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才是端午節的真正來歷,可惜知道它的只有不過幾個人

據說,端午節原來叫做端牛節,為什麼叫端牛節呢?

也許這才是端午節的真正來歷,可惜知道它的只有不過幾個人

端,是開始的意思。每年到農曆的五月份,莊稼都種下去了,牛一時閒了下來,待到秋天才再用,再加上這個時候正是青黃不接,人們沒東西可吃,就開始殺牛了,因此叫端牛節。

年復一年這樣做,牛越來越少,後來實在沒牛可宰殺了。因為沒了牛,也影響了農業生產。

到了這個時候,還有很多的種子沒能種到地裡去,沒有了牛肉,人們只能吃種子了。

不過,第二年,可沒有這麼好運了,種子也沒得可吃了。人們意識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因此,把這一天改為端午節,意思為紀念沒了頭的牛的節日。

人們也記住了吃種子的事情,他們用糯米包上紅棗,外面再用竹葉或葦葉包起來,很像雞蛋的樣子(中間蛋黃,外面裹著蛋清,再外面又像蛋殼),意思是殺牛,就像殺雞取卵一樣。

開始的時候人們就把這種食品叫做“種子”,讓後人記住當年因為沒有牛耕種而“吃種子”的荒唐事,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又叫成“粽子”。

也許這才是端午節的真正來歷,可惜知道它的只有不過幾個人

粽子

同時這一天要求每個人特別是孩子戴“艾”,意思是叫他們要有愛心,當時,主要是讓人們要愛護牛。

最後希望大家不要當真,是小編自己編出來的,幾年前發在自己的博客裡的,又到端午節了,所以拿出來讓大家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