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发展之路应如何修筑?

国家公园发展之路应如何修筑?

近日,驴妈妈智慧旅游集团主办的“见前所未见,至心之所至——国家公园发展模式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官、产、学、研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之路。研讨会当天,驴妈妈集团新成立的“国家公园及产旅融合中心”也同步发布了《国家公园与旅游发展专题研究》,总结和梳理了目前国家公园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管理体制尚未健全

目前,全世界200个国家共有1万多个国家公园,在国外有150年的成功实践,最早的国家公园是开放于1872年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还处于初期阶段。2013年,我国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启动试点工作,2017年正式公布了10个试点,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8年国家公园管理局宣告成立。

会上,专家一致认同国家公园将为中国旅游业带来正向的改变。一直以来,我国在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对风景的严重破坏,地方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失衡,使得国家的资源保护政策无法落地,旅游人数过多导致旅游体验下降,优质的旅游景区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承照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公园管理思路及模式进行彻底转型。

国家公园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及资源管理模式——科学保护与持续利用协调共进。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应该是建立这样一种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的先进、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美国国家公园从概念提出到发展成熟,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刚刚成立,尚处于幼年期,因此,对资源的把握、管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在国家公园的管理上,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关于事权、财权、人权、地方利益等问题尚未明确,这是制约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吴承照建议,当下,应以国家公园管理局为平台,中央政府监管为抓手,地方政府协同管理为辅助,同时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才能理顺一系列问题。

吴承照说,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改革尚需加强力度。第一,体制试点区国家公园管理局对管辖范围内居民点没有实质管理权,这个地区管辖权在地方政府。他认为,应该对国家公园管理局赋权,让它拥有管理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内居民点的权利;第二,集体所有土地是目前自然保护地众多矛盾的根源所在,但相关政策法规中没有提出对这类土的明确的处理办法,留下了一个模糊的管理空间。

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国家公园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否收取门票”的问题,曾一度引发社会讨论。

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它既是自然生态保护区,又是向游客提供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公共场所。对此,现场多位专家强调,国家公园必须以“保存”与“维护”为主要目标,其使命应该是以优美的环境修复国民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关于生态与发展的平衡问题,知名学者符全胜给出了管理学以及地理学层面的解决思路——按住一头,发展一头,即设定一个生态红线,当开发达到一定程度,触碰到红线就要立即停止;分区管理,把公园分成不同的区域,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缓冲区进行低强度的开发,试验区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

专家认为,除了旅游资源,国家公园内部还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比如植物和环境资源,就是很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美国靠生物科技产业实现巨大盈利,但是反观国内市场,这一领域则非常欠缺。

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人”是国家公园的重要参与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应随意制造“无人区”。专家认为,要对国家公园区域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保留。景和文旅相关负责人梁蕾说,国外很注重人和环境的融合,美国开发旅游的模式是尊重原住民、保护原住民,特别是他们的习惯,用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发挥作用和价值。

商业机会还需挖掘

国家公园强调公益性,但同时它又需要旅游行业介入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商机。

据统计,2017年美国国家公园的直接收入约270亿美元,间接收人1115亿美元,这是一片富矿。

符全胜说,国家公园的管理权利属于政府部门,但是运营和经营管理并不是政府部门所擅长的。因此,应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将这部分权利让渡给社会企业。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特许经营经验比较缺乏,但并不是没有,比如上海黄浦江两岸旅游就是采取了这种模式。

专家普遍认为,门户社区和特色小镇是国家公园创收的机会,因为人流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依托。美国的门户社区小镇基本都在国家公园方圆96公里范围内,这是它的直接影响范围,这个范围内可以做重点规划。此外,国家公园内存在很多村落,可以将乡村进行分类,比如景观区、居住区、餐饮区、科普区等,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产生各自的价值。

此外,他们认为应重视IP的挖掘和利用且大做文章,因为IP属于无形资产,不会对国家公园的环境资源造成破坏。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翁瑾指出,国家公园的意义构建非常重要,以美国黄石公园为例,提到黄石,几乎没有人知道它属于哪个州,人们也不关心它属于谁,因为它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IP,区位等外因对它已经不构成影响;IP能让旅游扁平化,比如一些IP影响力强的生态区,可以获得成为顶级旅游目的地的机会;IP的形成也带来了一系列商业机会,比如开发生态旅游主题游戏,国家公园可以作为场景延伸到文化产品中,进一步创造价值。

旅游方式亟须转型

会上,不少专家提出,目前国民的旅游方式还比较浅层次。国内很多景区解说词的套路基本都是“这块石头像乌龟,那块石头像仙人”,对于山石、河流等自然环境背后的生态系统的解读十分欠缺。他们认为,未来,国家公园的游览方式可以包含游憩旅游、公路旅游、科普教育、智慧旅游等内容。

有专家表示,“游憩”强调的是自然景观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作用,游憩旅游强调的是休闲和服务。为保证游憩质量,国家公园可以采用“以供定需”的方式,即根据生态环境容量决定入园人数,在生态承载力的制约下将定制化与大众化并重,通过调节价格,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收费不同,游客观赏的时段、内容可以不同。

“目前,国内自驾游的重点是驾驶,而不是游,错过了沿途的风景。”翁瑾说,美国很多人对国家公园的喜爱,很大程度在于公路沿途的风光也很美。他认为,我国国家公园应该重视沿公路景观的打造和游步道的建设。

科普教育是国家公园承担的又一项重要功能,国家公园是教育孩子形成生态意识的重要载体,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自然类景区中很多都没有设立博物馆,这是一种缺憾。我们应该发现并重视科普博物馆对国家公园等自然类景区的社会意义。

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提升了旅游体验,满足了90后、00后等追求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游客群体。驯鹿旅行CEO赵金铭说,以该公司打造的智慧旅游平台为例,该平台能够分析用户画像,为之匹配相适应的出游行程,省去了出游前查攻略、做线路的麻烦,同时,还能运用智能化服务和大数据帮助游客躲避拥堵时段和拥堵区域,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此外,还可以提供预订餐馆和酒店等配套服务。如果国家公园等接入这套智慧旅游平台,那么将可以为游客的具体行程出谋划策,提升游览的体验度。(潘书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