立下遺囑:“秘不發喪,一定要等到西夏獻城投降之後,再將城中士兵全部殺掉再發喪。”
成吉思汗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西夏向來反覆無常,所以為了穩定局勢,只能委屈自己,有些像諸葛亮一樣,死後不讓他人知道,讓蜀軍撤退。
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在北征蒙古時,死於回京途中的榆木川,因為距離回到京城還有些路程,皇帝去世很有可能會導致軍心不穩,所以楊榮和金幼孜商量決定秘不發喪。
因為楊榮支持太子朱高熾,皇子朱高熙同樣覬覦皇位,因此不能讓朱高熙知道朱棣已死。
如果知道定會發兵謀反,所以楊榮等人用錫器製造了一個圓桶,將朱棣遺體放入桶內,同樣每天送食物,彙報軍中事情,一路上也無人知曉朱棣已死。
到了經常楊榮立刻稟報太子朱高熾,朱高熾也順利繼位。
從上面來看,秘不發喪的原因大多是皇帝都死在了外面,如果是在宮中駕崩,皇位自然可以平穩過度,可是在征戰的途中去世,皇宮裡有太子還好,如果沒有太子,其他皇子和大臣很有可能會發動叛亂。
因此秘不發喪也成了一種政治手段。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