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類綜藝不是看明星,是看自己的生活


觀察類綜藝不是看明星,是看自己的生活



【綜藝窗】

走紅的綜藝節目類型一茬接著一茬,經歷了體驗式“慢綜藝”、文化綜藝、養成系選秀節目的“霸屏”,今年下半年的熒屏則悄悄地引入了 “觀察類綜藝”的節目。以《心動的信號》為代表,這一類節目的顯著特徵在於“第一現場真人秀(秀)+第二現場演播室(評)”的觀察模式,那為什麼只是加了一個演播室就增強了對觀眾的吸引力呢?它的魅力究竟來自於哪裡呢?

觀察類綜藝不是新鮮事

觀察類綜藝的通用模式一般是事先將真人秀部分攝製完成,以《心動的信號》為例,節目組事先拍攝和剪輯了四男四女素人嘉賓,共同住在一棟房子中的為期一個月的生活,這些嘉賓將以最終牽手戀愛為目的進行交往和約會。與此同時,這一類節目會邀請一些明星或者和當事人相關的嘉賓作為演播室MC(原意是emcee,即主持人,讀音相同故有此縮寫),一起觀看節目成片並進行同步點評。

說到同步點評,其實是電視節目中常見的手段,比如談話節目中播放特別VCR,同時小窗播放嘉賓的表情特寫和點評的話語,對觀眾來說早就“見怪不怪”。

而所謂的“觀察類節目”也不是什麼新鮮的“發明”,以《人間觀察》、《月曜夜未央》為代表的當紅日本綜藝,就把這種模式發揮到了極致,主持人們用著譏誚、機智的語言對節目組事先準備好的街採/實驗片段,進行解讀和點評,起到了用吐槽製造笑點、昇華節目主旨的作用。

第二現場滿足觀眾的窺私慾

對於近幾年在韓國風靡的綜藝《我家的熊孩子》《同床異夢》《Heart Signal》等節目來說,第二現場的點評在完成“笑點”的基礎上,更多地起到了補充細節和告知“事實”的作用。比如,《我家的熊孩子》裡第一現場是男明星們的真人秀實拍,第二現場則請了明星的媽媽們解讀兒子的行為、神態,並且爆料屏幕下的生活細節、過往經歷,相互佐證凸顯明星的“人設”。

在內地綜藝《我家那小子》中,相比真人秀中的片段,朱雨辰媽媽以及徐海喬媽媽在第二現場爆料的故事,反而引起了觀眾更大的反應,讓觀眾對於男明星的人設有了新的解讀。而《妻子的浪漫旅行》則邀請了女明星的丈夫在演播室中為妻子的性格和行為作出解釋,並且補充夫妻感情故事。這一類“觀察類綜藝”動用熟人視角拉近了觀眾與明星的距離,將明星“平凡化”,使得觀眾的窺私慾得到了充分滿足。

發言人連接觀眾和真人秀

前面提到的內地綜藝節目《心動的信號》,其實即使沒有旁白,僅靠真人秀常用的字幕和特效,完全能夠完成節目的使命。然而我們發現,相比以往素人/明星相親戀愛節目,這種模式顯然引起了觀眾們更多的關注,不論原版還是翻拍,都在網上引起了強烈討論。

究其原因,我們首先來看下節目中的六位MC:一位是主控流程的姜思達,善於思辨;一位是從專業視角賦予心理學解釋的專家姜振宇;兩位有婚姻生活經驗的明星朱亞文和張雨綺;以及兩位年輕單身愛豆官鴻和楊超越。他們六位分別從各自的生活閱歷、經驗知識出發,對素人嘉賓的行為進行解讀。

因為各自性格和生活背景迥然不同,張雨綺往往站在“女強人”的視角進行分析,楊超越則是背景平凡的年輕一代,而朱亞文則代表了承擔著家庭責任的成熟男人,身份屬性差異最大的楊超越和朱亞文經常會對同一個片段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這樣一來,整個第二現場演播室就形成了一個代表著觀眾視角的“場”,不同性別、年齡、戀愛經歷和家庭背景的觀眾都能夠找到觀點相投的“發言人”,被他/她帶領著一起代入到真人秀的場景和人物之中,去理解嘉賓所展現出的故事情節,去接收節目釋放出的情感信號。由此,在這裡,“觀察類綜藝”動用了發言人去連接觀眾與真人秀中的角色,圍繞著所有人都熟悉的話題,在最大範圍內為觀眾提供代入感。

“觀察”不是訪談和走過場

不論是哪一種觀察類節目,這樣的模式具有三個明顯的優勢:第一點來說,用演播室MC引導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節目的方向和輿論的節奏。對於《月曜夜未央》這一類的節目,演播室的旁白才真正賦予了影片話語的意義。在《心動的信號》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姜思達在節目中回應網絡上的質疑,並且當嘉賓產生動搖和變化時,為其做 “開釋”,對於話題方向和風險把控都是有效的途徑。

第二,這種形式為“真人秀”加了一個觀察解讀的裝置,能夠輔助觀眾把握看點,甚至改變“走向”。還記得前幾年走紅的“慢綜藝”,一旦離開了駕輕就熟的主控MC,真人秀很容易因為太過平鋪直敘而變得索然無趣,更別說是沒有演出經驗的素人綜藝。但是,有了演播室的評論,既是一種效果的串聯,也有視頻“彈幕”一般的互動功能,再加上視頻網站本身就具有的彈幕功能,使得觀眾與節目形成了多重雙向互動。

第三,這樣的觀看體驗和網絡直播的風靡是有共通之處的,這與現場感和代入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學者認為,互動類的視頻或直播能為受眾帶來傳播者所構建的擬態環境,接收的信息是經過加工或包裝所呈現的。真人秀的拍攝視角具有很強的現場感和記錄感,觀眾作為群體凝視真人秀的主角,闖入他們的私密環境,同時通過彈幕以及演播室的引導來構建自身的擬態環境並且不斷加以改造,從而使介質所提供的信息環境,越來越有了演化為現實環境的趨勢。

我們也可以發現,上述提及的幾檔綜藝,所圍繞的主題是每個人都熟悉的母題,比如愛情、家庭、親情,每個人都具有大量的現實經驗素材,使得經驗記憶和信息環境相互擬合,產生強烈共鳴,自然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大量話題討論。

當然,這樣的節目也有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如果“觀察員”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或者不能提供觀眾能夠代入的視角,而僅僅當作明星之間的訪談節目,或者是走走過場的串場,便會使得兩個現場的關聯斷裂,觀眾自然也就無法找到進入現場觀看的有效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