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官話爲什麼不是粵語?

白沙死忠粉


民國是官話為什麼要是粵語?

粵語,即廣州話、廣府話,俗稱白話,為廣東三大方言之一,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故事是:

據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首屆國會中有人提議奉廣州話為國語;當時來自廣東的國會議員剛好過半數,通過這一法案似乎不成問題。不過,身為廣東人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為了顧全革命大局,勸說粵籍議員放棄以粵語為國語。結果,北京話以一票之差壓倒廣州話成為國語,至今仍讓一些廣州人遺憾不已。”

這個故事還有其他諸多版本,無非是將廣州話替換成其他方言,如四川話、洛陽話、陝西話等等。

但是這個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國語的確定跟國會無關,而是教育部主持的。

民國元年(1912年)12月,民國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恆(字稚暉,以字行)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讀音統一會的成員有四種來源,一是教育部延聘若干,二是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三是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四是華僑代表1人。

想要成為會員,必須具備四種條件之一:1、精通音韻;2、深通“小學”(即文字學);3、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4、懂多種方言。

經過條件篩選,最後確定下來的會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43人,其餘為各省推舉。

按理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省份差異應該不會很大,但是教育部任命的會員卻以江浙為主,43人中江蘇17人,浙江9人,直隸(今河北、天津、北京)7人,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由此可見來自廣東的會員遠遠沒達到半數,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

不過江浙人的比例奇高,這引起了北方會員的不滿,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

好一番折騰,讀音統一大會終於在1913年2月15日開幕,實到44人,吳敬恆29票當選議長,王照當選副議長。

會議審定了6500多個字的“國音”,字音確定以後,第二步就是核定音素,並且確定一套字母系統來表示音素。不過這個再次引起激烈爭論,不斷有會員離會,剩下的與會者幾乎要吵得打起來。

由於爭吵激烈,議長吳敬恆不得不在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請了病假,臨時由王璞主持會議。

對於注音符號系統的確定,偏旁派、符號派和羅馬字母派相持不下,最後通過了浙江會員許壽裳和周樹人(這是個熟悉的名字)等人的提案,把三派全部否決,用之前確定國音時使用的“臨時符號”為注音符號。

這套符號由章炳麟所創,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狀,也就是以“簡單漢字派”注音漢字。這套“注音字母”於1918年頒行後,在大陸一直用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佈,至今臺灣地區和部分海外華人仍然有使用。

確定國音過程中,以多數票決定國音,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通過的,但也只是一個漢字的讀音,而不是整個方言差一票被定為國語。

整體來說,會議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


平沙趣說歷史


1911年,中華民國剛剛成立的時候,首屆國會議員中有人提議將廣州話定為官話,也就是國語。

據說當時,投票時粵語僅僅以一票之差落後於北京話,而沒有被定為民國的官方語言,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是孫中山,孫中山又是廣東人士,廣東籍人士國會中的議員中人數超過一半以上,有很多人都提議將粵語定為官話,按照這樣的情況,似乎粵語被定為官話,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孫中山為了顧全大局,因為南方大局已定,被北方地區還不在民國的有效控制範圍內,仍由軍閥掌控,於是就私下一個一個的去勸說廣東籍的議員放棄將粵語定為官話的想法。

最後憑著孫中山的威望和努力之下,很多廣東籍議員也放棄了將粵語定為官話的想法。所以最終投票時,粵語落後於北京一票,而讓北京話成為了官話,因粵語中廣州話最具代表性,直到現在仍有很多廣州人為此感到遺憾!

不過將北京話定為國語,直到現在,我們仍能感受到普通話帶給我們的好處,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去到外地,只要會講普通話,都不用擔心溝通會存在障礙啊!


人在佛山


大家好。粵吹有完沒完?說什麼“1911年,中華民國剛剛成立的時候,首屆國會議員中有人提議將廣州話定為官話,也就是國語”,一句話就有三個錯誤


第一中華民國國慶雖然是1911年10月10日,但南京臨時政府是在1912年1月成立的。第二,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官話這個說法了,在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6月,清政府學部中央教育會議開會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這標誌著在官方層面,“國語”正式取代此前廣泛使用的“官話”一詞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代稱(清代原來的“國語”指“清語”即滿語)。第三,這個會議已經決定,“各方發音至歧,宜以京音為準”,也就是宣佈以北京音為標準音。


再說什麼廣州話投票差一票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才幾個月就讓位袁世凱了,而且南方政府議會人數最多也不是廣東人而是江浙人(請粵吹自行復習辛亥革命為立憲派篡奪一節),根本沒有可能組織一次國語投票,更不要說提名廣州話了。


那麼,真正的事實是怎麼樣的?臨時政府北遷以後,1912年7月蔡元培組織臨時教育會議,討論教育事宜。12月,教育部據此由專門教育司籌設“國語統一進行辦法”,特開設“讀音統一會”。在這個會上,“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鬧個不休”,但是“總沒有一個滿意的混合,以後鬧得時候太久了,就勉強求一個結果……用多數表決法(每省代表一票),審定了幾千個字音”。這就是後來在1921年公佈的“老國音”。它實際上是個以北京音為主並雜糅了其他音(主要是保留入聲)的混合音系,畢竟國音“什九以上”與京音暗合。有廣州話什麼事?

最後總結一下,近代的共同語從一開始就是以北京音為基礎的,大家爭論的無非是是否要保留尖團音(箭與劍不同音),保留入聲(八與巴不同音),有其他方言特別是廣州話什麼事嗎?


雜史譚


民國時候沒有標準的官話。各說各的,之前的影像就可以看出來。以北方話較多。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網上流傳說什麼粵語差一票成為官話,那是扯淡。從歷史角度來講,民國之前軍閥混戰,大軍閥都在廣東之外,說的是類似普通話的本地語。民國以後並沒有真正推廣統一的語言。從技術難度來講,粵語有8個調,學起來相對不容易!


六絃琴夢31853329



山韻176165096


原因很簡單。使用人數太少。使用範圍太小。粵語作為官話只是有廣東籍議員提了建議而已。自始至終都不佔什麼優勢。。官話肯定還是用北方方言的!因為整個北方包括安徽,湖北部分,四川,貴州部分,雲南部分全都是用的一個系統的北方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